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菲律宾宣布了
9月25日,菲律宾农业部长劳雷尔放话,9月1日才开始的60天大米进口禁令,不但要继续加钟,还要把关税从现在的15%再往上涨,农民叫苦说收购价跌到8比索一公斤,政府想把价托到16比索,翻倍才甘心。
简单来说,就是前不久,菲政府刚下了个命令:先别从国外买大米了,停60天试试。这还没到一个月呢,该禁令60天恐怕不够,还得继续加码!
为什么菲政府要这么折腾呢?根子就在地头儿上。听说现在农民日子挺难,地里打上来的稻谷,卖给收购的人,一公斤才卖8比索左右。可种一公斤米的成本,怎么也得12到14比索。
这明摆着是亏本买卖,农民肯定不干啊!辛苦一年全白费了。所以农民们就抱怨,说外面便宜的大米进来的太多了,把他们自己种的米价格全压垮了。
政府这么干,说白了就是想帮农民一把。把进口的大门先关上一阵子,让市面上流通的主要是本地新收上来的米,物以稀为贵,价格说不定就能抬上去。
有消息说,政府心里盼着能把收购价托到一公斤16比索左右,比现在差不多翻一倍,这样农民才有点赚头。
就在去年,菲律宾那会儿还为大米价格太贵发愁呢。那时候普通大米在市场上卖,一公斤要四十多比索,贵得让老百姓直摇头,也成了推高整个国家物价的一个大头。
当时的一名菲官员还承诺过,要想办法把米价降下来。结果你看现在,价格倒是“降”了,可惜降错了地方,不是在菜市场让主妇们高兴,而是在田埂上让农民们哭了。
这局面估计政府自己也没完全料到。去年,为了压住那时的高价,他们还把进口税的税率从35%降到了15,鼓励多进口点米来平抑物价。
这才过了一年多点,政策思路好像完全掉了个个儿。这种翻来覆去的变化,正好说明大米这个问题在菲律宾有多棘手。
其实,菲律宾在粮食问题上一直挺紧张,今年二月,他们国家还宣布进入过“粮食安全紧急状态”,这名头听起来挺吓人,意思是粮食问题已经严重到一定程度了。
当时允许国家粮库把存米拿出来卖,稳市价,同时也向农民多买点谷子,支援一下他们。但这恰恰暴露了菲律宾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自己产的米,不太够自己人吃。
别看他们今年上半年自己种出来的稻谷量还挺创新高,但每年都还得从国外买进海量的大米才能填饱肚子。去年一年就进口了将近470万吨,这个数字非常惊人。
这就好比一个家,自己菜园子产的菜不够吃,总得去外面买,那菜价的贵贱,就不仅看自家菜园子,还得看菜市场的行情了。国际米价一波动,或者自己家进口政策一变,国内的价格就得跟着抖三抖。
翻翻旧账,菲律宾政府在这种“救农民”还是“保市民”之间来回摇摆,也不是头一回了。
2018年那会儿,为了控制物价上涨,当时的管理层差点敞开了进口大米,想让便宜的进口米把市场价格拉下来。可到了2023年,又尝试过给大米设定最高限价,结果没搞成。
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最受苦的是谁呢?
自然是种地的农民和做买卖的米商,农民今年看政策好,多种点,明年政策一变,进口大米一冲击,价格暴跌,可能就血本无归。
米商也一样,摸不准政府下一步要干什么,这生意做着心里都没底,就算这次禁令延长、关税提高,短期内可能真能把农民手里的米价托起来。
但长远看,如果自己地里产出的效率跟不上,成本下不来,等哪天库存吃得差不多了,又需要大量进口时,高昂的关税最后很可能还是会转嫁到普通消费者买的米价上,说不定又引发新一轮的物价上涨。
他们国家的银行在决定是否降息时,都得特别关注大米政策会不会带来涨价风险。
所以这么看下来,菲律宾政府现在的做法,像是一剂退烧针,能暂时把农民的“高烧”降下来,但没除掉病根。
怎么在让种粮的人有钱赚和让吃饭的人买得起之间,找到一个能长久维持的平衡点?这确实是个世界性难题。
这条路走起来肯定不轻松,但又是必须得走下去的,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有多么重要和不容易。
参考资料:
菲律宾准备延长大米进口禁令并考虑提高大米关税.--2025-09-25 16:30·界面快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