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款产品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用过或听过,名字叫红果。

红果的全名叫「红果短剧」,从名字可以看出,这就是一个短剧平台。

先说几个数据。

根据调研机构 QuestMobile 的数据显示,到今年上半年,红果的月活跃用户超过 2 亿,光是前六个月就有 12 部播放量过 10 亿的短剧。

其中,单部作品播放量最高达到了 20 亿,有些热门短剧上线 4 天就能达到 10 亿播放量。

说实话,我是有点被惊讶到了。

但我也好奇,这种产品到底是谁在用?

我问了身边几个圈内朋友,知道这款产品的人并不多,用过的就更少了。但我也问了下在县城老家的一些朋友,发现他们当中用的比例还挺高的。

通过提问豆包拿到了一些用户数据,现在红果平台上以 31-40 岁用户最活跃,女性用户占比超过 60%,核心用户群体集中在下沉市场。

职业分布上,家庭主妇、服务员、工人、退休人员、单位职工都有,早期以 40-50 岁男性用户为主。

通过这些用户特征,就可以大致描绘出红果的用户画像了。

为此,我还特意下载了红果短剧看了几集,内容基本都是采用竖屏快节奏形式,每一集的时长很短。每看一集,都会用一个悬念引导你看下一集。

对于短剧的内容,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爽剧。

各种草根逆袭、高富帅男主、复仇女主、灰姑凉变公主的故事非常多,主打满足用户的爽点。

我查了下,现在红果上播放量最高的短剧叫《念念有词》,7 月份已经破了 20 亿。

足以可见,内容够吸引人,用户喜欢看,规模还很大。

那么,这些短剧是怎么赚钱的呢?

从前面提到的用户特征可以看出,这类群体有一个共性,对价格比较敏感。

尤其是早期,红果采用的是免费看剧加广告解锁的模式。

简单说,就是先给你免费看几集,接下来想解锁就需要先观看一段广告。作为用户不需要花钱,但需要消费你的时间和注意力。

真正的买单方,其实就是广告主。

除此之外,他们还采用观看量分账的形式刺激短剧生产商。观看量越高,分账越多。有的热门剧单月分账就能过百万。

广告主也不是冤大头,这种高密度的广告曝光能帮他们触达更精准的用户群体,他们只是把过去的推广预算换了一种效率更高的形式花出去而已。

短剧的爆火并不是最近才开始的,早在前两年就有第一批靠短剧吃到螃蟹的人,其中不乏一些传统广告公司的人。

这些人以前靠接品牌广告拍作品赚钱,短剧兴起后他们的技能数不需要太大变化,转型过来非常顺滑。

而且,这些机构大多集中在一些二线城市,制作成本低,同时也能带来更高的 ROI。

短剧这个事儿倒是给了我一个启发,那就是到底什么才是流量的抓手。

虽然我不太喜欢抓手这个词,但是它的确非常形象地把这个过程描绘了出来。

流量是什么?

流量,其实就是用户的注意力。

要想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就必须要有能吸引他们目光的东西。

是干货么?

或许,从一部分人的角度来看是的,因为他们对外总会说喜欢看干货。包括我写文章也一样,总有一部分读者说想看干货。

可是,这仅仅是他们的表达。

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同样做自媒体创作内容的朋友都知道,干货从来都不吸引人,它只是满足极少一部分人的需求。

而大多数人,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并不是干货,而是让自己精神愉悦的内容消费。

比如,看八卦、逛朋友圈、刷抖音、追剧、玩游戏。当然,还有看短剧。

内容创作领域有一个矛盾,就是作者用自己的品味去定义读者的需求,而读者用行动来证明作者的品味是错的。

有句话这么说,品味,是流量的敌人

你们可以多思考 5 秒钟,看看上面这句话是不是合理?

我觉得,十分合理。

如果再准确一点表达,这句话应该说成「你的品味,是流量的敌人」

曾经不止一个想做自媒体的朋友问过我,自己写的东西明明很干,为什么来看的人这么少?

这时候我都会反问他们,你觉得自己的品味是读者的需求么?

思索片刻后,他们中有人能找到答案。

事实就是如此,真正要带来流量(获得注意力)就一定得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那么,什么叫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你去打开自己手机上小红书的主页,刷一刷自己抖音的信息流,当你沉浸其中时就会知道什么叫喜闻乐见。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学习当做一种坚持,但没人会把玩乐当做坚持。

甚至,有人会用玩乐去奖励学习。

比如,学完两个小时 AI 知识后,用一小时的游戏或抖音时间来化解紧张的神经。

此时,追求更高的认知和掌握最新的知识是品味的追求,但获得精神的释放就是流量的来源。

或许你也会有一个问题,品味和流量能兼容吗?

可以,但很难。

什么是既有品味又有流量的内容?

比如,纪录片《故宫》。不过,这种内容难以复制,且生产成本极高。

反过来,没有品味但有流量的内容却可以持续复制,且生产成本会陆续走低。

所以,市场会自主调节供需,那些 ROI 更高的内容会被持续生产,因为这些东西让广大用户喜闻乐见。

也正是如此,他们会献上自己宝贵的注意力。

同时也印证了一个理论,这个社会就是一个金字塔结构。不管是财富分配还是社会地位,乃至学识和认知能力,都是如此。

最后,你可能会问我,那你自己的内容有品味么?

如果你已经看到了这里,那至少说明你是一个有品味的人,而我则获得了一个能看完 2000 字全文的流量。

理解用户,就理解了产品。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有产品经理问我,怎么才能提升自己的产品能力?

我反问,你觉得产品能力是什么?

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你对用户、场景、需求、定位、业务、商业的理解程度。

这种程度会划分成不同的梯度,同时也决定了一个产品经理面对一款产品时看到的是什么。

有人看到功能,有人看到逻辑。

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产品能力,可以参加一次我的线下产品训练营,我会告诉你我是怎么做产品的。

最新一期在杭州举办,现在报名中,联系我占座:tangren0517

此外,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武汉、长沙的同学也可以提前占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