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大饥荒离我们还有多远,一旦发生是大城市先扛不住,还是农村
45679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有时候,朋友圈里人在讲理想、谈远方,可转头看餐桌上的一碗米饭,突然明白爷爷口中的“树皮土豆”,不是故事,是折在胃里的现实。教科书灌输着奋斗和梦想,真到生活中,却只有“今天能否吃饱”最让人心惊。你要是细想,每一代最怕的,其实不是动荡,而是揭不开锅。
说起饥荒这俩字,不用多解释,谁心里都打个哆嗦。史书翻翻,不管王朝如何更迭,最难熬的还是老百姓断粮的日子。“民以食为天”,不是白说的,没饭吃,再大的梦想也得放下。人人心知肚明,穷可以忍,丢面子能受,但饿肚子真是底线。
历史一再敲打我们,真正可怕的饥荒,不是田里颗粒无收,也不是天灾遍地,而是分配出了问题。有粮食的守门看戏,没权没势的只能饿死账下。阿马蒂亚·森说得明白——饥荒其实大部分不是缺粮,而是买不着、拿不到、分不到。民国西北的大灾,没有全国总减产那么残酷,死人的却最多,原因就在于强者屯粮、弱者无路。谁做主,谁分钱,底层人甚至连乞讨都比不过一个人情。
很多人以为,大城市有资源抗风险,农村人先倒。其实说穿了,上海的小资和乡里的老农,最后都躲不过断粮的恐惧。城里靠配送,一旦供应链出故障,哪怕钱包厚,也填不上饥饿的肚子;农村日子苦一点,可以自耕自采,但遇上灾难,拼的也是基础和关系。家境好、门路广,或许能多撑几天;如果啥都没,城里乡下都一样,是最先被淘汰的那批人。
如今这些年,大家过得太平,好像已经把饥荒关在门外。越安稳的时候,人心越怕风吹草动,骨子里藏的是深不见底的不安。没人敢说没有风险,哪朝哪代不曾经历过饭荒?真正的恐惧,不是新闻,也不是史书上,只是上一辈半夜里叹息的那个梦。
所以,真有变故,不管是都市还是乡村,最先撑不住的,总是那些兜里空、无助翻身的人。城市里富裕靠关系,能体面熬到最后;农村只能拼天命和底子,谁都得走一遭艰难。没人想让灾难落头,但明天的饭碗端得稳不稳,心里都没底。
说到底,无论生活怎么进步,历史的伤疤一直藏着,饥饿的记忆像影子一样挥不去。能端着一锅热饭,是平凡中的幸福,下一个风雨会刮在哪家门前,只能是祈求和等待。
毕竟,有饭才有希望——你我都一样,嘴里的米比千言万语更真实。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