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也就是说,再富贵的家庭,也很难保持三代人近百年时光的传承,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没落下去。
哪怕是古代传承千年的大家族,也是以“家族”这一形式开枝散叶,单说其中某一个家庭,哪怕是嫡支大宗,也没准遇上家族内斗,外部战乱,无法将富贵一代代传下去。
所以在古代历史上,父子两代入正史的,比比皆是,有一个厉害的儿子或者厉害的老爹,就能让史官“顺便”记录下做爹的或者做儿子的功绩过失。
但要是祖孙三代入正史,难度就要高得多,如果要再加一代人,四代人入正史,在历史上就相当罕见了。哪怕是北宋范仲淹,他四个儿子皆为高官,老二老三都做到了宰相,到孙子那一辈就退出了朝堂,曾孙子在史书上的记载就是“***之子”了。
在“文贵武贱”的情况仅次于宋朝的明朝,却有一个武将家庭,从曾祖往下,足足四代人入了正史,可谓相当有传奇色彩。
这个家族开头的人叫许成,他是明朝初年燕王府的护卫百户,也就是燕王朱棣的亲兵将领之一。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许成毫不犹豫的参加了这场看似没啥希望的叛乱,跟随朱棣南征北战,大功是没多少,但始终跟随朱棣身边,兢兢业业的保护主君的安全,最后也参加了夺取南京应天府城门的战役,完整的经历了靖难之役四年的大战。
朱棣做了皇帝后,许成升任左军都督佥事,次年再升左军都督同知。
明太祖的驸马梅殷深受明太祖信任,曾委托他辅佐建文帝,梅殷奉命镇守淮安,严明号令,还砍下了朱棣派来劝降使者的耳朵和鼻子,让朱棣始终无法突破淮安,只能走扬州进攻南京。拿下南京后,朱棣逼着宁国公主写血书,加上建文帝不知所踪,好歹是逼着梅殷投降。但梅殷看明成祖不顺眼,常有怨言,二人的关系无法调和。梅殷有“儒宗”之称,在开国老臣中颇有声望,明成祖一时半会不好动他。
1405年,梅殷上朝的时候,被前军都督佥事和锦衣卫指挥挤入水中,当场溺死,二人再上报说梅殷投水自尽。
许成再上书,揭发二人谋杀梅殷,明成祖大怒,斩了前军都督佥事和锦衣卫指挥的脑袋,厚葬梅殷,算是了结了梅殷。许成在这个事情中背了一个“揭发同僚”的名声,也得到了补偿,被封为柱国。晋爵永新伯。
1418年,许成病逝,明成祖亲自赐祭。
许成的儿子叫许贵,在明仁宗和明宣宗时,都没什么表现,明英宗即位后,他奉命镇守大同,担任大同总兵的参将。
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朝边军将士几乎被一扫而光,也先大举南下,人心惶惶。许贵先是跟大同的主将,西宁侯和武进伯等人率军迎敌,因为监军太监瞎折腾,明军纪律涣散,被士气正盛的也先击溃,全军覆没,西宁侯和武进伯先后战死,只剩下许贵和同为大同参将的石亨等寥寥几人生还。
石亨被调去京城协助于谦打北京保卫战,许贵留在大同整顿防御,当时边城残破不堪,士兵皆无斗志,许贵想方设法激励士兵,重整了大同的防务,数次击退来犯的瓦剌骑兵,在北京保卫战胜利后,他也因边境之功,升任都指挥使。
1450年,许贵先后两次击败了万余名瓦剌骑兵,晋升为都督同知,大同缺乏马匹,官府又不愿意拿钱,许贵两边疏通,让官府和养马的百姓达成协议,获得了八百余马匹。再利用这些马突袭敌营,劫回上百匹战马,极大的鼓舞了大同的士气。
大同镇守宦官残暴,无人敢言,只有许贵数次上书弹劾,没啥效果,他也因此在两年后被调回京城,做了个闲职。
1457年,明英宗复辟,许贵奉命掌管左军都督府,京城情况稳定后,许贵调去南京任职。
1461年,蛮族众多的松潘告急,当地原本只有参将,镇压不住局面,许贵被任命为第一任松潘副总兵,前去镇守。半路上山都掌蛮叛乱,朝廷让许贵去平叛,许贵分兵进击,大小上百战皆击破蛮军,一个多月的时间,攻破蛮族四十余座山寨,斩杀一千一百人,俘虏八百余人,剩余的山都掌蛮纷纷窜入深山。许贵平定了叛乱,却也在山中染上了疾病,没到松潘就病逝了。明英宗接到他的死讯,下诏辍朝三日。
许贵的儿子叫许宁,父亲病逝后,他继承了父亲指挥使的官衔,前往边境的柴沟堡戍守。
1465年,许宁戍守多年,积功升任大同游击将军。父子两代都在大同做将领,他很熟悉大同的地理人情,在明宪宗初年,多次击败来犯的敌军,擒获鞑靼右丞以下官员十余人。
在大同表现出色,许宁被调去延绥,负责操练士兵。他到延绥没多长时间,就有大批鞑靼骑兵攻打孤山堡,当时宣府的兵马大多在外,许宁便索性领着刚训练出来的军队径直前去救援,在孤山堡与敌军大战三次,三战三胜,打的敌军渡河逃走。
第二年,三千鞑靼骑兵再来,许宁与延绥总兵房能前去抵御,击退敌军后,许宁一路追杀,深入敌境一百五十里,彻底击溃了敌军,缴获牛马千余头。
房能没什么本事,许宁得到了众多表现机会,数年时间,他不断积功升职,一路被提拔到延绥代总兵,顶掉了房能的位置。这时许宁从军不到十年,他手下不乏昔年许贵的同僚,但大家伙都佩服许宁的本事,没有人跟他呲牙。
1472年,鞑靼首领之一满都鲁想要填补了空缺了六年的北元大汗的位置,他要彰显自己的威严,集结了大军,多次入侵延绥。许宁率军迎击,每每顶住了北元的凶猛攻势,让满都鲁无功而返。满都鲁无奈,放弃了离得最近的延绥,绕道攻打固原,许宁却不打算放过他,引军袭击满都鲁后路,缴获大批牛羊,迫使满都鲁退军。
1473年,满都鲁再次大举南下,延绥巡抚王越决定给他一个深刻的教训,王越打探到满都鲁将家眷留在一处名为红盐池的地方,便亲自出马,调集了延绥和大同四千名精锐骑兵,以许宁为主将,日夜兼程深入草原四百里,于拂晓时分发起突袭,一鼓打破了红盐池的防御,摧毁了满都鲁的多年积蓄,还砍下了将近四百颗首级。(别看四百数量不多,但熟悉明朝的朋友都知道,明朝认定首级极为苛刻,能砍几十颗脑袋就算是可以记载在史书上的胜利了)
红盐池大捷让王越一举升任三边总制,许宁也晋升为都督同知,在王越统领下,明朝北部边防从一味死守,转变为以攻代守,极大的减缓了边防压力。许宁辅佐新任延绥巡抚余子俊,修筑了一千七百里的长城,让延绥足足十年没有遭遇大规模的入侵。
成化十八年,鞑靼人再次南下,许宁依靠长城,将敌军击退,斩首一百二十,得以实授总兵。当时朝廷担心王越和宦官汪直为了战功,轻易出击,便将王越调去延绥,许宁调去大同。王越不以为然,对身边人说:“许宁作战勇猛,能安抚下属,是难得的将才,却不是统军之才,朝廷重用他,恐怕会有祸事。”
许宁到大同后,看不上汪直,二人屡屡产生龃龉,互相告状,明宪宗便将汪直调去南京。
汪直前脚走,后脚蒙古“小王子”达延汗就发兵南来,许宁盘算着敌人势头正盛,打算守城,可蒙古骑兵焚烧了明朝代王在郊外的别墅,代王大怒,逼着许宁出战。许宁引军出城,蒙古骑兵佯败,新的大同镇守宦官以为立功的机会到了,嗷嗷叫着追杀过去,许宁忙率兵跟随,结果中了达延汗的埋伏,明军惨败,阵亡千余人。许宁退回大同,阵亡士兵的家属纷纷上前叱骂,许宁大为丧气。达延汗劫掠一番后北归,朝廷下诏追责,许宁被免去实职,以指挥同知的官衔回家闲居。
弘治年间,许宁再次得到启用,担任都指挥使,训练京营。
1498年,许宁病逝。史书记载他“束发从军”,大小百余战,负伤近三十处,在边境立下赫赫战功,是当时朝廷倚重的大将。
许宁的儿子叫许泰,许宁病逝后,他承袭父亲的官衔,做了羽林前卫指挥使。跟前面三代父祖一样,许泰不是个甘愿躺在功劳簿上混日子的二世祖,他苦练武艺,在1504年参加了当年的武会试,当着皇帝的面,许泰马射、步射、策论等几门考试都得了优秀,被明孝宗当场点为武状元。
有了武状元这个“皇帝门生”的加持,许泰在正德初年,便达到了许宁苦战一生的级别,升任宣府副总兵。
明武宗即位头几年,与文官集团博弈,让刘瑾等“八虎”大权独揽,但刘瑾掌权后,一味排斥异己,胡作非为,以至于天下动荡,各地起义不断。
1510年,霸州大盗刘六和刘七因为朋友齐彦名被捉拿,纠集人手劫狱,随后联合杨虎,揭竿而起。霸州深受“马政”困扰,百姓民不聊生,起义军的兵力迅速膨胀,又得到了“赵疯子”赵鐩的加入和规划,短短几个月时间,他们转战千里,破城数十,朝廷为之震动。
朝廷数次调拨兵马镇压,却因为京营士兵久疏战阵,拿起义军没啥办法。眼看着起义军兵力扩充到数十万,且杨虎和刘六在山东汇合后,对京城虎视眈眈,明武宗便不顾文官的反对,决定调动边军南下,他以右佥都御史陆完为主帅,统领宣府、大同、延绥三镇边军,到河北镇压起义军。其中宣府的边军,就是由许泰为主将。
许泰抵达霸州时,正好撞上起义军的主力之一杨虎,他当即挥军出击,杨虎对官军看不上眼,便也嗷嗷叫着发起攻击,没想到边军战斗力远胜京营,许泰一通猛攻后,大胜一场,杨虎狼狈撤退,刘六等人也震惊于边军的强悍,不敢再进逼京城。
明武宗非常满意自己的调兵遣将,让许泰等边军将领都入京城,接受赏赐。
起义军改道南下,刘六攻破了曹州,许泰立即带兵追击,在曹州击败起义军,擒斩一千八百人。但刘六等人的兵马增长非常快,损失一人,能很快的补充俩人,许泰与起义军交锋数次,自己这边人越来越少,敌人越来越多,打的他心生怯意。好几次面对起义军不敢正面迎击,被后方的官员弹劾,从都督佥事降级为都督同知。
1512年,杨虎、刘六、刘七等人先后殒命,陆完在江苏狼山覆灭了最后一支起义军,结束了这场波及七个省份的大起义。
虽然起义被镇压,但边军并没有调回边境,明武宗经过刘瑾一事,认为不能完全依赖宦官集团,便借着这次机会,刻意将这几支边军收揽在自己身边。许泰和大同游击将军江彬,最受皇帝宠信,不仅能随时侍奉皇帝左右,还被皇帝收为养子,赐了国姓。
1513年,明武宗将留在京城的边军整合,以许泰领敢勇营,江彬领神威营。俩人春风得意,但明武宗其他的幸臣看他们就不怎么顺眼了,江彬是靠着买通明武宗幸臣钱宁,才凑到皇帝身边,此时江彬自立门户,和钱宁就开始互相倾轧。
相比许泰,江彬更懂得明武宗的心思,他多次给明武宗搜罗民间美女,并怂恿皇帝微服出巡。
1517年,明武宗实现了他的梦想——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并亲自上阵杀敌。他强行出居庸关,指挥边军,与大举南下的达延汗在应州恶战,成功的击退了达延汗的数万骑兵,明武宗亲手杀敌二人。
应州大战中,许泰表现出色,战后晋爵为安边伯。
可能是觉得皇帝没儿子,需要找一条后路,也可能是单纯喜欢宁王朱宸濠送来的大笔金银,钱宁早早的就成为朱宸濠在京城中的眼线,拉上平定刘六刘七的大功臣陆完,不断地在皇帝耳边说宁王的好话。以至于江西上下的大臣多次弹劾朱宸濠要造反,都被钱宁等人压了下去,钱宁还鼓动明武宗召朱宸濠长子进京参与祭祀,这样一旦皇帝有啥意外,朱宸濠长子就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以宗室身份继承皇位。
直到1519年,江彬认为要扳倒钱宁,必须采取断然手段,他和他的党羽在明武宗面前揭发了宁王的种种罪过。明武宗对朱宸濠有了疑心,再深入挖掘时,才知道朱宸濠这厮多年来一直意图不轨,不禁勃然大怒,下诏驱逐宁王府派到京城拉拢大臣的人。
消息传到江西,朱宸濠立即起兵造反。他说明武宗不是明孝宗的亲儿子,明孝宗被蒙蔽了,他朱宸濠有皇太后的诏书,要入京城清理朝局。
上次得了好处的许泰和江彬鼓动明武宗亲征。这个建议正中皇帝下怀,明武宗再次自称威武大将军,下诏让自己带兵出战,许泰则为副将军,与大宦官张忠先行出发。
然而,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朱宸濠号称十万大军,声势浩大的造反,仅仅过了四十三天,就被半路折回江西的王守仁平定,王守仁拿下了南昌,俘虏了朱宸濠后,赶紧送捷报进京,请皇帝不用再折腾跑一趟。
明武宗好不容易有了南下江南的正当理由,哪里会半途而废?他权当没接到王守仁的捷报,继续南下。没捞到战功的许泰和张忠,对王守仁如此迅速的平叛很是不满,他们先是说王守仁曾经勾结朱宸濠,只是看着朱宸濠形势不妙才反戈一击,甚至建议释放朱宸濠,让朱宸濠重新组织叛军,等皇帝来平叛。
如此荒唐的建议,被王守仁无视,他想方设法绕过了许泰设置的重重阻碍,拜访了“八虎”中名声稍好的张永,极力称赞张永的贤能,和昔日除掉刘瑾的大功,并说江西疲敝,希望不要再惊扰百姓。
张永认同王守仁的说法,将朱宸濠这个烫手山芋接到自己手中,匆匆北上,向明武宗说明事情的经过。明武宗也认识到许泰的心思,不再听信许泰和张忠对王守仁的构陷之词。
许泰和张忠越发不爽,他们为了弄点功劳,提前一步到南昌后,以“搜捕逆党”的名义,大肆抓捕官员百姓,被诬陷中伤的士民不可计数,其中被诛杀判刑的也不在少数,闹得南昌上下惶惶不安。
值得一提的是,明武宗秋后算账,把与朱宸濠有勾结的官员抓捕了好几个,其中就有钱宁,以及昔年许泰的上司,平定起义军后升任兵部尚书的陆完。这俩人都被抄家,下狱。
许泰还放纵手下排挤王守仁,让京营士兵对王守仁当面破口大骂,但王守仁不为所动,对京营士兵悉心安抚,有生病的,送药,有死去的,送棺木,遇到发丧,一定会停车慰问。几个月过去,京营士兵都被王守仁感动,齐声说:“王都堂爱我。”再没有对他无礼的事情发生。
王守仁又在京营和地方士兵一起练兵的时候,当众射箭,三发三中,引来满场欢呼。许泰大丢脸面,又见手下士兵思乡情绪大增,只好拉着兵马去南京,跟皇帝汇合。
返京途中,明武宗落水,回京城后生病,1521年3月病逝,同年五月,明世宗即位。
明世宗即位后,朝廷大臣立即蜂拥而上,弹劾江彬和许泰等人,说他们结交朋党,扰乱朝政,罪在不赦。明世宗下诏诛杀了钱宁和江彬,却赦免了许泰和张忠,将他二人流放海南。大臣们不依不饶,要求皇帝杀死这俩人。
拥立新皇帝的首功之臣,内阁首辅杨廷和更是言辞激烈,说:“是天下之人皆曰可杀,不止于国人曰可杀而已。”甚至以辞职要挟皇帝,明世宗下诏慰留杨廷和,却没有更改流放的旨意。
许泰被抄没家资后,远去海南,病死在当地。
许家从许成开始,到许贵、许宁,再到许泰,前后四代人,无论是刚勇忠奸,都对朝廷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像他们这样,祖孙四代人都在正史上有记录,后三代人更是都有传的人,在历史上相当罕见。
而许泰做到了正一品的左都督和伯爵,又被皇帝收为义子,也是明朝有史料的所有武状元中的头一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