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进驻察隅略记
王鲁原
“七一”前夕,我参加了退休“藏二代”自发组织的滇藏自驾行活动。追忆70多年前人民解放军14军一部在云南人民全力支援下进军西藏、参加昌都战役、开赴察隅,将第一面五星红旗插到西藏边境的光荣历史。
成泽民题字〔注1〕
1950年,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多路向心进军”战略部署和命令指示,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西北军区分别从四川、新疆、青海、云南方向派出部队向西藏进军,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云南方向进藏部队由人民解放军14军42师126团(欠3营)及125团3营和专门组建的辎重2团组成(统称“南线进藏部队”),与新疆、青海方向进藏部队协同配合四川方向进藏主力部队,共同完成解放西藏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1950年3月起,人民解放军14军42师受领进藏任务的部队开赴云南鹤庆及周边地区集结和组建,开展政治学习、高原适应训练并进行相关准备工作。
5月,42师前指率125团3营前出迪庆地区清剿国民党军残余部队和土匪,扫清进藏道路上的障碍,打造进藏前方基地。8月初,“南线进藏部队”在丽江誓师,兵分两路向滇藏交界处进发。10月初,部队从贡山、德钦两个方向先后入藏参加昌都战役,胜利完成战役作战任务。
昌都战役示意图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
5月25日,中央军委依据“十七条协议”规定下达了《关于进军西藏的训令》,人民解放军各路进藏部队闻令而动。10月1日起,14军42师126团600多人的队伍陆续进驻察隅〔注2〕,履行人民军队“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的职责。
和平解放西藏进军西藏路线示意图
察隅位于西藏东南部,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麓。得益于其独特的低海拔河谷地形和亚热带气候,这里气候湿润温和,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解放前的察隅,由于交通不便,环境封闭,缺乏技术,农业生产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耕种方法,农作物产品单一,产量极低,人们特别是僜人还过着几乎原始人的生活。
14军126团进驻察隅后,部队一边布防设哨戍边,一边建临时营房和开荒生产,种植蔬菜粮食,引进当地适宜生长的经济作物。
126团进驻察隅最先开垦的土地
与此同时,部队还引导和帮助驻地群众改变原始耕种方式,把成功引进的农作物品种毫不保留的向其推广。
自驾来到察隅,一行人首先前往英雄坡纪念园,怀着崇敬的心情,悼念为解放、建设和保卫西藏牺牲的革命烈士,参观历史陈列馆。
察隅英雄坡纪念园内的烈士纪念碑
作为曾经的基层农业和农村工作者,对察隅的农业发展特别是花生种植多了一份关注,在英雄坡历史陈列馆仔细倾听了毛主席提出“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方针和察隅部队开荒生产情况的讲解。在察隅期间,自己与农户、农贸市场商贩交谈请教,在下察隅镇与一队过组织生活刚好解散自由活动的农村党员偶然相遇,同一名中年党员进行了一番交谈,对方骄傲的介绍起村里特色农作物发展的过往、现状和未来规划,感恩共产党,感谢金珠玛米(藏语“菩萨兵”之意)为他们带来这美好的一切。
共产党来了苦变甜!人民解放军从进驻察隅那天起,始终坚持践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时间在延续,驻防察隅的部队无论番号、构成和隶属关系如何调整变化,为民助农的优良传统始终在传承和发扬。引进和推广的“察隅花生”,通过西藏自治区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入选西藏申报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备选产品。
“察隅花生”
随后在国家政策支持和项目资金的扶持下,经过军民不懈努力,在粮食、花生种植的基础上,察隅又发展茶叶、猕猴桃、黄桃等特色作物。昔日边远闭塞之地已发展为而今富饶的“西藏小江南”,全县各族人民都过上了幸福和自由的生活!
〔注1〕:1950年,成泽民时任126团团政委(后任沈阳军区副政委)。
〔注2〕:中央军委在《关于进军西藏的训令》中命令126团进驻察隅地区。中央军委直接向一个团下达驻防命令可见其重要性。
(注:文中图片除“察隅花生”一张由作者拍摄外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王鲁原:男、汉族,1962年7月生于西藏察隅,籍贯山东平度。1979年12月应征入伍,服役于驻藏56108部队。1983年10月起,先后在四川内江、资阳所辖多地(单位)工作。2022年8月退休,现居成都。

作者:王鲁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