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退役上将布莱尔:如果中国觉得可以在几天时间内占领台湾,并将既成事实呈现在国际社会面前,那将是极其错误且愚蠢的判断。蔡正元回怼道:首先我们不需要国际社会承认,因为台湾统一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既然是内政,需要你们承认嘛?真的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布莱尔作为前国家情报总监,对亚太军事情势了如指掌。他的判断直指核心:任何试图短期内完成对台军事行动的设想,都会遭遇现实的铁拳反弹。国际社会不会轻易买账,快速推进的幻想往往以惨重代价告终。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多年兵棋推演和地缘分析得出的结论。台湾问题本就敏感,外界一言堂式的评论,难免落入刻板印象。蔡正元的反击简洁有力,强调内政属性不容干涉。这种回应接地气,却也戳中了西方干预的痛点。两岸统一进程中,地形因素从来不是小事,它像一道天然屏障,考验着战略耐心。布莱尔提到的障碍,正是这种复杂性的冰山一角。海岸线虽长达1500多公里,但真正适合大规模两栖登陆的地点屈指可数。这让任何行动都需精打细算,避免盲目乐观。
台湾岛东海岸地势险峻,海岸山脉几乎直逼海边,悬崖峭壁连绵,浪花拍击下鲜有平坦滩涂。部队若强行靠岸,展开空间极度受限,山体直接阻挡向内陆推进。西海岸看似开阔,实则泥沙淤积严重,许多滩涂如沼泽般柔软,车辆一陷即深,机动性大打折扣。居民区和工业带密集分布,登陆后需逐街清扫,节奏必然放缓。美军多次兵推显示,仅首批2万人上岸,就可能损失过半。这不是夸张,而是基于真实地形模拟得出的数据。台湾当局早有准备,在潜在登陆点布设战壕和碉堡,混凝土结构厚实,能扛住重磅轰炸。火力集中于这些狭窄窗口,任何冲锋都如撞铁板。地形不只被动防御,还放大补给难度,后续部队若卡在滩头,整体战局难言乐观。
中央山脉是台湾地形的脊梁,绵延南北,占岛屿面积近70%,主峰玉山海拔高达3952米。山路狭窄蜿蜒,多沿河谷或坡脚修建,宽度仅容单车通过。装甲部队在此难展拳脚,步兵推进也需翻越层层岭线,速度自然龟速。关键节点如桥梁一旦破坏,补给线瞬间中断,弹药和物资堆积路口,修通需耗费时日。台湾利用山地优势,挖掘地下工事和机动阵地,雷达隐蔽部署,火力可轮换激活。防御策略就是拖延,借地势消耗来犯者精力。布莱尔点出的愚蠢之处在于,低估这些自然因素,会让短期目标化为泡影。统一虽是大势,但路径需避开这些陷阱,靠周密筹划化解。
台湾海峡宽约180公里,远超一般海湾,是两栖作战的天然门槛。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东北季风肆虐,风速可达每秒10至12米,浪高2至3米,舰艇颠簸如醉舟,士兵晕船在所难免,装备散落风险高企。夏季台风频发,雨季绵长,一年适宜窗口仅限于9月至11月三个月。即便赶上好天,跨海运输也非易事,船队需数小时航行,飞机出动上千架次才能运齐部队和物资。这窗口期短促,稍有延误,整个行动链条崩盘。美方评估显示,天气不确定性是最大变量,常令计划落空。蔡正元回怼的底气,也源于此:内政问题自有节奏,外界急吼吼的判断,忽略了这些客观制约。
台北等城市地形更添变数,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2万余人,街道狭窄如蛛网,建筑层层叠叠。推进至市区,即陷巷战泥潭,每栋楼宇都成堡垒,清理需逐层逐户,进度缓慢如蜗牛。基础设施一旦损毁,水电中断,后勤保障雪上加霜。台湾军队借此布防,地下通道连通山体,机动性强,表层火点毁后,深层仍能反击。布莱尔的警告虽尖锐,却提醒各方:速战速决的迷思,源于对地形的无知。统一进程中,这些城市要素要求更精细的策略,避免无谓消耗。整体看,地形障碍并非不可逾越,而是呼吁理性部署,化被动为主动。
兵棋推演反复验证了这些难题。美国智库模拟24次对台入侵场景,结果显示中国虽能登陆,但扩大战果极难,第一波部队损失率高达50%以上。台湾守军依托地势,火力倾泻滩头,滩涂陷车、山路堵塞、海峡阻航,层层叠加拉长战线。外部干预若介入,成本更趋天文数字。布莱尔以此为据,称几天内呈现实情的想法,纯属低估风险。蔡正元的回应则回归本质:统一是内政,不需国际点头。这种观点直击要害,避免了外部叙事主导。地形因素虽复杂,却也凸显战略深度,需长远眼光而非短视冲动。
两岸关系中,地形讨论不止军事层面,还牵涉政治经济考量。台湾岛屿特性决定,任何行动都需兼顾民生,避免破坏加剧分裂。布莱尔式的外部视角,常忽略这一人文维度,只盯硬实力碰撞。蔡正元强调的家务事论调,接地气地拉回焦点:统一目标坚定,但路径须稳扎稳打。海岸线长短之辩,实为对现实的警醒。未来筹划中,科技如无人机和精确打击,可部分缓解地形制约,但核心仍在于统筹。最终,内政轨道不变,外界噪音难改大局。这场辩论虽起波澜,却推动更清醒的认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