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近期,影视市场的收视偏好正发生明显转向:曾依靠流量明星、IP(知识产权,此处特指已具备一定粉丝基础和市场热度的文学作品、动漫、游戏等内容)光环占据主流的古装偶像剧与现代偶像剧,逐渐失去观众青睐;以往被视作“中老年专属”的乡村剧,却凭借扎根现实的故事、有血有肉的人物,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从《山海情》《青山是故乡》到《生万物》的热度表现,乡村剧已然成为当下影视圈的“流量新宠”。

  逆势突围重塑影视市场格局

  过去,古装偶像剧和现代偶像剧长期占据影视市场核心位置。如今,这两类剧集的吸引力大幅减退。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分析:“古装偶像剧、现代偶像剧的套路化剧情与悬浮人设,已难以满足观众对真实内容的需求,影视市场正从‘流量驱动’向‘内容驱动’转型,这为聚焦乡土的剧集崛起提供了空间。”

  2021年播出的《山海情》虽已过去4年,仍凭借过硬品质保持长尾效应。目前豆瓣评分9.2分,在近年国产剧中占据前列位置。今年3月首播的《青山是故乡》,收视率表现出色。据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该剧开播收视率达3.090%,收官时收视率进一步升至3.311%。今年暑期档播出的《生万物》同样展现出较高热度,全剧每集平均收视率2.388%,位列今年8月首播剧收视率第三。从受众结构看,25—35岁的青年观众占比54%,进一步印证乡村剧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

  以“真”破局打动青年群体

  乡村剧之所以能跨越年代、持续吸引年轻人,核心在于用“接地气的真实”抓住了观众的心。场景细节上,乡村剧拒绝“摆拍式创作”。《山海情》剧组在戈壁滩上搭建真实村落,还专门请人定制几近失传的土坯砖。《青山是故乡》镜头里农民布满老茧的双手、晒裂的田埂、堆满农具的小院,均无滤镜修饰。《生万物》剧组包下200多亩地进行全年实景拍摄,完整呈现了农民在土地上劳作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人物塑造上,乡村剧摒弃“完美人设”。《山海情》中的马得福,不是“万能干部”,四处碰壁却始终带着韧劲;《青山是故乡》中的董大林,面对资金短缺、家人反对、技术瓶颈等困境,从未放弃科学种植的信念;《生万物》中的宁绣绣,面对生活落差也有过迷茫,却始终坚持参与农耕劳作。这些“不完美”却鲜活的形象,让年轻人直言“看到了普通人奋斗的真实模样”。

  搭建桥梁助力乡村发展

  乡村剧的持续走红,不仅改变了影视市场的创作风向,更在连接城乡、助力乡村发展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影视行业而言,乡村剧打破了“流量至上”的惯性思维。影视制片人杨明指出:“乡村剧的成功,证明扎根现实、挖掘普通人故事,比依赖IP和流量明星更能打动观众。《生万物》未依赖流量明星却成为暑期档热门,正是这一观点的有力印证。”

  对年轻人而言,乡村剧成为了解乡土中国的“窗口”。许多年轻人生长在城市,对乡村的认知不深,但通过《山海情》《青山是故乡》《生万物》这些乡村剧,他们看到了不同年代乡村的真实面貌。不少“00后”开始主动查阅家乡民俗资料,有大学生还表示“想报考农业专业或城乡规划专业,毕业后回乡助力乡村振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