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春风吹过黄鹤楼,游人站在高处,俯视长江,远方的城市与江水交叠。武汉的气魄在这里一览无余——可谁会想到,二十公里开外,那片地势平阔的地方,有座冷静沉默的历史名城,被汉江穿城而过。汉川,名字没那么响亮,却有着和武汉剪不断的缘分。到底是什么,让这座城市数次徘徊在“回归”与“离开”的门槛?这年头网上社区一说起汉川,绕不过武汉,绕不开东西湖。难不成,这就是行政区划带来的宿命?

当年如果没有成立东西湖,或许他们早已回归了武汉

汉川市,有人说它只不过是孝感下的一个小市,但从南北朝时期设县起,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最早得名,就是因为汉江。汉江并不小,1755公里的流域,横贯汉川腹地再冲向武汉汉口。很多地图上看汉川像是武汉的西北门户,好像天生就该属于武汉。不过历史不是这么写的。春秋战国的楚文化,秦汉的郡县,汉川始终是要害之地,倒不是说它重要,主要是地利摆在那里。唐代时,汉川属于汉阳郡,治所在今天的武汉汉阳。说一千多年都属于武汉不算夸张,只是后来被孝感管,味道就变了。

当年如果没有成立东西湖,或许他们早已回归了武汉

城市有血有肉,区划却铁面无情。建国后行政区划频繁调整,动不动全省都变一遍。1959年,孝感地区被划给武汉,汉川短暂依托武汉的臂弯。光景美好不到两年,汉川又被拎回孝感。汉阳、黄陂,都是孝感旧地,有的归了武汉,有的一直留在那里。你要问,为什么汉川没能留下,旁人大多只是叹息。其实理由挺直接,中间隔着汉阳县,这层隔阂实在拆不掉。如今的汉阳区原是汉阳县东南一小块,剩下的土地1958年直接变成东西湖区。不说复杂,真说起来是绕口。

当年如果没有成立东西湖,或许他们早已回归了武汉

1950年代是改革频出的年代,一级行政区该舍的就舍,直辖市一口气弄成两座。全国范围内是试错,湖北省域,也是这样。东西湖区诞生,本质上是造田。翻开历史档案就能看到,东西湖区地势低洼,多湖沼,过去那一片片湖泊,把交通、农耕都搞得稀巴烂。1957年开始湖北围湖造田,坚决要产出粮食、解决饥荒。西湖开垦后消失,东湖只剩一角。填湖换来了稻谷,一片片良田,换来的是东西湖区的诞生,也是一道地理分隔线,汉川彻底和武汉隔开了。可见,大动作里,总会有些地方成了牺牲品,人们普遍不愿意承认罢了。

当年如果没有成立东西湖,或许他们早已回归了武汉

东西湖。听起来像是湖,实际上湖缩水、大田成片。行政规划背后大多没什么诗意,只有现实。东西湖区成了武汉的“大粮仓”,而汉川就一直处于边缘地带,想回归武汉,但从没机会。有意思的是,到了2010年代,东西湖成了武汉第三大经济强区,钢铁产业、物流仓库乃至天河机场全都落户。汉川规模比不了,但文脉气息续得很足。汉川沿汉江,粮食输出历来仰仗江河,水路一断,经济受制;而东西湖和武汉地铁已然连通,天价地块拔地而起,城市气质渐变。有人在这里扎根,有人依然怀念汉川的老家氛围。难道地理上被收编了,心里就算真正属于武汉了吗?

当年如果没有成立东西湖,或许他们早已回归了武汉

区划变,这不是哪个群体的噩梦,而是所有人的烦恼。汉川距离武汉主城区不算远。拥挤的大武汉需要缓冲,汉川、东西湖甚至黄陂,本该是天然的后花园。可大城市有虹吸效应,说白了,资源倾向核心区,外围发展没那么容易。省会挤不下太多人,行政区划就成了调节器。尤其长江流经,遇到泄洪场合,外围县市成了缓冲屏障。东西湖、汉川,被要求承担耕地、蓄洪等责任。如此看来,行政区划不只是发展、繁荣的工具,也承担着防灾减灾的脆弱功能。一味羡慕中心,其实未必真的划算。大家心态都明白,这些话也不是没人说,只不过谁肯承认罢了。

当年如果没有成立东西湖,或许他们早已回归了武汉

也确实,有些网友说如果不是东西湖区立起来,汉川肯定早就划回武汉了。这话对吗?未必。如果没有东西湖,汉川中间依然隔着汉阳县,区隔感并不会凭空消失。更幽默的是,有人反向操作,提出干脆把东西湖划给汉川得了,这样汉川和武汉连成一片,大家皆大欢喜。果真如此?东西湖2022年本地GDP高达1652亿元,汉川同期约873亿元。经济重点区退后半步给了汉川,有几个地方甘心?笑话归笑话,实际操作谁敢冒险?更别谈跨区调整带来的政策、人事一系列麻烦,没几个地方拍板。

当年如果没有成立东西湖,或许他们早已回归了武汉

回头看,相似的事中国其它地方也有。陕西汉中,按地理风习,明明和四川更像,吃住用语都对味,偏偏归了陕西。以此类推,徐州本和山东难分难舍,最后却划给江苏。这样倒也好,不少两地“老乡”分属不同省份,相隔千载成了趣谈。至于对现实生活有啥大影响?也许没有。至少,没见汉中人跟四川人的生意有啥不便,徐州同山东的婚姻也没低多少。

当年如果没有成立东西湖,或许他们早已回归了武汉

有人可能会说,行政区划都过于理性,剥离了人情味。也对,也不全对。其实,区划最终看重的是政治、经济均衡。不止要看历史、风俗,还得着眼区域协调和灾害风险。汉川没有划进武汉,这个结局多少有点无奈,却也无法改变。要说抱怨,大部分人只是噪音,真要发声,少有人能给出更优解。类似“合并”建议,总归停留在网络嘴炮阶段,毕竟区划利益盘根错节,重组绝不是说动就动。

当年如果没有成立东西湖,或许他们早已回归了武汉

值得一提,东西湖并非高枕无忧。它再怎么发展,高新产业、大型农场密布,毕竟土地属性受限,区域湿地不少,养殖渔业还占相当比重。经开区天花板早早到顶,跟武汉中心区的腾挪空间不能比。汉川呢?表面被割裂,实际靠汉江,自成网络,经济增速始终处于孝感前列。近年来河北、河南外来人口补充,青壮年成了劳动力中坚,城市朝气也渐显。不融入武汉,反倒砥砺成长。这么说来,“归属”的焦灼,倒也未必全是损失。

当年如果没有成立东西湖,或许他们早已回归了武汉

历史名城,汉川不单只是被边缘化的配角,也曾在史册里享有分量。地方志记载,明清时粮食、布匹大量沿汉江转运武汉,再经长江通往杭州、苏州。还有更远的故事,三国时孙权借地给刘备,荆州物资正由此地运作。当年的通衢,如今成了省域交界地。城市气韵在迁徙,地方身份却始终没变。

当年如果没有成立东西湖,或许他们早已回归了武汉

可是,城市成长的路从来不直。汉川人认同感迷失过?肯定的。武汉发展迅猛,中心化趋势明显,不少汉川人希望籍籍无名的市镇融入到省会庞大的体系。还有一些人只把汉川当作“返乡落脚地”,进退两难。这种心态里夹杂着憧憬和无奈。归根结底,身份的归属感本就摇摆不定,何况世局变幻,本地、外来人口融合,那般清晰的界线,实际也没那么分明。

当年如果没有成立东西湖,或许他们早已回归了武汉

汉川的故事,其实是千百个中国中部城市区划变迁的缩影。曾经以为区域割裂了文化,后来才发现,文化早已四散,一颗心哪靠一条江、一处地界拴住?行政分区的初衷,是统筹均衡。实际效果偶有出人意料的时候,但终究走向了让更多人过得更好。若不是这样,何来今日东西湖农村变都市,汉川小城变工业基地?世事经常两难,带点乱糟糟的本来就正常。

当年如果没有成立东西湖,或许他们早已回归了武汉

放到今天,汉川依旧沿汉江自信生活,武汉继续膨胀成中部巨擘。谁也没有被谁吞没,只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各自生长、生存。偶尔有网友呼吁归队,其实更多只是一声叹息,或者饭后的热议。归不归,意义没想象那么大。

当年如果没有成立东西湖,或许他们早已回归了武汉

一座楼,一条江,一分离、一归属。看起来只是地名的轮换,实际是城市命运的叠加,是现实中各种不可控的汇聚。**汉川,武汉,东西湖,有分有合,有进有退,最终的变化,总不是凭一纸政令、一句乡情便能主宰**。

当年如果没有成立东西湖,或许他们早已回归了武汉

于是就这样了——隔着烟波浩渺,行政界线随时可能变,人心归属却未必跟得上。城市每天照常升起、落下,谁又在意那细小的分野?

当年如果没有成立东西湖,或许他们早已回归了武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