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周琦 孙庭阳
买过车的朋友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挑花眼。除了听销售各类花式营销,还会反复上网搜各种资料比较。专业技术术语看不懂没关系,测评视频够直观,但销量再好的车都会有一堆吐槽、差评,是是非非、莫衷一是。即使下决心买了车,看了网络各色言论,总觉得会当“冤大头”。
最近,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引发热议。官方明确说了,要重点整治三类问题:非法牟利、夸大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

这些问题早让车企和消费者都憋了一肚子气,这轮整治可谓直击行业痛点。
(一)
官方此次把“非法牟利”列在整治首位,瞄准的重点就包括那些靠编造车企负面信息、敲诈勒索的自媒体账号。
这类“键盘黑手”的套路很简单:先找车企的“质量问题”“安全隐患”,之后做成视频或文章发网上,再转头找企业要“删帖费”——不给钱就扩散,给了钱就“秒删”。
对车企来说,这可不是“花点钱消灾”那么简单。虚假信息不仅影响企业股价稳定,还可能迫使企业将本应用于研发的资源转向舆情控制。
比亚迪最近就没忍,直接对“彭彭在吗”“生活家林小北”等自媒体账号提起300万元的索赔诉讼。江淮汽车也在8月30日通过法务官方微博发声,针对多个网络账号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开展依法维权。
这些敲诈勒索,不只是毁企业名声,更是在砸营商环境的锅。这次整治就是要断了“黑嘴”的财路,让企业能安心搞创新。
(二)
官方要治的第二类问题,是夸大和虚假宣传,比如所谓的“销量周榜”。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3月发布的《关于规范企业数据发布的倡议书》明确指出,部分车企频繁发布的销量周榜“数据来源不明,引发舆论误读,扰乱行业秩序”。
这些榜单的统计口径,有的用批发量,有的用零售量,有的用上险量,通过不同口径,制造“细分市场冠军”假象。“××万元以上纯电车型销量冠军”“××万元以上豪华SUV销量冠军”等话术,让人眼花缭乱。而且,单周数据还可以通过集中交付、限时补贴甚至刷单人为拉高。

这种“数据内卷”让车企、消费者苦不堪言——车企不得不追求短期数据表现,增加运营成本;不少消费者更是被某些排行误导,最终进了“坑”。
此外,车企对自身产品的性能、质量、销售状况作夸大、虚假或引人误解宣传等等,也是“行业重灾区”,此前引起争议的新能源车企普遍夸大智驾功能,就是例子。
整治“夸大和虚假宣传”,就是要让消费者获得更真实准确的车辆信息,买得明白。
(三)
官方第三个整治重点,是“诋毁恶意攻击”。
这事儿在汽车圈不算新鲜,前段时间某公司副总经理在社交群内用“烂车一台”“音响烂”等极端言论,攻击另一知名车企车型,引发轩然大波,最终被停职处理。
今年4月,蔚来法务部公布部分维权案件,包括造谣蔚来换电站运维需要数万人、恶意散布运营状况虚假信息等,多个侵权账号被处罚、赔偿道歉。

其他车企的维权新闻,也印证了恶意诋毁已成为行业顽疾。这背后既有不法自媒体造谣,也有车企之间互相拉踩甚至雇佣水军掀起的舆论风波。
这次整治就是要挖背后的“黑公关”“黑车企”,打破“你黑我、我黑你”的恶性循环,让竞争回归到比质量、比技术、比服务上。
(四)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近些年中国培育起来的新优势产业,可不能陷入内卷、自乱阵脚。
之前规范车企“60天账期”,是保护中小供应商、销售商,让产业链健康可持续。这次从网络空间整治下手,整顿行业歪风,同样是让车企把更多心思放在研发和生产上,不要消耗在无谓的价格战、舆论战上。

新华社发
说到底,中国汽车产业要真正赢得国内外市场的尊重,应该靠真创新、真口碑,而不是“黑公关”的套路、假数据的泡沫和“大嘴巴”的吹嘘。
就这点来说,中国汽车行业正经历一场“刮骨疗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