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悬案解码》)
《悬案解码》典型的妙语连珠会随时迸射锋芒,伤敌,也自伤。
这有别于东北常见的自嘲,枪口对准自己。前者的尖酸,后者的豪爽,在于以不同的民族特色共同刺入生活一望无垠的萧条和苦困,让它们变得具体、渺小,甚或久而久之变得寻常、隐形,自有一种化解苦厄的大智慧。
✎作者 | argoon
✎编辑 | 程迟
单看豆瓣评分,《悬案解码》是今年仅次于《混沌少年时》的英国新剧。在全球真人剧集范畴里,它则排在豆瓣第17位,IMDb第7位。
这部没有但也无需瞩目演员阵容的剧集,扎扎实实地完成了一部犯罪悬疑片该有的出彩动作,也让这个故事借由Netflix平台走向更大的受众群体。
2007年,57岁的丹麦作家尤西·阿德勒-奥尔森发表了《笼里的女人》,“悬案密码”系列的第一部小说。截至2021年,该系列出到了第9本,且在本土衍生出5部电影。其中,《悬案密码1:笼里的女人》在2013年就已上映。
也就是说,《悬案解码》是时隔12年后,对同一个故事的再度演绎。它讲的是警局新成立一个叫“Q部门”的新团队,专门审视过往悬案,由卡尔·莫克主管,而第一个案件,就是寻找失踪多年的检察官梅里特。
英剧版《悬案解码》,加入了更多英国的本土化尝试。然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讲,有些画面风格,竟然有点熟悉。破败的环境,被损害的人,萧瑟景象里埋藏着的草蛇灰线……是的,它让人想起近些年在中国国内受到极大关注的“东北文学”。

英剧,怎么总有寒意?
观众在第一集就会得知,多年来,梅里特一直被关在高压舱里。
书名的“笼”,成为一个象征意味浓重的词语,而关押、幽闭、私刑、暴露、窥私、女性等维度,能在漫长的创作轨迹里找到许多一脉相承甚至变本加厉的元素。
至于最直观的效果,就是给故事的起头提供骇人听闻、扣人心弦的重要冲击力。
一方面,梅里特生而为人,面对的却是非人的境遇,乃至一种针对野兽的驯化策略。
另一方面,她遭到这般病态的对待,显然是与对方结过不共戴天的梁子。但问题是,到底是怎样的血海深仇才能让凶徒做得如此极端,她还能在这恶劣环境里存活多久。更大的问题则是,她凭什么没死。

(图/《悬案解码》)
隐秘角落里的隐秘罪恶仍在蔓延,不过,“被”失踪的梅里特终于得到警局的重新关注。有意思的是,复杂案件本身的悬疑之外,还套了一重悬疑,那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到底怎样成就伟业。
Q部门主管卡尔虽然已是总警督,应对过不少重案,可是在《悬案解码》最开头,也就是部门成立几个月前,他就意外遭遇歹徒的一轮枪击,结果,同行的年轻警员当场丧命,搭档詹姆斯·哈迪瘫痪在床,他自己尽管大致康复,但是愈发愤世嫉俗,一碰就炸。
他对世情至少在表面上是淡漠而防御的,坐到主管位置却并不想上心,毕竟那不过是顺势被架空为边缘人的结果,再一次印证外在世界本质的冰冷罢了。
幸好上头别有用心地打发讨要工作、胆大心细的叙利亚难民阿克拉姆·萨利姆来当助手,才无心插柳地盘活了他死气沉沉的责任感与斗心。再加上不甘做文员而自动请缨的罗丝,办公环境和破案希望又被进一步点亮。
简而言之,各有问题、不被看好的三个人组队,要去侦破所谓正常警力都无从破解的悬案。

(图/《悬案解码》)
种种维度对比出来的悬殊境况,带出一股为自己正名的内在的思想碰撞,更带出整个环境冷眼相待的现实图景——大众还是热衷于看别人碰壁,哪怕自己也面临同样的境遇。可本不该成为悬案的案件,不也正是所谓正统、专业的团队所草率误判的吗?
欧洲的创作环境,似乎比其他地方更快舍弃精英塑造带来的昂然幻觉。
他们热衷于呈现各式边缘人群充满烦躁、沮丧的挣扎。
这里说的边缘人群,不只是常规大类提及的性少数、残障人士、有色人种甚或女性。对他们而言,那已经接上本初意义,并跳到下一阶段,囊括了更多被主流社会、精英视角所鄙薄、所排挤、所构陷的群体,哪怕他们未必看得清自身牢笼是何时出现,又是如何构成。
英剧在这方面可谓独步青云。

(图/《神探夏洛特》)
十几二十年前,英剧声势浩大地走入内地观众视野,其本身逼近人性本色的冷冽、灰暗迅速戳破了许多人的鸵鸟式认知,《神探夏洛克》频繁用冷感和距离感撬开残暴世间的嗜血现状,《黑镜》用盲从、麻木、偏执冲击了理智、尊严、仁慈,哪怕是青春题材《皮囊》,也借年轻人的一地鸡毛,笑说生活本就如此。
这些年英剧未必是愈演愈烈,但早就得心应手地形成一种独具魅力的冷调叙述。
套用《超能少年》这部剧的原名“Misfits”,即“格格不入”,大抵可以概括他们嗜好且擅长呈现的人群类别。一如《悬案解码》,不只是主角三人团,还包括梅里特与失语的弟弟,以及形形色色的配角,都能借这样的势能差画出各有特色的人物弧光。
因此,不是说他们舍弃了模糊但仍在搏动的善,只是表现方式是以冷写热,要体现更多刀子嘴豆腐心的矛盾,并由人在惯常创伤后的防御习惯重获再度感知世界的气力。
就像是一种不得已的清醒,但是可以醍醐灌顶,聊以自慰。

剧版与影版的不同洞天
影视化这样一个故事,目前有两种解法。
共有9集、500多分钟的英国剧集《悬案解码》比起只有93分钟的丹麦电影《悬案密码1:笼里的女人》,显然给细枝末节留出更大容量。更为紧要的是,哪怕在节奏飞快的时代里,剧集也要慢工出细活,但是电影受限于篇幅,只能偏向于粗枝大叶的概述。
不过,电影并非一无是处,对关键人物梅丽特(两版名字有所区别)的刻画,在现实层面有更脚踏实地的处理。
挂着灿烂笑容、看似人畜无害的国会议员梅丽特之所以遭到绑架,是因为一个极具反差的过往,那就是在少女时期,她开玩笑地捂住正在开车的父亲的眼睛,导致发生车祸。被波及的另一辆车,一家四口只有母子幸存下来,二人在日后策划了对她的复仇。

(图/《悬案解码》)
相比“在理”的点对点报复,剧集的处理方法是枝节横生地加重母子俩本身的偏执与癫狂,借牵涉两个家庭的误会让他们大行荒谬私刑,侧重于对绝对反派的惩治,没有电影那么令人唏嘘。
只能说,这样做除了增加案件的悬疑和凶险,也让梅里特跟卡尔他们一样,在长期的身心折磨后,获得弧线明显的某种成长,因为检察官梅里特性情跟议员梅丽特完全不同,她的冷酷和野心,还有身居其职对牵连对象的伤害,在初期聚拢了相对负面的人物特征,也让被关高压舱的命运显得顺理成章,并由此形成针对凶犯的巨大疑云。
而在设定之外,二者对高压舱情节的打磨不尽相同。梅丽特被关五年,施害者明言一年来找她问话一次。高压舱平素通常是灯光晦暗,人声寂灭,梅丽特需要想方设法保持理智。
梅里特被关四年,照明相对贴合作息,但是如厕、洗澡、更衣,也都在密切监控下。施害者每个月都要让她回答沦落至此,到底是因为害了谁,而她在舱体写满名字,却始终没有料到,偏偏得罪了自己没有切实伤害的人。
这样一个要命的玩笑,会在最终定调里形成莫大的英伦幽默。

(图/《悬案解码》)
实际上,我们会在剧集里见到各式各样的玩笑:上头明知不会有人重视,也要设立Q部门,做好门面工作,是个玩笑。顶头上司挪用了资费与风光,只让卡尔在大楼的地下澡堂办公,是个玩笑。陷在潦倒生活、精神问题里的人组队破案,是个玩笑。正义的事屡屡遭到正面阻拦,是个玩笑。卡尔他们竟然成功了,也是个笑话。
完全可以说,《悬案解码》以玩笑的形式抵抗了玩笑的本质。

(图/《悬案解码》)
回过头来,以丧到极点的卡尔为核心,每一句针锋相对的台词都在发散这种刻薄而刻骨的“玩笑”。
这是剧版比影版大为有趣的一个理由,哪怕看了再多英国出品,也依然会为他们在话语中动用的具象和意象拍案叫绝,英式幽默奔涌的暗流,轻松就能冲向世界之巅。
每个鲜活的人物都需要你穿过脏话、怒气、冷眼这一重重的防卫,去进行触碰乃至了解。这就是英剧的魅力——沟壑在这,观众要么自此拒之千里,要么终归欲罢不能。
如果说,电影单刀直入的剧情,能令人们对一正一谐的破案双人组产生敬意;那么,在剧集旁逸斜出、曲径通幽的翻阅、排查、侦探、对峙、厮杀、奋起中,加上瘫痪警官詹姆斯的四人组,则容纳了更多的折射角度和代入方向。观众不只是希望他们能够逆风翻盘,大概还会钻入他们坚硬的保护壳里,见证更加坚硬的不公不正得以抚平、斧正。

另一种“东北文学”
环境、案件、人物、心理之冷冽与萧瑟,某种程度上,隐隐约约地和国内的“东北文学”遥相照映。
东北与东北文学的冷,也关乎地缘与叙述。同在最北一圈,有别于新疆的地广人稀、边陲特色,内蒙古的游牧精神、草原文化,更为城市化的东北,在高寒中藏了另一种苦与乐。
苦,通向了历史创伤与当下尴尬。衰颓晚清招惹列强进犯与侵吞,伪满洲国殖民带来屈辱与动乱,内战引发分裂与灾荒,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艰难确立的重工业地位,遭遇了巨大的变动。
《悬案解码》的发生地爱尔兰,在历史中遭遇过殖民、掠夺、饥荒、排挤等等历史问题。剧集中不乏肃杀气象,尤其是梅里特出生、成长的莫尔岛,承载过经济腾飞的冀望,最终却是狼藉一片。
从设施、工厂(凶徒一家正好拥有),到岛屿、城镇,废弃的意象和衰颓的内核跟东北文学着意呈递的深层创伤遥相呼应。

(图/《悬案解码》)
萧红在《生死场》等作品里糅入侵略引致的流离,以及内外皆有的饥饿与寒冷。而哪怕是清秀温婉的《呼兰河传》,也在避开沉重叙述的抉择里,藏入对众生疏冷困顿的太息。
迟子建会在《北极村童话》里写漠河极寒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特征,在《白雪乌鸦》里回望哈尔滨鼠疫字面与隐喻的苦难。及至这些年,双雪涛、班宇等作家也在冻土之上讲述衰败与魔怔,衔接天灾与人祸、自然与活人、过往与现在。
东北文学在内地文坛的突出,未尝不可以说是在深层次唤起更多人共同正视过往创伤的幽灵。在不断切换、横跳的当下语境,立足工厂的破败,倚靠人心的破败,跟爱尔兰一样以边缘刺入中心,以特殊推演共性。
与此同时,妙也妙在伴随了幽微的乐。这也是二者共同对抗、稀释苦痛,甚或造就另一种精神支柱的方式。
《悬案解码》典型的妙语连珠会随时迸射锋芒,伤敌,也自伤。

(图/《悬案解码》)
这有别于东北常见的自嘲,枪口对准自己。前者的尖酸,后者的豪爽,在于以不同的民族特色共同刺入生活一望无垠的萧条和苦困,让它们变得具体、渺小,甚或久而久之变得寻常、隐形,自有一种化解苦厄的大智慧。
当然,我们完全可以在这诡奇的对比里,付诸无关痛痒的一笑。就像卡尔他们,在高光照耀之后回到地底,相互之间继续拌嘴、嫌弃,但无法在心中否定,某片乌云实实在在地远去了。
作者丨argoon
编辑丨程迟
校对丨遇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