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天气预报突然间给出了一个很让人意外的结果:最近几天长期在30度以上,10月4日和11日更是预报能达到34度,这对于这个季节的上海实属反常。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简单介绍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要问最直接的原因,恐怕是所谓的“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叠加”。这样的话都是气象专业的术语,听起来从来仿佛天书一般。我本人虽然自学飞行员课程的时候学过一些气象专业的知识,但其实也谈不上多么懂。至少我们可以试着简单介绍一下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会追求一个最简洁易懂的解释。
所有的风,乃至所有的天气,其实归根结底都是气压和温度的结果。正常情况下,空气肯定会从高压的地方向低压的地方运动,因此我们说风从a地往b地吹,其实就是说a地的气压比b要高。所以官方解释的所谓高压,其实就指的是这样的一片地区气压较高(尤其是指高空的空气而非地面的空气)。
接下来我们讲一个概念:大气环流。风并不是随随便便吹的,实际上绝大多数的风是有规律的。我们都知道空气温度越高,密度越低,因此空气在地面被加热后肯定会向上运动。在高空失去热量,变冷,密度便再次增大,于是便向下运动重新回到地面。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循环,也形成了对流,我们坐飞机时遇到的颠簸往往就是因为这个。
类似的,如果某地空气较冷,而另外一地空气较热,则也会出现从某地到另外一地的空气流动,比如在白天风往往是从海边吹向陆地,因为在白天陆地更热,绝大多数空气向上运动,形成低压,而海上相对较冷,压力更大,于是风便是从海上吹向陆地。大气流动的过程。同时也是热量重新平衡的过程,它把热量从热的地方带到了冷的地方。
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如果某一地区出现高压,特别是高空出现高压,显然不利于热量的重新平衡。我们需要热的地区的空气向上流动,在高空重新变冷,如此循环,把热量带走,但现在这一地区的高空压力较高,因此其实在阻碍着空气向上运动,也就阻止了热量的流失。因此这一地区的温度就会变高。
在上海附近经常提的就是副热带高压。赤道当然是全地球接收热量最多的地方,于是这一地区的气流主要是上升向高空的,并会向南北两侧运动。所以如果地球是静止的,这些空气会从赤道上升,从高空一直流动到两极,再从两极顺着地表回来。不过地球是转动的,因此这些气流会受到科里奥利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我们洗手池或者地漏的水不直着流下去,而是形成漩涡的原因。大气也受到同样的影响,从赤道上升的高空气流再来到北纬30度时,便已经基本转成了自西向东的方向。气流在这里变冷下降,沿着地表回到赤道。这便是副热带高压。
上海大致就在这一纬度,因此高空长期存在着一股巨大的下沉气流,遏制着地面的热气流的上升,热量便不容易带走。只不过今年这股力量比以往要强很多,上海的热量便不像之前那样容易被带出去。
当然这远非唯一的原因。
首先作为城市,尤其是大都市,上海也有严重的热岛效应。城市显然拥有比乡村更多的热源(比如机动车),同时城市建筑物所用的钢筋水泥、玻璃幕墙和铺装路面吸热能力也会更差,反射能力却更强,因此城市就是要比乡村有更多的热量,有更高的温度。通常情况下,大都市的中心会比周围的郊区要热三度以上。上海也大体如此。
其次,今年的台风相较于往年要少。我们之前写过关于台风桦加沙的文章,但没有太详细的提这一点:台风其实并不全是坏事,它带来的风和降雨可以降低温度。今年的台风较少,就意味着地面的热量其实比以往更高。
当然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原因就是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会加强对热的反射,阻碍地表的热向高空散逸。现在地球的温室气体浓度仍然是逐年升高的,因此高温天气可以预见的会逐渐增多,温度也会比历史更高。
上海的高温其实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气象学的复杂。正如同那个经典的“蝴蝶效应”的名词所述,天气的变化涉及到诸多变量,而且往往难以预测。还好,这次的温度并不算特别极端,不太可能对人的生活带来什么立竿见影的影响,但是至少出现在这个时间,就足以引起大家的警惕。
作者:海北尬生,因其尝求学于北海之北,每不顾环境而放尬言,故起此名也。喜航天,爱读书,本学理工,爱好文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