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改乱炖惨剧——《清明上河图密码》

今天聊聊国产剧《清明上河图密码》。

片名Riverside Code at Qingming Festival (2024)。

国宝《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汴京的烟火人间,小说《清明上河图密码》是市井百态与家国情怀交织的舞台。

而这部号称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却只是假借名头,拍出了一部“四不像”,悬疑不够悬疑、历史不够历史,家庭伦理强行煽情、探案推理潦草收场。最终一地鸡毛,令原著粉们的一声叹息。

剧集开篇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一群人手忙脚乱放下船杆的场景致敬了小说开头,也还原了《清明上河图》里最引人注目的一段。

汴河虹桥的市井喧嚣、北宋街巷的烟火气、主角赵不尤一家的日常互动,乍一看仿佛从书中抠出了画面。

可惜的是这种“还原感”仅维持了很少几集。随着剧情推进,原著中环环相扣的“大案套小案”结构被彻底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编剧天马行空自以为是的魔改。

张颂文饰演的赵不尤,本应是正直沉稳的“讼绝”,剧中却成了市井小民,全然没有了赵将军的精气神,只有小气,在大理寺抄书混日子。

聪慧贤淑的温悦在剧中摇身一变成了“女刺客”,白天卖伞,晚上杀人,想着和赵不尤上演“北宋版史密斯夫妇”。可惜剧中的动作戏让人没有兴趣,刻意营造出的杀手与普通人的反差也没什么吸引力。

观众看到的只有白百何僵硬的打戏,只有张颂文一脸疲惫地念叨“我对不起你”。

温悦为隐藏身份低调十五年,却在暴露后突然放飞自我,大闹府邸、当街斗殴,反正想给编剧圆都圆不起来,丝毫没有逻辑。

二弟赵墨儿、小妹赵瓣儿亦是如此,人设被完全颠覆,巨大的割裂感让人怀疑编导到底有没有看过原著。

编导显然想搞“跨界融合”,既要正剧的历史厚重感,又要《唐诡》的奇案推理,还要家庭伦理和轻喜剧元素。可惜,这些风格在剧中混搭得并不合适。

小说里《木篇 八子案》《火篇 香袋案》《金篇 范楼案》《水篇 变身案》《土篇 梅船案》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案件,背后蕴含时局动荡变化的大背景和士子们忧国忧民的情怀,破案过程抽丝剥茧,最终指向“天下兴亡”的格局,这一切都被删改了,全被替换成狗血误会和强行煽情,剧版却将这一切简化为中年危机、家庭。

撕逼

小说里有了事情,一家人都是互通信息,共同面对,这很符合逻辑,而且也给了每位角色登场亮相,一显身手的机会。

而电视剧里却强行降智,让各种角色单干蛮干,失去了逻辑性和严谨性。

小说里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没有了,剩下只有市井俗气。

即便抛开尊重原著的角度,这部电视剧也是很不合格的。

动作戏打得莫名其妙,毫无逻辑,也不精彩。结局更是胡编乱造,直接让剧集变成了没有深度的爽剧。看着是爽,其实就是胡扯。

若非要找出一丝优点,大概是每集结尾的“宋潮小百科”。

从虹桥结构到东京美食,这些短小精悍的历史彩蛋,倒比正剧更有“北宋味儿”。

可惜,这点诚意救不了整部剧。就像在一碗馊饭上撒了几粒芝麻,闻着香,入口依旧糟心。

《清明上河图密码》的失败,本质是创作态度和能力问题。导演买了IP,却把原著当“素材包”,只取角色名,乱炖一锅想获取流量密码。结果就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悬疑迷嫌案子太水,历史粉嫌细节太假,家庭剧观众嫌人设太渣,原著粉更是痛心疾首。

希望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不要因为这部剧而对原著产生误解。原小说才是值得一读的,那里才有真正的东京风云,才有小人物的挣扎与家国大义的重量。至于剧版就当是场“北宋主题cosplay秀”吧,看看就好,千万别当真。

剧集改编失败,

原著精髓尽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