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又要重播了,这绝对是一件好事——这部电视剧笔者看了不下十遍,小说原著也看了好几遍,看完之后暗自庆幸:幸好小说后半部没有拍成电视剧,要是拍成了,就会像《风筝》的后半部一样让人心意难平。
《两件》中李云龙的历史原型是王近山,丁伟的历史原型是钟伟,孔捷的历史原型是肖全夫、孔庆德、傅崇碧等好几个人,关于这三位的故事,笔者写了数十篇稿子,再写就没有新意了,所以咱们换一个话题来聊:李云龙曾经鼓动政委赵刚“跟旅长干一架”,那么他敢不敢跟一零一干一架?这个问题,他的老战友丁伟应该最有资格回答——他是四野的“铁扫帚”,也是林总麾下一员悍将。

在《亮剑》小说原著中有这么一段话:“被这么多大人物惯出来的丁伟,把他的骄横也带进了南京军事学院。丁伟没做过刘伯承的部下,没有老上级撑腰,所以稍稍收敛些,若是院长换了林彪,丁伟敢把教室的房子拆了。”
那些“惯着”丁伟的大人物,指的就是四野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二是政工元帅罗荣桓,一零三是有“雷公”之称的刘亚楼。
四野老将回忆:林总专注于作战指挥,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看地图,还有人说他脑袋里就装着地图,就是警卫员枪支走火打穿了他的窗户,他连头都不抬,该散步散步,该吃黄豆吃黄豆;罗帅宽宏大度,在军事上也能给予林总必要的帮助,这对搭档就是超大号的李云龙和赵刚;雷公参谋长一个电话,军长师长都得跑步到他面前报道——这位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晕机空军司令,下命令的时候从来都是斩钉截铁,没有任何军长(纵队司令)师长讨价还价。
大兵团作战,纪律要加严。李云龙能在军神刘帅和陈赓大将面前偶尔嬉皮笑脸,那是因为这两位将帅都是“文化人”,刘帅自不必说,陈大将黄埔一期毕业留校,在二、三、四期当了入伍生连长、队长,什么捣蛋鬼没见过?连林帅和王耀武,当年见了他也得先敬礼再说话。

与其问李云龙敢不敢跟一零一打一架,还不如问李云龙能不能见到一零一。李云龙鼓动团政委赵刚跟旅长干一架,指的是吵架而不是动手,因为李云龙知道,要是动手的话,别说“狙击手”赵刚,就是魏大勇和段鹏,也碰不到旅长陈赓一片一角——少林寺出来的许副旅长,三招两式就把他俩摆平了:许副旅长是军中排名前五甚至前三的高手,也从来没想过要跟陈旅长一较高下。
陈赓是林总的“黄埔学长”,脾气比林总好得多,但也不是不会骂人,他骂李云龙更多时候是笑骂,李云龙也从没还过嘴,不是低眉顺眼偷瞄旅长香烟,就是笑嘻嘻地脚底抹油,他让赵刚跟旅长干一仗,那纯粹是想看老搭档的笑话。
说完团长李云龙和旅长陈赓,咱们该来看看《亮剑》原著中的四野前三号人物是如何惯着丁伟了:“四野林司令员总是宽容地笑笑,一挥手,意思是这等小事别来烦我,请政委解决。政委罗荣桓则是骂两句:‘这丁伟,怎么像疯狗似的?你们先回去,我批评他。’参谋长刘亚楼见了丁伟便当胸一拳骂道:‘妈的,又打人?四野就你能?’”

我们在《亮剑》中看到了政委赵刚的优秀表现,却不知道丁伟的政委是谁,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丁伟这个人比较豪迈,而且战略眼光独到,打起仗来更是悍勇异常,而他的政委却不像赵刚那样枪法超群,所以丁伟从团长直到纵队司令、军长,换了十几个政委。
丁伟被刘亚楼当胸一拳,即使捶打也是保护,就像没有赵刚那一脚,段鹏就得上军事法庭一样,丁伟挨了刘亚楼一拳,他跟跟友邻部队争夺战利品的事情,也就翻篇了。
那是在打锦州的时候,四野各纵队从不同方向冲进城,预定的作战计划全打乱了,各纵队各师哪里响枪就朝哪儿打,丁伟率部横扫半个锦州城,遇上友邻部队缴获的战利品,不问青红皂白,上去便撕封条,换上自己的封条。友邻部队留守的干部前来阻拦,丁伟的战士抬手就打。
这件事在电视剧里,就变成了李云龙的战利品被抢,事实也确实如此,即使是李云龙的封条,丁伟也是照撕不误——毕竟李云龙还欠着丁伟一个骑兵营的装备呢。

丁伟在一零三面前尚且只有低头认错的份儿,李云龙在军事学院见了刘帅,更是比谁都老实,这一点李云龙很是“自豪”:“这我有经验,他发火时你就一声不吭,显得很沉痛就行,一会儿就过去。抗战那会儿他训过我几次,每次都是这么过来的。”
李云龙和丁伟孔捷因为都授少将闹情绪,刘帅一番话就把他们都镇住了:“我这个院长不是吃干饭的,虽然很少和你们接触,但你们的情况我还是清楚的。这次授衔,李云龙和丁伟不满意,认为自己该授中将。孔捷呢,不过是讲义气,不跟着闹一下怕被老战友看不起,再说,也不愿在这里学习,想回部队当他的军长。李云龙和丁伟的问题好办,不是嫌肩上一颗星少吗?我给你们加几颗,大校,四颗星,够了吗?告诉你们,给你们加颗将星我没这权力,可给你们降个级的权力我还有。”
李云龙的历史原型确实有一段时间降为大校,其中原因笔者不说大家也知道,而丁伟最后的去向,却不像李云龙孔捷说的那样找不到了。
丁伟确实因为替彭总仗义执言而得罪人受了处分,但毕竟是四野出来的,那些人也不能对他下死手,只能让他离开军队,去安徽省当了农业厅副厅长。

无论到了什么时候,战友情都是难以磨灭的,战争年代的上下级关系,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等级森严,上级对下级更多的是呵护,下级对上级更多的是尊敬,即使真干了一架,也不会影响感情,但这有一点不能忽视:像丁伟、李云龙那样“两头冒尖”的勇将,在现实中是绝对不会起跟旅长或一零一干一架念头的——即使是旅长或一零三打一他们一拳、骂上几句,他们也只会感激而不会记恨。
《亮剑》小说的前半部比《风筝》前半部波澜壮阔,后半部笔者一直没有忍心细读,但其在历史方面的厚重和沉重,却又胜过《风筝》十倍。
那段艰难的岁月已经过去,我们更愿意重温战争年代李云龙、丁伟、孔捷等团长与旅长、师长之间醇厚的战友深情,读者诸君也可以笑着想象一下:如果二野的李云龙到了林总的四野,四野的丁伟到了刘帅的二野,见了一零三或四兵团陈赓司令,还不是一样背后说大话,当面装“沉痛”?

李云龙敢不敢跟一零一打一架,这是个伪命题,因为他没有理由去干架,就是想发几句牢骚那也得能见到再说——雷公一零三那座大山,“晋西北铁三角”,哪一位能翻过去?
李云龙、丁伟、孔捷百战余生,当然无所畏惧,但无畏不动于无礼,在元帅面前,这三位高山仰止,哪里还会有“干一架”的念头?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肯定还知道这三位历史原型更多的故事,比如丁伟在三下江南战斗中,确实曾经“指挥”过一零一,战后不但没有受到处分,反而受到了表扬,将帅们的胸襟气度,岂是能用“干一架”来品评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