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图片是英国画师威廉·亚历山大的作品,此人是马戛尔尼使团的官方绘图员。他笔下的中国图像题材广泛而全面地反映了清乾隆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精致的笔法和西方式透视结构记录了清代中期中国上层阶层的服饰、礼仪与形象建构。

1793年外国人画的乾隆画像:这模样看着挺凶,毫无王霸之气!

图中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身穿蓝地金龙朝服,胸前刺绣的是“正面升龙团徽”,为皇帝专属的五爪龙。乾隆佩戴朝珠,足蹬官靴,端坐在精雕细刻的鎏金龙椅之上。背景是清宫殿柱廊,脚下为典型的黑白格大理石铺地——这些细节都显示出画家虽不完全理解中国宫廷建筑,但有意营造“皇家庄严”之感。

1793年外国人画的乾隆画像:这模样看着挺凶,毫无王霸之气!

画作明显受到欧洲古典肖像传统影响:使用了焦点透视,坐姿近似西方君主的典礼像(如路易十四或英王乔治三世画像)。人物写实,衣纹讲究光影变化,强调面部皱纹与眼神的深邃,传递出乾隆晚年的威严与智慧。它反映出欧洲对中国皇帝的敬畏与想象,也表达出清朝鼎盛时期的帝国自信。同时也可看作是一种外交“人类学”,将异文化形象通过西方视觉标准转化为可理解的图像文本。

1793年外国人画的乾隆画像:这模样看着挺凶,毫无王霸之气!

这是一位叫乔人傑的礼部文官。人物手执奏章(或诏令),象征他在礼部的职责。服装为深蓝色团龙补服,代表文官顶级九品之一。下摆、袖口饰以金龙、海水江崖图案,均为清代朝服典制。身后为一块刻字石碑,右方为船与山水,似指他曾出使水路或接待外国使团。

人物站姿略带转身,衣褶细节丰富,表现出布料垂坠与光线质感。面容神态沉着,略带微笑,有别于西方肖像中的紧张与威严,更贴近东方官员的“温文尔雅”形象。礼部是清代外交与祭祀的中枢,乔人傑这一形象可能源自他曾接待英国使团或朝贡使节。当时正值“朝贡体系”与西方“主权外交”理念冲突期,礼部官员的形象实际上是帝国秩序象征的代言人。

1793年外国人画的乾隆画像:这模样看着挺凶,毫无王霸之气!

此人身穿满清典型的蓝地金龙朝服,佩戴朝珠,帽顶插有红缨马尾——为一品或二品官员的象征。有意思的是,人物手中执长烟杆,为清代中高阶文官在非典礼场合常见配饰之一,象征闲适与身份。面容祥和,眼神带有沉思,似非正式场合的“写生像”。运用了西方水彩特有的半透明叠色技法,描绘出绸缎的光感与色彩变化。人物重心下沉,衣摆自然散落,有别于中国工笔画中人物“飘逸”的虚化感。

这组图绘不仅是绘画作品,更是一种跨文化视觉翻译,它揭示了18世纪中后期欧洲人如何通过艺术构建对中国权力体系、服饰等级与政治秩序的理解,反映了欧洲人对“文官治理中国”的尊重想象。在乾隆盛世对外封贡制度背景下,这些画作是西方探索中国之窗的视觉成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