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11
今夏的电视剧暑期档显得格外冷清。继《以法之名》之后上线的其他类型长剧,收视和热度数据表现都比较平淡,整体缺乏亮眼的爆款。
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短剧的快节奏、强冲突吸引了大量观众,它的快速崛起无疑给传统长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压力和威胁。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正在促使长剧的制作方和创作者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
例如《樱桃琥珀》和《朝雪录》虽被寄予厚望,但从实际剧情表现看,似乎为了追求紧凑而剪掉过多内容,反而给人一种仓促、不连贯的观感。观众也因此普遍反映,这两部剧的开篇表现都不尽如人意,有一种“短剧感”:“这两部戏让我有种长剧被干趴下了,分不清到底啥好啥坏的观感。好像只有拥抱短剧化才是出路,快节奏就是放弃一切铺垫,疯狂走剧情才叫不水。”

面对这样的反馈,业内人士表示,两部剧也许没有刻意追求所谓的“短剧感”,但它们在剧本质量上确实存在不足。
观众能明显感受到违和的“短剧感”,意味着长剧似乎又进入了另一个误区。我们也需要重新思考:简单地“砍一刀”真的能让长剧变好吗?传统长剧的叙事节奏是否正在被悄然重塑?

长剧被迫变短?
如今观众对长剧的耐心日益减少,一部剧能否留住观众,前两集至关重要。然而可惜之处在于,这两部剧的主要问题恰恰都出现在开篇前两集。
《樱桃琥珀》前两集的问题在于节奏快且“碎”,焦点集中在童年与青少年叙事的割裂上。
原著中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来铺垫“群山小分队”的童年情谊,以及男女主儿时的亲昵感,但剧版仅用一集仓促带过童年戏份。童年情节推进快且不连贯,人物性格尚未立稳,观众还未认清角色,剧情便跳跃至高中阶段,使得女主对男主多年的执念显得缺乏说服力。

至于《朝雪录》,有不少观众表示:“《朝雪录》第一集的节奏之快,就像在看剧本大纲。”短短一集内,女主角便经历了家族蒙冤、亲人被杀、改换身份前往荆州、遭新家人蔑视、凭借医术救治长公主、并因此赢得长公主认可与男主一见钟情等一系列密集情节。好在人物间的情感铺垫虽然稍显薄弱,但第二集进入探案主线后剧情渐入佳境,还是吸引了观众继续追看。

业内策划表示:“能看出来《朝雪录》在剪辑上下了很大功夫,并且它的节奏本来也很快。”
另一位策划也告诉骨朵,虽然有人觉得《朝雪录》有“长剧砍短”的观感,但其本质更像是融合了《青簪行》的女性查案开端、《锦衣之下》的组队模式,并带有近年口碑佳作《唐朝诡事录》的风格。主线情节进展迅速、配角戏份精炼不拖沓,这种紧凑更接近创作上的“减法”而非仓促删减。
剧中第一案“无头女尸”结合了中式恐怖与快节奏破案,第二案“井底埋尸”开始渐入佳境。它讲人性,女主验尸时对逝者的尊重,让剧情在悬疑之外还有一丝人文关怀的色彩;它也讲恋爱,敖瑞鹏和李兰迪男帅女美的CP感被称为“异性恋之光”。而它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案件衔接紧密,推理逻辑虽简洁但清晰,类似《唐诡》专注案情推进的模式,满足了古装探案剧受众的需求。
而《樱桃琥珀》虽有“40集删减到24集”的传言,但策划认为其节奏问题更多源于原著改编难度:原著童年描写细腻,但照搬荧屏易显沉闷,想看恋爱的观众可能缺乏耐心;主角互动被弱化,削弱了命运闭环的厚重感,但剧中其实已对书中男主有诸多雷点的人设进行了完善。
尽管主线叙事略显稀碎,剧中对90年代邻里情与青春友情的描绘依旧可圈可点。比如林其乐一家对孤僻男主蒋峤西的接纳,邻里对偶尔犯错的林其乐的包容、开导与维护,都传递出那个年代的人情暖意;“群山小分队”的可爱互动也生动展现了青春期的独特友情,契合部分观众喜爱的群像感。

总体来看,这两部剧是否真的为“长剧砍短”目前是存疑的。
《朝雪录》和《樱桃琥珀》的开篇争议,本质是创作意图与观众接收之间的错位。前者需解决节奏快导致的逻辑漏洞,后者则要弥合删减后的情感断层。不过两部剧在熬过开局后,还是以自身的类型特质赢得了部分观众的坚持。
从观众反馈来看,来势汹汹的短剧或许确实倒逼了长剧的革新,让大家在长剧中感受到了违和的“短剧感”。但长剧的革新不应是盲目缩短体量或者加快冲突,而是更精准地分配叙事节奏。如果《樱桃琥珀》能像《小巷人家》一样妥善地延长童年戏,为观众铺垫情感根基;《朝雪录》适当放慢开头节奏、加快探案节奏,或许开局争议便能化解。
“内容为王”仍是铁律,长剧真正的对手并非短剧,而是自身讲好故事的诚意与能力。

什么是真正的“短剧感”?
如今这两部剧收到的“短剧感”评价,表面看是指节奏过快、铺垫不足。但平心而论,所谓的“短剧感”在几个月前还不是减分项。比如《九重紫》《墨雨云间》等作品同样被贴上“短剧感”的标签,它们收获的却是观众截然不同的态度,大家不仅接受这种叙事风格,甚至为之叫好。
“短剧感”本身并非原罪,真正决定成败的,是作品能否精准把握短剧叙事的精髓。所谓“长剧短剧化”,本质应是叙事表达方式的转变:从娓娓道来,转向情绪先行,通过不断累积情绪引发观众共鸣,而非简单压缩情节。
《九重紫》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范本。同样用一集的时间交代主要情节,高速的情节推进非但未让观众感觉“潦草”或“仓促”,反而引人入胜。首集便迅速呈现了女主角窦昭从“捉奸休夫”到“双双重生”的戏剧性转折,让观众瞬间了解男女主的前世今生。
加之镜头语言极具美感,窦昭与宋墨在雪夜相遇的场景,没有冗长的背景铺陈,却凭借精准的镜头语言和演员表演建立起人物间宿命般的羁绊。作品迅速出圈离不开短剧导演曾庆杰对节奏的精准把控,而究其根本,在于它在快节奏叙事中始终将情感浓度作为核心驱动力。

同样凭借“短剧感”出圈的《雁回时》和《墨雨云间》也深谙此道。《雁回时》首集便刻画了女主庄寒雁与母亲阮惜文之间别扭的母女情,埋下有效钩子。《墨雨云间》监制于正曾表示:“长剧短剧化,不代表要把剧情高度浓缩和加快,现在好多剧集已经快到观众根本来不及共情了。而且这也不是短剧的精髓,短剧的精髓在于用情绪推动故事,力求做到每一场戏都与观众共情。”

传统长剧擅长慢工出细活,通过细腻铺垫构建情感世界。而良性的“短剧感”长剧,则是将情感爆发点前置,先以高浓度情绪抓住观众,再在后续将情感的拉扯徐徐展开。
刚刚收官不久的民国悬疑短剧《朱雀堂》也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研究样本。该剧在爱奇艺最高热度达6514,腾讯视频站内最高热度达23000,作为双平台分账剧成绩亮眼。究其原因,《朱雀堂》采用了单元案+主线并行的结构,其快节奏与悬疑题材高度契合。主线故事相对集中,紧扣朱雀堂的神秘氛围,突出警匪勾结与权势滔天带来的压迫感。
据了解,《朱雀堂》也是长剧改短的尝试,但它成功在“快”与“深”间找到了平衡:节奏快的同时不仅没有削弱剧情张力,反而强化了探案剧所需的紧张感和悬念感。类似情况也见于《朝雪录》,虽然首集评价不高,但后续集数跟播率可观。这证明观众并非排斥长剧短剧化,关键在于内容能否提供持续的吸引力。

面对短剧的崛起,长剧创作者们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是彻底拥抱短剧逻辑,还是坚守长剧传统?业界的实践作品证明了,更可行的路径或许是一种辩证的融合:保留长剧质感的同时,汲取短剧的叙事效率精髓。
策划用朴素的语言道出长剧短剧化的关键:“删掉水戏,戏份集中于主角,精心设计事件,避免无聊即可。”长剧向短剧学习的核心,正是提升叙事效率。《朱雀堂》总制片人杨晓明曾在采访中表示:“短剧的局限是‘浅尝辄止’,人物动机和情感逻辑容易单薄。”而这恰恰是长剧的优势。
短剧自身也在经历深刻变革,它正从初期的“强情绪、弱逻辑”向更精品化、人性化的方向演进。短剧与长剧相互靠近,大家也在二者双向奔赴的过程中慢慢产生共识:短剧的节奏感自有其美丽,长剧特有的情感沉淀与社会观察,也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长短剧的边界正在观众的注意力选择中溶解,决定作品价值的不是时长和速度,而在于能否在有限时间内提供足够的情感浓度与品味空间。长剧向短未必是好事,因为长剧自有其质感,但它也未必是坏事,关键在抓住“短剧化”的精髓。
简单“砍一刀”或许治标不治本,提升叙事效率才是长剧必须正视的核心命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