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剧《以法之名》近期正在热播。
电视剧《以法之名》正在优酷热播中,该剧不仅为观众展现了一幅扑朔迷离的司法调查图景,也让幕后的“十一部”——我国检察侦查系统——第一次作为主角走入大众视野。此剧题材特殊、剧情紧凑,情感克制而又充沛,成为继《人民的名义》之后又一部法治题材精品剧作。然而,它更深层的意义,是通过对司法系统内部腐败问题的揭示,提出了一个更具穿透力的命题:谁来监督监督者?而答案,也如剧中反复强调的那样——唯有刀刃向内,方可长治久安。
从“打虎拍蝇”到“打伞破网”
《以法之名》更像是一部“司法生态剧”,相比《人民的名义》中官场风云、权力斗争的宏大视角,前者选择将镜头聚焦在政法系统内部,尤其是以检察机关为核心的司法监督体系。这不仅是叙事层面的转向,更是监督逻辑的深化。
“扫黑除恶”,老百姓耳熟能详,而《以法之名》所讲述的,恰恰是其中最为隐秘也最为关键的一环——打掉“保护伞”。剧中,通过“十一部”检察官对一起看似简单的恶势力案件的深入调查,层层揭出背后司法系统内部的保护链条。一把“伞”被打掉,让阳光重新照亮正义。
正如剧中重点指向的一句话:“是黑恶一个不漏,不是黑恶一个不凑。”这句话道出了当下扫黑除恶工作中的精准治理原则,也道出了本剧所要传递的法治精神: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

《以法之名》剧照。张译饰演检察官洪亮
《人民的名义》讲的是“好人抓坏人”的故事,而《以法之名》却进一步抛出一个更严肃的问题:好人变坏了怎么办?更严峻的是,坏人戴着好人的面具,要去抓坏人时,该如何识破、纠正甚至重建整个司法信任链条?
这正是本剧的最大价值——不仅展现司法腐败的个案,而且尝试从制度和机制层面,回应“制度如何反思自身”的问题。司法体系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这道防线出了问题,社会信任将发生根本性塌陷。
例如剧中“某检察长”在扫黑办中长期担任协调职务,原本是配合办案、推进进度的中枢人物,却因长期与地方势力勾连,悄然成为黑伞背后的一只手。他所掌握的案情信息、检控线索和内部节奏,被用来掩盖真相、牵制调查。办案人员对其信任,一度导致关键证据流失。
这类“系统内部的沉默者”之所以可怕,正在于他们掌握着权力与规则,却选择将其反向操作。而剧中“十一部”检察官们面对的不只是罪犯,更是制度的“回声室”:在这其中反复震荡的,是良知与职责的拷问。
刀刃为何难向内
剧中多次通过角色台词与场景调度,描绘“刀刃向内”的艰难。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男主角面对线索时的犹疑——追查到底,意味着可能牵扯到曾经的恩师、领导,甚至是系统的运作逻辑。
现实中,司法腐败之所以顽固,并非完全因为个体贪婪,更在于制度惰性、责任失衡和权力不对等。首先,“人情司法”与“关系网络”掣肘:在地方司法实践中,关系复杂,熟人社会色彩浓厚。一个办案人员可能在工作上要听命于领导,在生活中却和嫌疑人有亲属关系,角色冲突严重;其次,监督机制失灵:某些地区的检察、公安、法院形成“闭环关系”,本应互相制衡的机制却成了互相遮掩、推诿的“合谋结构”;此外,改革难以触及根本利益:刀刃向内,不仅要有人愿意动刀,还要有人“被动刀”。这一点,在现有权力结构中,往往面临阻力。
剧中某些线索的推进速度缓慢,背后正是制度性阻力在作祟。这恰恰不是剧本的“编排问题”,而是一种现实写照:司法腐败之难,不在于无法识别,而在于“无法动手”。
尽管困难重重,但《以法之名》依然在叙事上呈现出希望的弧线——通过制度内部的修复与更新,仍能逐步重建信任、推进正义。

《以法之名》剧照。蒋欣饰演检察官郑雅萍
“以法之名”,不仅是剧名,也是命题:依法行事,以法为盾,更要以法为刃。检察侦查部门,不只是发现“罪”的机器,更是防止滥权的把关者。剧中通过“十一部”的存在,提出了“在系统中设置系统性反问”的理念,即每一项司法活动,都必须可监督、可倒查、可问责。
剧集中,“十一部”成功破获一桩“涉黑涉法”大案,其关键节点不是某一个正义英雄的孤胆之举,而是一套制度协作、权力制衡机制的启动。这一点,体现了当前司法改革的方向:不是依靠英雄主义,而是制度主义。
剧终未止,刀刃未回
当然,作为一部电视剧,《以法之名》终究受限于戏剧体裁。它揭示的问题,也许只是冰山一角,许多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也许会产生“为何没有更深层次讨论”的遗憾。这并非创作者的懈怠,而是现实的复杂决定了呈现的边界。
但正是这部剧,让“十一部”的存在广为人知;让公众对“司法系统内部腐败”的认知从模糊走向明确;让人们明白,在追求正义的道路上,不仅要反“贪”,更要反“懈”、反“惰”、反“畏”,甚至反“看不见的默许”。
最关键的是,它为政法系统敲响了一记重锤:监督的对象,必须包括监督者自身;公正的承诺,必须落在每一份办案流程之中;而国家法治的持续推进,离不开制度上的自我净化能力。
从《人民的名义》到《以法之名》,法治题材剧的主题在向内深化:不再是揭露贪腐个案,而是思考结构之弊;不再是依靠正义的个体,而是寄希望于制度的自我修复。只有真正敢于对内动刀、刀刀见骨,才能捍卫朗朗乾坤。
《以法之名》不是一部回答剧,它是一部提问剧。而这个提问,才刚刚开始。
新京报记者 刘玮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杨许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