
▲ 罗永浩大战西贝
文丨谈古论今
大家好,这里是谈古论今。
西贝这次,真的要凉凉了。
事情源于前两天,罗永浩发了条微博,说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就这一句话,西贝慌了。贾国龙直接跳出来硬杠:“我们不是预制菜!要起诉!”

更骚的是,西贝还要教育起了消费者什么叫“央厨配送不等于预制菜”。
但对不起,消费者只相信自己的舌头。
我说西贝要凉了,是因为它作了四次大死。
一、用法律较真
消费者会管你什么标准?人家花200块吃顿饭,你跟人家背法律条文?
就算你说的是对的,但是消费者自己约定俗成的“预制菜”标准,你就不管不顾了?你用法律标准来较真,听不进去顾客一点的建议,自然公关失败。
最搞笑的是,西贝自己2020年推出“贾国龙功夫菜”的时候,可是大大方方地说过“预制菜是趋势”。现在被骂了,又说自己不是预制菜了?
网友扒出了贾国龙的原话:“越高级的菜预制程度越高。”
好家伙,当年吹预制菜的是你,现在撇清关系的也是你。
二、回应情绪化
贾国龙的那句“一定一定会起诉他”,用了三个“一定”。
大哥,你是键盘侠?人家说你菜难吃,你就要告人家?这气量,比你家的莜面还小。
最绝的是,他还说自己“连续两晚没睡”。嗯,心疼你一秒钟。
可消费者的钱包,你心疼过吗?
到了后面,西贝甚至还召开了“1.8万人誓师大会”来对抗罗永浩。
1.8万人!这是要打仗吗?人家就发了条微博,你动员全公司?有员工爆料,会上贾国龙情绪激动,声音都哑了。
老板,冷静!这是商业社会,不是江湖恩怨。你越激动,网友只会觉得你越心虚。
看看老罗的老神在在,完美掌握了节奏。
三、硬刚罗永浩
选择跟罗永浩硬刚,这智商也是没谁了。
罗永浩是谁?“真还传”的男主角,锤子手机的创始人,直播带货的一哥,最重要的——还是中国最会打嘴仗的企业家。
你知道罗永浩的战斗力吗?
当年怼王自如,把人家怼到哭;怼方舟子,打了三年官司全胜;怼投资人,人家最后还得给他钱。你一个卖饭的,跟职业抬杠选手对线?
这不,老罗直接悬赏了10万来征集证据。
不到24小时,全网都在帮着找西贝的黑料。有人翻出了西贝的某项专利:“预制食品灌装装置”;有人找到了西贝供应商的预制菜包装;还有人曝出了离职员工内幕。
这波啊,这波真的叫“不作不死”。
甚至,罗永浩还在直播间说:“西贝这事,我能跟他们玩一年。”
一年!贾总,你确定要打这场仗吗?
四、高估预制菜的接受度
西贝还天真地以为,解释清楚了消费者就会理解。
醒醒!都2024年了,很多消费者都是谈预制菜色变。
去年“预制菜进校园”的新闻,直接让家长们炸锅,最后教育部都得出来表态。在这个节骨眼上,你还敢说“越高级的菜预制程度越高”?
西贝的客群是谁?
是一二线城市的中产家庭,是最在乎食品安全的那群人。他们宁可多花钱,也要吃得放心。结果你告诉他们,200块钱吃的是流水线的预制菜?
人家是消费者,人家不要你觉得,人家要人家自己觉得。
特别讽刺的一点是,西贝的口号是“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现在网友改成了“闭着眼睛点,道道都预制”。
这个梗,估计能玩一年。
最骚的操作来了——
西贝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预制菜,还推出了“罗永浩套餐”,620块买13道菜。
这是几个意思?人家来打假,你反倒蹭人家流量?
为了自证清白,西贝还开放了后厨参观。这下可好,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直播镜头扫过时,引入眼帘的是满屏的真空包装袋。什么“新鲜羊排”、“现杀海鲈鱼”,上面赫然写着:保质期18个月。
18个月!我家冰箱里的菜放18天都不敢吃,你这放了18个个月还能“新鲜”?
最绝的来了。
西贝号称的“每天现熬鸡汤”,被员工当场打脸。直播中,后厨小哥老老实实说:“鸡汤是用风味鸡汤料包,加鸡粉,加水兑的。”
料包兑水=现熬鸡汤?
那我用康师傅方便面调料包兑水,是不是也能叫“现熬骨汤”?
最惨的是那些带娃的妈妈们。
有个妈妈在评论区哭了:“我儿子鸡蛋过敏,每次都点你家鸡汤。现在你告诉我是鸡粉兑的?”
冷静下来分析,西贝的根本错误在于:还在用供给侧的思维,来解决需求侧的问题。
一、忽视用户心智
很多人说,西贝是消费升级的体现。
什么是消费升级?
消费升级的本质,不是价格更贵,而是价值感知的提升。
当下的中国消费者,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中产家庭,他们不仅要“符合国家标准”,也要“符合心理预期”。
西贝执着于技术性的定义——央厨配送不等于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的认知框架里,不在店里现做的,就是预制菜。
这个认知对不对?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就是用户的心智。
认知即现实。你不能改变认知,只能顺应认知。
二、价值断裂
消费者反感预制菜,本质上反感的是什么?
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两个东西:一是欺骗,二是价格和价值的错配。
当消费者支付200元的账单时,这200元的心理预期,是现场制作的温度,是独特的口感体验,是“今天师傅手艺不错”的小确幸。
你给他的是什么?是流水线上的预制菜。
这里的核心矛盾是:消费者没有享受到预制菜应有的好处(低价),却承担了预制菜的所有坏处(口感差、不新鲜)。
这在商业上,叫价值断裂。
据报道,事件爆发后的72小时,西贝全国370家的门店,日均营业额下降了100-300万。按照西贝2023年62亿的营收计算,日均营收约1700万。300万的下降,意味着接近18%的跌幅。

更可怕的是乘数效应。
餐饮是个高度依赖口碑的行业,一个负面事件的影响周期,通常是3-6个月。如果按照18%的跌幅持续3个月,西贝将损失近3亿营收。
而西贝的净利率是多少?
不到5%。
这意味着,这次危机可能直接吃掉西贝一整年的利润。
但真正的损失还不是钱,而是品牌资产的贬值。西贝花了36年建立起来的“西北菜第一品牌”认知,可能在36小时内归零。
预制菜行业正在经历一个有趣的分化:B端哀鸿遍野,C端却春天来临。
B端企业,也就是给餐厅供货的,日子越来越难。
为什么?因为餐饮企业自己都在做央厨,谁还需要你?而且餐饮业的账期长、要求高、压价狠。某预制菜上市公司的财报显示,端业务毛利率从2019年的28%跌到了2024年的不足15%。
但C端市场,就是直接卖给消费者的预制菜,却在爆发。
安井食品、千味央厨这些企业,端业务年增长超过50%。为什么?因为他们诚实。包装上明明白白写着“预制菜”、“3分钟快手菜”,消费者买的明白,吃的放心。
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本质。
消费者要的什么?
是差异化的体验、是健康的食材、是妈妈的味道、是今天不一样的惊喜。
商家提供的是什么?
是标准化的出品、是可控的成本、是稳定的品质和规模化的效率。
这两个需求,在底层逻辑上是冲突的。
预制菜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让消费者享受更低的价格。但现在的餐饮企业,用了预制菜降低了成本,价格却不降反升。
消费者可不傻:我在家叫个外卖预制菜30块,到你店里吃预制菜200块。这合理吗?
那到底有没有正确的做法?
有。老乡鸡早就给出了答案。
他们用三种颜色的标签,清清楚楚告诉消费者:绿色是现做,黄色是半预制,红色是复热预制。不藏着,不掖着,明明白白。
结果呢?股价涨了,口碑好了,消费者更买账了。
诚实永远是最好的公关。
消费者要的不是“没有预制菜”,而是“知情权”。你告诉我这是预制菜,我可以选择不点。你骗我说是现做,那对不起,我这辈子都不会再来。
餐饮行业的未来,一定是多元化的。
高端餐厅坚持现做,快餐使用预制,各有各的市场,各有各的客群。
关键是什么?要透明。
所以,我们也需要尽快出台相关标准,强制要求餐厅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这不是限制,而是保护——保护诚信经营的商家,保护知情选择的消费者。
但是对不起,西贝,你没机会了。
不是因为你用了预制菜,而是因为你傲慢。
当消费者质疑的时候,你选择了狡辩;
当真相被揭露的时候,你选择了硬杠;
当信任崩塌的时候,你还在纠结定义。
36年的品牌,3天就被毁掉。
这大概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残酷吧。
西贝估计是没救了,准备埋吧。
【免责声明】:
1、以上内容信息来源均为网络,如与事实不符或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作者澄清或删除。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绿色网络世界!
敢为苍生谏真言,岂因祸福避趋之!
@关注、点赞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