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 | 源Sight

作者 | 王言

热播剧《以法之名》已经完结,但“尊贵”的优酷会员们却有些不开心。

作为优酷今年的知名剧集之一,《以法之名》成为了今年下半年推动其收视率增长的重要项目。一经开播,《以法之名》即收视率即破1.2%,现实话题+强剧情+台网联动的组合打法,提升了剧集的权威性和关注度。

根据百度指数的数据,开播以来,《以法之名》的热度居高不下。与近期的另一热播剧《书卷一梦》作为对比,从6月24日《以法之名》开播起,其搜索指数就一直高于6月26日开播的《书卷一梦》。

来源:百度指数

但同时,优酷在播放《以法之名》的过程中,引起了部分用户的反感。不少用户表示,为了观看《以法之名》,自己专门购买了优酷VIP,但如果想要投屏,就必须升级成SVIP,甚至想要提前看到大结局,还要再花18元。

此外,无论是普通用户、VIP、还是SVIP,都要在《以法之名》观看的过程中“体验”每集超过半分钟的广告。而在此前,为了吐槽优酷在热播剧中插播的广告数量太多,在豆瓣上,很多用户会在剧集小组的讨论中发布一个“优酷是不是穷疯了”的帖子。

01

套娃式收费被吐槽

“花了18块,我骄傲了吗?”7月9日,在观看完《以法之名》的大结局后,有用户这样自嘲称。

据了解,7月9日,优酷《以法之名》开启“大结局直通车”,即便是VIP和SVIP,也需要再单独花费18元,才能看到该剧的最后四集。网友们吐槽平台“吃相难看”。

截图来源于优酷

而且,在这种套娃式收费下,无论是普通用户,VIP,还是SVIP,都避不开剧集中的多个广告。

据豆瓣网用户“来看月”统计,在前32集,《以法之名》总广告数多达124个,平均每一集中穿插的广告数为3.44个,广告总时长1248秒,均集时长34.66秒,单次广告最长达30秒。其中,涉及的品牌有24个,广告分别位于片头、片中和片尾等位置。

截图来源于小红书

另外,优酷的广告跳转以及投屏限制也让很多用户头疼。“每次打开优酷就是各种跳转,随便暂停一下,都要跳到其他App”,有用户称。另外有用户表示,优酷的普通VIP,并不能在看剧时完整使用投屏功能,“充了会员感觉等于白充,还得继续花钱”。

这种二次收费的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观看体验。相比之下,腾讯视频和爱奇艺的VIP会员都可直接使用投屏功能。

有意思的是,在《以法之名》播出期间,和优酷同在阿里旗下的夸克,其用户却在传播《以法之名》的盗版视频。

截图来源于夸克

事实上,夸克一直被诟病是盗版资源的重灾区。源Sight在夸克搜索中输入关键词“以法之名”,搜索结果中有几条为侵权视频网站。

截图来源于夸克

而在2023年10月,针对“夸克”平台破坏网络生态问题,相关部门还约谈了夸克平台负责人,对“夸克”平台实施50万元罚款处罚,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如今,夸克对于《以法之名》盗版内容的监管不力,有些“背刺”兄弟平台优酷的意思。

02

优酷掉队

作为今年的重磅剧集之一,《以法之名》也吸引了众多广告主的目光。据媒体报道,广告主对《以法之名》的信任度非常高,其提前招商就突破了60家。

爆款剧集“凶猛”的招商似乎能让优酷的赚钱能力得到保障,但从近几年视频平台的发展情况看,优酷和爱奇艺、腾讯视频的差距在被逐渐拉大。

第三方数据机构 QuestMobile 今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线视频领域的竞争不断加剧。根据上述数据,2025年3月,国内月活跃用户规模排名前六位的在线视频应用依次腾讯视频(3.7亿)、爱奇艺(3.65亿)、芒果TV(2.75亿)、哔哩哔哩(2.20亿)、优酷(1.85亿)、红果短剧(1.73亿)。

来源:QuestMobile

可以看出,优酷的月活仅到腾讯视频、爱奇艺的一半左右,甚至有可能成第一个被短剧平台红果超越的长视频平台。而根据QuestMobile数据,2018年8月,优酷的月活用户规模达到历史巅峰的4.7亿。

自2016年进入阿里体系以来,优酷管理层频繁变动,先后迎来俞永福、杨伟东、樊路远三位掌门人。在此情况下,其策略反复调整,经营受到影响。

身在巨头阿里的体系当中,这本应该是优酷的巨大优势,但近两年来,阿里却在进行内部调整,宣布启动“1+6+N”组织变革,要求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对各自经营结果负总责。

在此情况下,优酷需要自负盈亏,如果看不到盈利机会,都可能被看做“非核心业务”。

好在较强的广告变现金能力,让长期亏损的优酷实现季度性盈利。

财报显示,2025财年第四财季,由于线下业务的强劲表现,以及优酷广告收入持续增长,优酷所在的阿里大文娱集团(现已改名为“虎鲸文娱集团”)实现营收55.54亿元,同比增长12%,主要由电影及娱乐业务的强劲表现及优酷广告收入增长带动。

当季,阿里大文娱集团经调整EBITA为盈利3600万元,而2024年同期为亏损8.84亿元,这主要得益于优酷实现盈利。

整个2025财年(2024年4月1日-2025年3月31日),阿里大文娱收入为 222.67亿元,同比增长5%,主要由阿里影业的电影及娱乐业务和优酷的收入增长带动。

该财年,阿里大文娱集团经调整EBIT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亏损5.54 亿元 ,较2024财年的15.39亿元亏损额收窄,主要是因为优酷的亏损收窄。

03

越来越短的优酷

优酷掉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短剧的突然杀出。

今年3月,业内传出“优酷不再接收12集以上的剧集”“优酷12集以上的剧集要今年播完,否则就要一刀切到12集”等消息。对此,有接近优酷的知情人士辟谣称,平台并非“一刀切”,而是为了提升内容质量,遏制“注水剧”。

注水剧的出现,与国产剧长期使用“按集计价”的商业模式有关,制作方为了增加更多的广告,拉长剧集数,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不过,在舆论压力以及监管部门出台各项政策的情况下,这一情况逐渐减少。

而当前一众长视频平台遏制剧集注水的举措,侧面上也反映出短剧崛起对其带来的影响。

毕竟,凭借“直给”剧情,短剧已经和长视频平台争夺观众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根据Dataeye的数据,2024年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为504亿元,同比增长35%,首次超越电影票房;预计2025年规模超过650亿元,同比增速达到36%。也是在此趋势下,字节旗下的短剧APP红果的日活已经跻身在线视频行业第六的位置。

优酷等长视频平台也需要进行防御,和短剧竞争。

今年3月,阿里大文娱宣布优酷成立微短剧中心,该部门直接对大文娱高层汇报;在产品中,短剧和独播剧、自制剧一起被置于一级入口。

和爱奇艺、腾讯视频类似,优酷多年来积累的影视资源,可以推动其快速进入短剧内容领域,而阿里在AI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也能为优酷提供支持。

但另一方面,如今的短剧市场,其实也变成了大厂的游戏,包括爱奇艺、腾讯、字节、阿里的大厂都已经入局,行业对人才、资源的争夺加剧。

而在阿里体系内部,支付宝、闲鱼、淘宝等平台也早已布局短剧业务。可以说,在长期盈利的压力下,优酷既要在与外部平台的竞争中实现突围,也要面对内部的“赛马”压力,实属不易。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