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执导的《繁花》最近出了个事儿,有人说剧组疑似压榨员工,不过现在双方各说各的,还没个准信。说实话,这事儿本身咱没法瞎评论,但王家卫这人不一样,他可是不少影迷心里的“电影大师”,用他当引子,聊咱们跟那些欣赏的公众人物咋相处,还有“塌房”后该咋自处,再合适不过了。
本来想只聊追星族的事儿,但后来发现不对,王家卫和影迷的关系跟粉丝追明星不一样,咱们没那么狂热,也没啥利益牵扯,就是单纯觉得他的电影好,能跟自己的审美、精神凑上共鸣。就像我,到现在还得承认,看《花样年华》时那种心里一揪的感觉,没别的电影能替代。这种关系其实更普遍,不管你追不追星,大概率都有过类似的感受。
为啥咱们总忍不住欣赏别人?
咱先掰扯个实在的,欣赏人这事儿,其实是必然的,咱们就算吃过“塌房”的亏,下次遇到合眼缘的,照样会动心。为啥?因为咱们总在找“认同”啊。不是说要把自己放得很低去追捧谁,就是想找个精神上的“搭子”,比如喜欢某个导演的镜头语言,或是某个作家的文字风格,本质上是觉得“哎,这跟我想的一样”。
而且说实话,从实际角度看,这些人还能给咱点劲儿,就像我认识几个写小说的朋友,聊起创作时,没一个不说自己受过某个作家的影响。你想啊,当你朝着某个目标奔的时候,想到有人已经做到了,就会觉得“哦,原来这事儿能成”,心里就踏实多了。现在这时代更明显,不管多小的领域,都能冒出被人喜欢的人,可能是某个把角色演活的演员,也可能是某个说话特实在的播客博主,总能找到能满足你精神需求的人。
还有平台在这儿推波助澜呢,你只要关注过某个博主,平台就总把他的内容推给你,慢慢的,你就会觉得“这人咋这么合我胃口”,甚至会默认他永远是你看到的样子。我之前关注过一个游戏解说,本来就偶尔看看,结果平台天天推,我不知不觉就成了常客,还总跟朋友夸他有意思。现在想想,这种“粘性”其实是被推着走的,咱们看似主动,其实也有点被动。
聊完为啥欣赏,咱再说说为啥那些美好幻想总撑不久,之前咱们看公众人物,大多只盯着他们的作品或专业能力,不太会往“人”本身想。就像对王家卫,以前就算听说他对演员要求高,也只会觉得“大师都这样”,不会琢磨这背后会不会有别的问题。但现在不一样了,信息太好获取了,谁都能说话,你想只看某一面都难。
很显然,咱们已经进入“不把人当神”的时代了,以前信息少,咱们容易把人想得特别完美,比如以前提到艺术家,就觉得他们全是优点。现在不一样了,不管是谁,只要出点事儿,很快就能被扒出来。其实哪有什么“突然塌房”,不过是咱们之前没看到人家的另一面而已。就像王家卫这次的争议,不是他突然变了,是咱们终于有机会看到他导演之外的样子了。
而且咱得想明白,这种“共担”是躲不开的,以前娱乐行业给咱们带来了不少乐子,公众人物拿了名利,咱们得了情感满足,这是双赢。可一旦出了问题,就得一起扛。比如某个明星塌房,他拍的剧可能没法播,咱们之前追更的热情也白费了。这事儿没处说理,就是这种关系的一部分。
塌房后别内耗,这么做更实在
最关键的来了,“塌房”后该咋整,很多人会自责,觉得“我咋又看走眼了”,甚至会怀疑自己的眼光。其实没必要,咱们得先搞清楚“祛魅”到底是啥意思。不是说以后不欣赏人了,而是别再追求“完美”了。
之前看到过一篇研究,说“崇拜其实是因为现实和理想差得太远”,咱们因为“塌房”难受,本质上是接受不了“自己的选择错了”,觉得这会否定自己的理想状态。比如我之前喜欢的一个导演出了问题,我难受了好几天,总琢磨“我咋这么没眼光”。后来才想通,我喜欢的是他的电影,不是他这个人的全部,没必要因为他的错否定自己的感受。
老实讲,接受自己的“局限”很重要,咱们没法完全了解一个人,所以欣赏的时候,别把他当“完人”,就盯着你喜欢的那一点就行。比如你喜欢某个博主的科普内容,就好好看内容,别管他私下咋样。而且享受当下就够了,当初你因为他开心过,这就够了,没必要纠结后来咋样。我现在再看王家卫的电影,还是会觉得好,但也能接受他可能有不完美的地方,这样反而轻松多了。
还有啊,“塌房”其实也是个了解自己的机会,你可以想想,当初为啥喜欢他,是喜欢他的坚持,还是他的才华?想明白了,其实是更清楚自己想要啥。比如我之前喜欢那个导演,后来才发现,我其实是羡慕他能一直拍自己想拍的东西,而这也是我想做到的。这么一想,“塌房”就不是损失,反而帮我理清了自己的目标。
说到底,咱们跟公众人物的关系,其实是借别人的影子照自己,不管是欣赏还是“塌房”,最终都是为了更了解自己。以后再遇到合眼缘的人,不用怕,喜欢就喜欢,但别把自己绑进去。就算最后“塌房”了,也别内耗,想想当初的快乐是真的,自己的成长也是真的,这就够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