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失业经理人

昌硕科技宣布关闭上海工厂,将所有生产线和部分员工迁移到越南或江苏昆山。该企业曾经是在中国最大的代工厂之一,拥有超过十万名员工,年产能达到900亿!

上海康桥工业区,2025年3月。曾经机器轰鸣的昌硕科技厂区如今一片寂静,最后一批生产设备被装入集装箱,即将启程前往越南。
工人们聚集在厂门口,有人举起手机记录下这最后的瞬间,有人偷偷抹去眼角的泪水。扎根上海二十年的代工巨头,曾经拥有近10万名员工的“小富士康”,正在从这片土地上消失。
2004年,台湾和硕联合科技带着120亿元的巨额投资落户上海浦东康桥工业区,昌硕科技由此诞生。凭借为苹果代工核心产品的地位,昌硕迅速崛起,成为康桥工业区一颗耀眼的明星。
在巅峰时期,这家工厂如同一个自给自足的小镇,员工人数接近10万。工人们月薪过万,工厂附近的城中村挤满了前来寻找机会的求职者,厂区内的超市日营业额超过百万。
昌硕的产值一度占到浦东新区GDP的10%,是当地无可争议的制造业龙头。由于其业务模式和规模与富士康极为相似,业界给它起了个绰号——“小富士康”。
然而,转折点在2022年4月降临。苹果公司突然宣布削减昌硕高达70%的新机型订单,这一决定如同晴天霹雳,让昌硕的生产线瞬间陷入闲置。
此后,昌硕的命运急转直下。2023年初,公司开始大规模裁员,人数高达5万人;到2025年3月,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工厂最终选择了整体撤离上海。

苹果供应链战略的转变是昌硕撤离的直接导火索。作为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苹果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供应链多元化”战略指导下,苹果计划将印度生产的iPhone比例提升至25%以上。
这一决策背后,是库克公开宣称的“供应链多元化是公司头等任务”。在苹果的压力下,供应商不去印度,就会被踢出果链。仅去年就有32家中国供应商被移出苹果供应链名单。
成本差异的鸿沟加速了昌硕的撤离。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工人月平均工资为6900元,而越南仅为1500-2000元;印度政府更是开出了15年免税、免费提供土地、出口欧美关税减免等诱人条件。
同时,上海高企的运营成本也让劳动密集型的昌硕难以承受。而昆山则向昌硕抛出了橄榄枝:对增速快的企业最高奖励200万元,产值突破百亿、千亿的企业最高补贴2000万元。
对于昌硕的员工而言,工厂的搬迁是生活中的一场地震。一个在流水线上拧了12年螺丝的工人,月薪从最初的4000元涨到过万,如今却只剩下一张冰冷的离职单。
技能单一的困境让工人们举步维艰。他们中的70%只会单一的工序。有员工应聘比亚迪电池车间时,却因“看不懂电路图”而被拒绝。再就业培训的竞争异常激烈。年龄的压力让中年工人面临更大挑战。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们,转行面临巨大困难。年轻人或许还能尝试送外卖、快递,但对中年人来说,这些工作体力吃不消,收入也不稳定。
工厂撤离后,周边服务业也遭受重创。曾经热闹的商业街变得冷冷清清,客流量减少了一半以上,房东们不得不降低房租,却仍难留住租客。

观察认为,昌硕的撤离并非孤例。富士康早已开启外迁之路,从2019年就开始向东南亚转移产能。三年前,富士康在越南建厂,订单外流明显。
更引人注目的是富士康的印度计划。该公司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中国的3000亿美元产能搬到印度,同时裁掉32万名中国员工。耐克、索尼等跨国企业也纷纷将生产线转移至越南等地,形成了一股制造业外迁的浪潮。这些案例共同描绘了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大图景。
《人民日报》早在2023年就发出预警:“当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低端代工产业注定会被淘汰。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终将沦为被时代抛弃的弃子。”
中国制造业正在艰难转型。一方面,比亚迪等本土企业正在崛起。该公司在郑州建立新工厂,吸纳了3万名工人,并开出了比昌硕高出40%的时薪。更重要的是比亚迪的自主研发成果——麒麟芯片、鸿蒙系统,以及在手机生产线上全面使用国产设备。
另一方面,高端制造业正在填补空缺。C919大飞机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0%,订单突破1500架;西安航发基地大规模扩招工程师。上海特斯拉工厂也在招聘1.2万人。这些新兴产业创造的是技术含量更高、薪资待遇更优厚的新岗位。
总之,昌硕的落幕,既是一个依赖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结束,也是一个以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的新制造时代的开始。十万工人的迷茫背影,终将消融在产业升级的大潮中。
后续:
小编就此拨打了昌硕科技的电话,但无人接听。通过咨询多位昌硕相关网友,得到其中三人明确回复称目前昌硕上海厂仍在运营中,且仍在招工。目前,关于昌硕搬离上海的相关消息尚未发现有权威媒体报道,昌硕官方亦未发布相关通报。所以,网传消息请大家谨慎参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