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同一个饮食文化圈,却互相不认可对方的四座福建城市

闽南沙嗲面

沙嗲面:在过去很多年里,泉州人、漳州人总习惯以“闽南”来做各种美食的前缀。在大家的意识认知里,觉得事实就是这样,自然而然。而厦门,这座福建最老的城市,但却是闽南最年轻的地方。做为中央扶持的副省级、特区、计划单列城市,和福建主要对外窗口,城市规划与营销吊打泉州和漳州。最直观的影响就是本地人会以自己城市为傲,商人以城市名称为亮点。久而久之,就发生了与泉州漳州截然相反的前缀方式,习惯以“厦门”为开头,而不是“闽南”。如“厦门沙嗲面”、“厦门土笋冻”、“厦门姜母鸭”、“厦门花生汤”等等。宣传多了,大家就都以为这些都是厦门特色,甚至以为发源于厦门。如“沙嗲面”,连有些泉州人都以为发源于厦门。但其实不是的,只是厦门最先商业化或最先打开知名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厦门对闽南美食扬名的贡献要胜于泉州漳州。

沙嗲面顾名思义,就是以沙嗲粉为主要味道的面。沙嗲面的口味源于东南亚,于清末民初由华侨返乡带入闽南,慢慢就变成本土化的一道闽南美食。和面线糊、卤面一样,沙嗲面除了口味特色外,就是配料多,日常可见可选择的配料达几十种。面店吃的话,一碗从十几元到几百元不等,主要流行于闽南(漳州的流行程度要低于泉厦)。

明明同一个饮食文化圈,却互相不认可对方的四座福建城市

闽南卤面

卤面:这是一道莆泉厦漳四座城市都有的家常美食——卤面,江湖人称“看得见汤汁,却吃不到汤汁”。也就是端出来时,你感觉有汤,但从开始吃到吃完,你喝不到汤,甚至汤汁反而要越来越少,所以叫“卤”,介于汤与炒之间。

卤面其貌不扬,却深受四地百姓喜欢,在90年代还是泉州婚宴必出的一道菜(现在早已被淘汰,但莆田仍然有出席)。卤面用的是本地碱面,不怎筋道,因为主要吃的是配料,面太筋道会影响整体的口感。而且在闽南,主食往往只是配料配菜的配角,汤、菜和配料才是主角,主食只是做为配料的载体与果腹之用。煮卤面的烹饪并不复杂,麻烦的是配料,有时荤素搭配甚至达到10多种,正常是5-7种。每种配料的烹饪都不一样,有的要炒,有的要炸,有的要焖,有的要卤,有的要煮。然后下的顺序也不同有的要提前下锅,有的与面同步,有的则出锅前一点时间才下,喜欢葱香的还得在出锅前炸葱油淋面。不过卤面对烹饪要求很高,厨艺不好的煮出来会变成上顿剩下再热的面。

卤面在四地普遍百姓的认知都不同,莆泉厦漳四地,除漳州做法不一样外,其他三地做法都一样。厦泉莆大多不认可芡粉和面做好才加料的漳州卤面,而莆田人认为莆田卤面才是王者,其他卤面都是青铜(但事实上很多人没吃过,其他地方的卤面)。在自媒体兴起前,闽南三地和莆田都以为这是自己地方独有特色,不知对方也有。自媒兴起后,由于闽南三地只是把卤面当成一道普通的闽南特色菜,没有单独突出。而莆田特别突出了这道美食,就形成了“莆田卤面”这个区域美食标签。

明明同一个饮食文化圈,却互相不认可对方的四座福建城市

闽南肉羹

肉羹:莆田叫“炝肉”(从名称上来说,肉羹一称更贴切做法和泛指),在泛闽南饮食文化圈中,一切肉都可羹。日常普遍的有猪肉羹、牛肉羹等,其他还有海鲜做的羹,如海蛎羹、蛏羹、马鲛鱼羹、鲨鱼羹等。与海鲜羹不同,家畜肉做羹,主要是为了增加肉的嫩滑口感,特别是瘦肉。除了党参瘦肉滴汤等少数做法不用番薯粉上浆外,其他用瘦肉做的菜,如荤素搭配的炒菜,做汤的水煮等,都会上番薯粉浆,而不会像其他地区直接下去炒或煮。瘦肉直接做口感会柴,但上了番薯粉后,口感立马升华,嫩滑可口,而且菜相更加好看。

同样,闽南三地与莆田互以为这是自己地方特色美食,而不知是同一个饮食文化圈下的同一种地方风味。

明明同一个饮食文化圈,却互相不认可对方的四座福建城市

闽南肠灌肠

肠灌肠:莆田叫“套肠”(从名称上来说,莆田名称更为贴切),顾名思义,就是把一条一两米长的猪小肠,把一端塞入另一端,然后一直塞挤进去,最后形成一个直径只有几公分的肠圈。在套之前,要去掉肠上的脂肪,然后冲洗多遍,还得用番薯粉配合洗才能达到清洗要求。但洗时有个度要把握很好,就是洗恰到好处的干净就行,不能使劲洗,不然肠子会变苦,而且肠圈越小,味道越好。肠圈做好后要先把肠圈下去炖熟,熟了可收起备用。做时可整圈煮,也可切小段做,可焖,可炒,可卤,可汤,还可与很多荤素食材搭配,十分美味,是吃饭、喝酒的良配,也是闽南饮食文化圈一道普遍而又独具特色的区域美食。

图源:部分自拍

声明:文原创,请勿搬运!

#闽南##厦漳泉##莆田##美食##泉州##厦门##漳州#

明明同一个饮食文化圈,却互相不认可对方的四座福建城市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