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物理界的老牌天才,是原子弹、氢弹背后的科学支柱;他留学德国,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却始终走向的只有一个方向:中国。
他隐姓埋名17年,从名校教授变成代号“王京”的核试验参与者。他一生不问荣誉,晚年却遭遇车祸瘫痪,还未来得及领取“两弹一星功勋章”,便默默离世。
他的陨落,不只是一位科学家的去世,而是一段国家记忆的落幕。
王淦昌,走得安静,却沉得惊人。没有盛大仪式,没有长篇悼词,只有全国人民共同的那一声:一路走好。
领奖台上缺了他,可民族的荣光里有他
1925年,王淦昌考入清华,最初学的是铁道工程。有一天,他听了一场叶企孙的物理课,被彻底“带偏”,他转专业进入物理系。这个转弯,改写了后来半个世纪的中国核科学史。
1930年,王淦昌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博士,导师是著名核物理学家迈特纳。那时德国是物理强国,他站在最前沿。
24岁时,他写下一份研究设想:用α粒子轰击铍靶,可能会释放一种中性粒子。他敲门两次申请实验被拒,只因设备有限。
一年后,英国查德威克用同样方法做出实验,发现了中子。1935年,查德威克凭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王淦昌的名字,没有出现在评奖名单上。
这是他的第一次擦肩。
1942年,他在美刊《物理评论》上发表论文,提出探测中微子的设想。这个方法后来被称为“王—阿伦方法”,1956年被用于实验,成功探测到中微子。
1988年,莱因斯因此获得诺奖。而最初的设计图纸,是王淦昌画的。这是他的第二次缺席领奖台。
1956年,他在苏联杜布纳研究所,带领中国学者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国际上认为这将是他问鼎诺奖的最好机会。可他没有留下名字,而是集体署名,自己悄然离场。
这是他的第三次转身。
奖项、荣誉、掌声、光环,王淦昌全都碰过,却一样都没带走。他能站在领奖台上,却转头走向了戈壁滩上的爆炸试验塔。
他从未领取过那枚奖章,但这枚奖章的重量,全靠他撑住。
氢弹没有讲义,只有他用粉笔画的爆炸路线
1956年,王淦昌刚从苏联归来,在核物理领域如日中天。刚刚完成重大发现,国际物理学界盛赞他是“东方最有希望的诺奖候选人”。
多家国际期刊希望刊登他署名文章,多位评委在暗中观察他的科研路径。他也不负众望,带领团队走在了世界的前沿。
可就在这一年,国家一纸密令,将他调入绝密岗位。1961年4月,王淦昌接受“两弹”研究任务,身份改为“王京”,即日起不再公开露面。
他当即应允,没有任何犹豫,收起所有荣誉,从此消失在公开资料里。这位刚在苏联主持重大发现的物理巨匠,就这样化作一名“无名工程兵”。
调令下达仅三天后,他已身在青海高原,正式进入中国核武器攻关序列。这里缺设备、缺人、缺资料。
221基地的条件极其艰苦,夏天40度,冬天零下30度,王淦昌一边教年轻人识炸药曲线,一边亲自带实验。
在原子弹的爆轰系统中,他主导完成1000多次起爆试验,精确调校每一个微秒差值。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他没有去现场,也没有回北京,在基地他只是对助手说了一句:“这个任务,可以交卷了。”
任务刚完,新的压力又来。
国家决定立即攻克氢弹。1965年开始,王淦昌重新进组,主持氢弹爆轰与激波系统攻关。氢弹爆炸涉及双层裂变装置、压缩反应堆与同步激发,技术复杂度翻倍。
1967年6月17日,中国首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决定到爆炸,仅历时2年8个月。这一成就,被国际核武学界评价为“极限状态下的奇迹”。
王淦昌仍在原地,没接受访问,也没走进镜头。他照常领干粮,改试验装置,帮年轻人改公式。他说过一句话:“我不是做给历史看的,我是做给今天的祖国用的。”
名誉、曝光、奖章、头衔,他全都放在身后。他要的不是别人怎么看他,而是爆炸成功那一刻祖国有没有抬头挺胸。
他走得太静,连告别的钟声都慢了一年
在偏远的沙漠地区改名换姓十几年之后,我国的核工程基础打下来了,王淦昌这一批科学家们才终于又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
1997年,90岁的王淦昌在北京外出散步时,突遭一辆自行车撞击。骨头当场碎裂,右腿股骨粉碎性骨折,因年事已高,他被迫长期卧床。
原本身板硬朗,这一摔,成了转折。卧床期间,身体功能急剧下滑,营养吸收变差,医院最终诊断为胃癌晚期。
就在身体恶化之际,他的老伴吴月琴也因摔伤住院,同样病危。1998年8月,吴月琴病逝。王淦昌坐着轮椅,亲自为老伴送行。
那一天,他没有说话,回到病房后,闭眼整整三天。两个月后,1998年10月12日凌晨,王淦昌静静离世,享年91岁。
他未留下任何遗言,也未安排任何身后事务。后事由国家接手处理,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骨灰盒铭牌上刻着八个字:“王淦昌,国家科学家”。
一年之后,1999年9月18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首次颁发。王淦昌的名字被隆重宣布为首批23位功勋之一,此时,他已下葬整整11个月。他的名字出现在功勋墙上,却不在任何领奖合影里。
2003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一颗永久编号的行星命名为“王淦昌星”。它围绕太阳静静旋转,没有轨迹偏移,也没有声音波动。就像他的一生——不轰动,却永远存在。
他没有做过豪言壮语,没有出现在历史教科书的插图里,却是整个国家科技体系最厚重的背影。
参考资料:
矢志报国的科学家王淦昌.百年潮.2015
他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却造出大国重器!.光明网.2022-05-28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