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女儿,来地方考察。你说,这消息要是搁在朋友圈里,那得炸开锅。可高德领,平顶山市的秘书长,那一刻心里想的还不太一样——谁能想到,一个细雨绵绵的春天,他刚放下案头文件,就被市长田承忠叫去:去漯河临颍县,接一拨从北京来的重要嘉宾。身份神秘,使命特殊,事情,多少有点不寻常。
领导的话谁敢怠慢?高德领当时脑海里飞快转了几圈,各种可能的人选,什么大领导、部委专家……但为了不出纰漏,还是仔细摆弄了下自己的衣服,又嘱咐司机别忘了带伞。这细节别提多重要了,哪怕是提前俩小时到,等在会客室里,就怕一有闪失让人看轻了平顶山这面子。
临颍县的会客室并不显眼,时间刚好是下午三点,墙上的钟滴滴答答,像是在提醒一场未知的相遇。高德领一推门进去,第一眼,看见的就是那位中年女性。说实话,他心里“咯噔”了一下——灰色上衣,蓝布裤,脚蹬平底鞋,跟北京来的权贵那种端着的形象真就沾不上边。但人的气场这种东西,穿不出来,藏不住。她没开口,屋里气氛却变得格外肃静。
王宏斌是南街村的党委书记,一个笑起来有点腼腆的东北人。王宏斌凑过来,在高德领耳边低声一句:“这是毛主席的女儿,李讷。”这话说出来,屋里突然变得有点安静。有些事,哪怕是做了半辈子的干部,哪怕是见过大场面,这一下子也犯了怵。就像你偶然看到课本里常年端坐的老人的亲人,现实和历史突然对接了,心里头那点敬仰,和一点激动,搅得人好长时间都没回过味儿。
平复心情这种事,也做不到几秒钟那么快。高德领压着嗓子过去,自我介绍,生怕露怯。李讷倒是没一点架子,说话温和,没半句“我是谁”的势头,连带介绍随行的人。她丈夫王景清,一张和善的脸,没来得及多说两句。还有张玉凤,说起来也不是陌生人,毛主席身边的贴身秘书,多少年风风雨雨都见过。连警卫局的同志,站在门口也没那么凛然——这一大家子,倒像是去乡下走亲戚。
李讷讲行程,语气里带点淡淡的怀念:“这些年总觉得该再看看父亲走过的地方。”她讲得随意,但大家心里都清楚,毛主席一生,脚步踏过的多少土路、小镇和机关楼,背后都是一段段故事。李讷进了单位大门,发现贴着一张批示,是她父亲的字。她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一行笔迹,像是时间停了一会儿。
屋子里气氛忽然变得柔和。别说郑重不郑重了,大家好像都放下了身份,开始聊往昔。农村合作化运动、上山下乡,那些老一辈人一开口,李讷就忍不住听——她细细问,眼神里闪过久远的温情。我猜,那一刻她是不是想起了小时候父亲给她讲农村、讲农民的那些事?有时候,记忆都是碎片,到了某一刹那,竟能拼成一团。
有人见她那么看那些文件,随手递了一份毛泽东手写批示的复印件。“父亲当年在这里做过决策。”李讷看着那些汉字,手指在纸上轻轻摸索。屋里的光线有点暗,她眯了眯眼,像极了所有岁月静好的女儿。有人低头,怕她掉泪;其实那不叫脆弱,是思念撞上了现实。
五点钟的时候,襄城县阳光正好。说来,这地方1958年毛主席来过。村里的人早就凑在纪念馆门口,望着这位嘉宾。李讷看着乡亲们,脸上又是笑又是温柔,那种感觉——像是所有人的心意都灌到了她身上。她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声音有点哽咽,不是故作姿态,就是这么实在。
纪念馆里,讲解员如数家珍,照片一幅幅地指。李讷停下来看父亲戴草帽在田间的那张,稻谷高过人头。她自己都愣了——小时候没见过,没想到世界上会有父亲和这片土地的合影。她没有多说什么,但那种激动写在脸上。
再走几步,墙上的合影——主席和一个小男孩。李讷出于好奇,问那个孩子后来怎么样?没想到那位男孩本人在场,也老了,是当地副书记李八七。他原名李深义,说改名八七是为了纪念1958年8月7号。这一天,毛主席和他握过手。说来岁月无情,但敬仰始终不变。这种老百姓对“伟人”的朴素情感,是回不去的光。
李讷一路参观水井、水车,她还和干部们聊了聊。窗外的乡亲不舍得离开,透过玻璃看她,私下打听长相是不是像毛主席。这场面让人动容——家国天下,大抵如此吧,群众也想借这面,怀念前人。
时间跳到2013年冬天,北京民族文化宫。李讷和王景清,身体已经不太利索,但还要亲自来看摄影展,说是《毛主席是我们家里人》。最近活动多,好些人劝她休息,她偏不。王景清推着轮椅,她坚持:“不歇,快看看!”做事风格还是那样,说一不二。
展厅四壁安静,第一眼看到门口匾额,李讷停了很久。那字写得温暖,“毛主席是我的家里人。”说起来这句话,外人听各有感受。可李讷心里,大约是家人和民族,分不开。
她在展厅慢慢看,问每一幅照片的来历,王景清在一旁嘱咐“小心撞到”,她乐呵呵地细看不肯放过每一寸细节。遇到熟悉场景,李讷眼里那种亲切,是做女儿才有的独特情感。展览策展人就陪着解释,照片怎么排序,怎么安排民族,大家都挺随和。其实这个时候,李讷脸上已经有点倦意,可她还是不舍得停。好像这些影像都能拉回她和父亲共享的时光。
旁边有个老人静静站着,是毛主席的老友吴连登。他没出声,脸上却挂着说不尽的感慨。《毛主席是我们家里人》的主题曲在厅里响起,现场竟然有人悄悄唱出声,也有暗地里抹眼泪的。这年头,情感传递其实很慢,要真落到心里,得一场音乐、一幅影像,才愿意流露。
参观快结束时,有人说要合影。李讷和王景清笑着同意。合影那一刻,两个人身上那股温暖和坚定,仿佛把时间拉得很长很长。历史和现实就在一张照片里交融了——这里不只是个人的思念,也是所有普通人对上一辈的敬仰。灯光下的李讷,眼神里盛满了温情:家国天下,也不过是心底那份牵挂罢了。
离开展厅门口,有人担心外面冷,嘟囔着要帮她戴帽子。她摇头:“我不冷!”那样笃定,没有娇气。其实谁都能看出来,即便身体弱了,心里的热情还在。她只是继续那份女儿的追寻,也许为了父亲,也许为了过去所有的时光;也许,是人民心里那个永远的家人。
后来大家各自散去,忙归忙,但那一场相遇、相认与追忆,留在了照片里,也留在了所有见证者的心头。历史没写完,故事还在继续。我们常常说,家乡的泥土里藏着人的命运,其实每一寸光阴,都有一串故事未完待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