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智能影像圈在深圳南山上演了一场大战。
大疆和影石这两个圈内大佬,竟然开始互相“串门”了。
一个是无人机,一个是全景相机,这两家怎么就杠上了呢?
在今年的9月8日,柏林IFA展会上,两家同时出战。
做无人机的大疆,突然推出了首款全景运动相机Osmo360;
而靠全景相机火遍全球的影石,直接官宣了全新全景无人机品牌“影翎Antigravity”。
顺便还通知了这款无人机启动了公测。
这两家的新品,可以说是互相直指对方的核心。
巧合的是,在展位上,两家离的并不远。
有记者采访影石的工作人员,对方就表示,他们两家是友商,希望可以一起把创作和记录的蛋糕做大。
别觉得这是巧合,其实是行业发展到这一步的必然。
无人机和全景相机本来就沾亲带故。
无人机要拍好空中画面,得靠高质量的影像系统;
全景相机想拓展用途,空中拍摄肯定是重要方向。
对影石来说,它在全景相机市场占的份额还挺不错。
不是能不能再涨的问题,而是该往哪涨。
有数据说,到2027年全球全景相机市场规模也就70多亿元,还不到无人机市场的1/6。
影石也有跨界的底气,2022到2024年,它的营收从20.41亿元涨到55.74亿元。
三年复合增长率65.25%,有钱又有技术。
它在全景影像算法、图像拼接这些本事,直接就能用在无人机上,所以影石的无人机更像“会飞的全景相机”。
避开了和大疆在飞控、避障这些硬功夫上硬碰硬。
再看大疆,它占了全球无人机市场70%以上的份额。
看似稳了,其实也有烦恼。
现在无人机硬件更新慢了,想提高产品价值,影像系统就是关键。
而且因为特朗普的相关政策,导致它在美国市场日子不好过。
运动相机新品没法铺货,好多产品还缺货。
甚至可能面临营收受到影响而减少的情况。
这种时候,与其等着影石来抢无人机影像配件的生意。
不如自己主动做全景相机,把影像生态补全。
其实说到底,不管是影石还是大疆,都是在创新发展。
对它们来说,横向扩张找新赛道,比在老赛道死磕更划算。
而对方的地盘刚好就是最好的新目标。
跨界大战难分胜负
影石宣布做无人机的时候,资本市场一开始特别疯狂。
8月14日“影翎Antigravity”启动公测,影石股价一路涨。
不到15个交易日快翻倍了,市值一度破1400亿元。
但没热多久,9月11日影石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现在行业技术更新快、竞争也激烈。
公司主动多花钱搞研发、拓市场、做上游配套,费用涨了,短期内业绩会有压力。
这话其实点出了跨界的难处,花钱比想象中多。
影石做无人机,得在飞控、动力、避障这些新领域搞技术壁垒,不是有专利就行。
虽然从2020年开始,影石就注册了不少“无人机”“全景无人机”专利。
但有专利和做出成熟产品,还有一段距离。
还有个现实问题,就是卖货和让消费者认账。
大疆做无人机快20年了,线下渠道铺得广,消费者买无人机第一反应就是大疆。
影石虽然挖来了大疆前国内销售负责人,还把门店开在大疆旁边。
想贴身竞争,但能不能成,真得看后续。
毕竟改变消费者的固有认知,得砸不少营销钱。
价格战也打得厉害,大疆推出2999元的全景相机,影石马上把Insta360 X5降价500元;
影石云台卖900元,大疆就压到700元;
影石运动相机卖450美元,大疆直接砍到300美元。
这反应速度,能看出两家都想抢市场。
但价格战是把双刃剑,短期能拉来用户,长期会让利润变少。
大疆和影石这场跨界战,其实是中国智能硬件企业在全球争话语权的缩影。
它们都不满足于只在一个赛道当老大,而是想建完整的智能影像生态。
这种想法和格局,说明中国科技企业正在从“靠一个点突破”变成“靠整个系统竞争”,这是好事。
而且对整个行业来说,这么激烈的竞争肯定会让技术更新更快,产品价格更低。
最后受益的,还是咱们消费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