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芬搬走那天,张卫国把那盆她带来的兰花,从阳台搬回了客厅窗台。

那盆花,叶子翠绿,开着几朵淡紫色的小花,是她来的时候,小心翼翼捧在手里的。她说,这叫“君子兰”,得细心伺候,不能太晒,也不能缺水,像人一样,得有个恰到好处的活法。

短短二十四天,像一场过于真实的梦。梦里,这个冷清了快十年的家,有过饭菜的香气,有过深夜里另一间卧室传来的轻微鼾声,有过阳台上两个人一起侍弄花草的影子。张卫国一度以为,后半辈子的孤单,总算找到了一个可以相互取暖的伴儿。

可梦醒了,只剩下这盆兰花,和满屋子比从前更甚的寂静。他想不通,真的就为了一天洗三个小时澡这点事?还是说,两个加起来快一百四十岁的人,各自那根深蒂固、活了大半辈子的“刺”,终究是谁也拔不掉,谁也忍不了。

故事的开始,明明不是这样的。

第1章 一碗豆腐脑的缘分

张卫国的老伴儿走了快十年了。

儿子张强在省城工作,一家三口,一年也就逢年过节回来两趟。偌大的三居室,除了他自己越来越慢的脚步声,就只剩下墙上老式挂钟“滴答、滴答”的声响,像在不知疲倦地计算着他的孤独。

退休前,他是国营机床厂的车间主任,说一不二,雷厉风行。退休后,一身的力气和威严没处使,就都耗在了跟小区里的老头们下棋、跟菜市场的摊贩为三毛两毛的差价斗智斗勇上。

日子像一碗温吞的白开水,喝着没味,但不喝又不行。

直到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他遇见了李淑芬。

那天,活动中心组织学智能手机,张卫国对着那个小方块焦头烂额,微信支付怎么也弄不明白。旁边一个声音温温柔柔地响起:“张师傅,您点这里,把二维码对准那个扫码口就行了。”

他一抬头,看见了李淑芬。她穿着一件干净的浅蓝色衬衫,头发虽然也白了,但梳得一丝不苟,在脑后挽成一个利落的发髻。她不像小区里其他大妈那样咋咋呼呼,说话总是细声细气的,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眼角的皱纹都显得慈祥。

张卫国“哦哦”了两声,老脸一红,笨拙地按她说的操作,果然成功了。为了表示感谢,他非要请李淑芬去小区门口新开的早点铺喝碗豆腐脑。

一来二去,两人就熟了。

张卫国了解到,李淑芬以前是小学的语文老师,老伴儿前几年也走了,女儿嫁到了国外,一年也难得回来一次。她的日子,跟张卫国一样,也是被孤独填满的。

但她的孤独,跟张卫国的又不一样。

张卫国是那种糙老爷们儿,一个人生活,突出一个“凑合”。早饭是剩饭热一热,午饭是面条卧个鸡蛋,晚饭……有时候干脆就不吃了。屋子里东西乱堆,沙发上搭着没洗的衣服,茶几上常年一层灰。

李淑芬不一样。她每天都把自己收拾得清清爽爽,家里也打理得井井有条。她会给自己煲汤,会用酸奶机做酸奶,阳台上养着好几盆花,绿意盎然。

张卫国每次去她家串门,都觉得那才叫“过日子”。他坐在李淑芬家纤尘不染的沙发上,喝着她泡的菊花茶,心里总会泛起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羡慕。

“老李啊,你这日子过得真讲究。”张卫国由衷地感慨。

李淑芬笑了笑,眼神里有些落寞:“讲究有什么用?还不是一个人对着电视机吃饭。”

这句话,像一把小锤,轻轻敲在了张卫国的心坎上。

是啊,再讲究,再干净,没人分享,那份精致也透着一股凄凉。

后来,不知道是谁先提起的。也许是张卫国看着自己乱糟糟的厨房叹了口气,也许是李淑芬看着窗外成双成对散步的老人发了会儿呆。

“要不……咱俩搭个伙?”张卫国试探着问,心“怦怦”直跳,像是回到了年轻时第一次跟姑娘说话。

李淑芬愣了一下,随即低下头,轻轻“嗯”了一声。

这个“嗯”字,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张卫国平静如死水的心湖,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两人商量了一下,不领证,就叫“试同居”。李淑芬的东西不多,就一个拉杆箱和几盆花。她搬到张卫国这边来住,家里的水电燃气费,还有买菜钱,两人AA制,一人一半。

张卫国的儿子张强知道了,打了好几个电话回来,话里话外都是不放心,怕他爸被人骗了。

“爸,您都多大岁数了,还搞这个?那李阿姨人品怎么样?您了解吗?可别把房子搭进去了!”

张卫国在电话里梗着脖子吼:“你懂个屁!你一年回来几天?我一个人孤单的时候你在哪?淑芬是好人,比你这个当儿子的贴心!”

吼完,他挂了电话,心里却有点发虚。他真的了解李淑芬吗?好像也不算。他只知道她说话好听,人爱干净,跟她在一起,心里踏实。

李淑芬搬来的那天,是个大晴天。

她把那盆君子兰放在阳台上,阳光透过叶子,洒下斑驳的光影。她打开行李箱,把自己的衣服一件件挂进空了半边的衣柜里,还带了两床新的被褥,上面有股好闻的阳光和皂角的味道。

张卫国看着她忙碌的身影,觉得这个家,好像一下子就活过来了。

他偷偷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疼。这不是做梦。

他想,后半辈子,应该不会再孤单了。

第2章 第一道裂缝

同居的第一个星期,是蜜里调油的日子。

张卫国感觉自己年轻了二十岁。每天早上不再是被闹钟吵醒,而是被厨房里传来的“滋啦”声和小米粥的香气唤醒。李淑芬早睡早起,习惯自己做早餐。白粥、煎蛋、两碟爽口的小菜,简单,却让吃了十年凑合早餐的张卫国吃得热泪盈眶。

“老李,你这手艺,绝了!”张卫国一边呼噜呼噜地喝粥,一边含糊不清地夸奖。

李淑芬只是笑笑:“慢点吃,别烫着。”

吃完饭,张卫国抢着洗碗,李淑芬就去拖地、擦桌子。两个人配合默契,不出半小时,家里就窗明几净。然后,他们会一起去逛早市。张卫国负责拎东西,李淑芬负责挑选。她总能挑到最新鲜的蔬菜,知道哪个摊位的豆腐最嫩,哪个摊位的猪肉不注水。

张卫国跟在她身后,看着她为了一毛钱跟摊主“据理力争”,心里觉得特别踏实。这才是过日子的样子啊。

晚上,两人一起在客厅看电视。张卫国爱看战争片,枪林弹雨,炮火连天。李淑芬不爱看,但她也不说什么,就坐在旁边,戴着老花镜,织着毛衣。电视的光影闪烁在她专注的侧脸上,张卫国偶尔转头看一眼,会觉得岁月静好,大抵就是如此了。

儿子张强又打来电话,语气缓和了许多,问他过得怎么样。

“好,好着呢!”张卫国底气十足,“你李阿姨把家里收拾得利利索索,我一天三顿都吃现成的热乎饭,比跟在一起的时候还享福!”

电话那头的张强沉默了一会儿,说:“爸,那您就好好的。需要钱就跟我说。”

张卫国心里暖洋洋的。他觉得,自己做了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然而,生活毕竟不是童话。两个独立运转了几十年的齿轮,想要严丝合缝地啮合在一起,总会有摩擦和磕绊。

第一道裂缝,出现在一个寻常的傍晚。

那天,张卫国在厨房里炖他最拿手的红烧肉。浓油赤酱,冰糖炒出焦糖色,五花肉在锅里“咕嘟咕嘟”地翻滚,香气弥漫了整个屋子。这是他的招牌菜,以前老伴儿最爱吃,儿子每次回来也点名要吃。他想让李淑芬也尝尝。

李淑芬走进厨房,闻到那股浓郁的肉香,却微微蹙起了眉头。

“卫国,这……是不是太油了?”她有些犹豫地说,“咱们年纪大了,还是吃清淡点好。我买了条鲈鱼,清蒸一下吧?”

张卫国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他举着锅铲,愣在原地。锅里的肉还在欢快地冒着泡,他心里的那股热情却像是被一盆冷水浇熄了。

“油?红烧肉不油怎么会香?”他有点不快地辩解,“我吃了一辈子了,不也好好的?”

“那是以前。现在身体不一样了。”李淑芬的语气很温和,但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持,“医生都说要少油少盐。”

“医生医生,医生还说不能抽烟喝酒呢,你看楼下老王,烟酒不离口,不也活到八十多了?”张卫国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在这个厨房里,他才是掌勺的。

气氛一下子变得有些尴尬。

最后,李淑芬没有再坚持。那顿晚饭,桌上摆着一锅色泽诱人的红烧肉,还有一盘李淑芬做的凉拌黄瓜。

张卫国大口吃着肉,吃得满嘴是油,但他能感觉到,李淑芬几乎没怎么动筷子,只是小口地吃着白米饭和黄瓜。

他心里有点不得劲,像是表演了一场独角戏,观众却并不买账。吃完饭,他闷着头去洗碗,李淑芬默默地收拾了桌子。

那天晚上,两人第一次没有一起看电视。李淑芬说有点累,早早回了自己房间。张卫国一个人对着电视里的打打杀杀,却觉得索然无味。

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一盘红烧肉而已,多大点事?他安慰自己。人口不同,口味有差异,正常。

可他心里清楚,这不仅仅是口味的问题。这是两种生活方式的碰撞。他的生活是粗犷的、随性的、习惯成自然的;而她的生活,是精细的、讲究的、有科学依据的。

这道细微的裂缝,一旦出现,就很难再弥合了。

第3章 三个小时的浴室

如果说,关于饮食的观念分歧,还只是两人生活中的一点小噪音,那么李淑芬洗澡的习惯,则彻底成了一颗定时炸弹。

同居的第三天晚上,张卫国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晚饭后,大约七点半,李淑芬拿着换洗衣物说:“卫国,我去洗个澡。”

“去吧。”张卫国没在意,往沙发上一靠,打开了电视,正好是每晚必看的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结束了,焦点访谈开始了。

焦点访谈结束了,天气预报也播完了。

电视剧都演了两集了,张卫国肚子有点不舒服,想上个厕所。他走到卫生间门口,发现门还紧紧关着,里面传来“哗啦啦”的水声,连绵不绝,丝毫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他看了看墙上的挂钟,我的天,快十点了!

这都洗了两个多小时了!

张卫国有点懵。他活了七十年,从没见过谁洗澡能洗这么久。他老伴儿以前洗澡,从进去到出来,顶多二十分钟。他自己更快,冲一下,十分钟搞定。

“淑芬?淑芬?”他敲了敲门,声音不大,怕显得自己太小气。

“哎,在呢!”里面的声音隔着水声传来,听起来很正常。

“你……没事吧?”

“没事啊,快好了。”

张卫国只好憋着尿意,回到客厅继续等。他又等了半个多小时,水声终于停了。门“吱呀”一声打开,李淑芬穿着睡衣,头发用毛巾包着,脸上红扑扑的,带着刚出浴的水汽,走了出来。

“你可算洗完了!”张卫国脱口而出,语气里带着一丝自己都没察觉到的抱怨,“这都快三个钟头了,我还以为你晕在里面了呢!”

李淑芬愣了一下,随即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哎呀,我洗澡是慢一些。要泡澡,要搓背,还要做个发膜,护护肤,一套流程下来,时间就长了。”

张卫国张了张嘴,想说点什么,但看着她那张带着歉意的笑脸,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算了,可能女人都这样吧,爱美,讲究。

他没再说什么,赶紧冲进卫生间解决了内急。

然而,他没想到,这“三个小时的浴室”并不是偶然,而是李淑芬雷打不动的日常。

每天晚饭后,七点半到十点半,卫生间就成了她的专属领地。张卫国一开始还能忍,但时间长了,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他习惯晚饭后喝很多茶,到了九点多钟,必然要上厕所。可卫生间总是被占用着。他只能在客厅里来回踱步,像热锅上的蚂蚁。有时候实在憋不住,就只好下楼去小区的公共厕所。

大晚上的,穿着睡衣拖鞋,为了上个厕所要跑到楼下,张卫(国)觉得这事儿说出去都丢人。

他还发现,自从李淑芬来了之后,家里的水费和燃气费账单,数字蹭蹭地往上涨。他是个节约惯了的人,每次洗脸都用盆接水,洗完的水还要留着冲马桶。李淑芬这种洗法,在他看来,简直就是“浪费”。

他试着旁敲侧击地提过几次。

“淑芬啊,咱们这老小区,水压不稳,长时间用水,对管道不好。”

李淑芬点点头:“是吗?那我以后注意点。”

可到了晚上,浴室里的水声依旧准时响起,一响就是三小时。

他又说:“新闻上说,现在要提倡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李淑芬一边给兰花浇水一边说:“是该节约,以后洗菜的水我留着浇花。”

可到了晚上,浴室的水声还是那么执着。

张卫国心里那股火,一点一点地被这“哗啦啦”的水声给拱了起来。他觉得李淑芬根本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这已经不是节约不节约的问题了,这是尊不尊重他的问题。

在这个家里,他感觉自己像个外人。他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了。晚上想看个电视,心里总惦记着上厕所的事,看得心不在焉。想早点睡,又总被浴室里传来的声音吵得睡不着。

他开始怀念以前的日子。虽然孤单,但自由。整个屋子都是他的,他想什么时候上厕所就什么时候上,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

现在,家里多了个人,非但没有减少孤单,反而增添了无数的烦恼和束缚。

那连绵不绝的水声,像一把钝刀子,日复一日地切割着他的耐心。

第4章 矛盾升级

第二十天,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来了。

那天张卫国的老毛病犯了,肠胃炎,肚子疼得厉害,一下午跑了四五趟厕所。晚饭他什么也没吃,就喝了点白粥。李淑芬倒是很关心,给他找了药,又给他冲了杯红糖姜茶暖肚子。

张卫国心里还挺感动,觉得李淑芬人还是不错的,洗澡时间长点就长点吧,互相体谅一下。

可到了晚上九点多,他刚喝完那杯热乎乎的姜茶,肚子又开始“咕噜噜”地叫唤,一阵强烈的便意袭来。他捂着肚子,急匆匆地冲向卫生间。

门,又是锁着的。里面,又是那熟悉的“哗啦啦”的水声。

“淑芬!淑芬!”张卫国这次的声音带上了明显的焦急,“你快点!我肚子疼,急着上厕所!”

“哎呀,我刚泡上!你等一会儿!”里面的声音听起来不紧不慢。

“等不了了!疼得厉害!”张卫国额头上都冒汗了,他拍着门板,声音更大了,“你赶紧出来!”

过了好一会儿,水声停了。门开了条缝,李淑芬探出个头,头发上还滴着水,脸上带着被打扰的不悦:“催什么催?我这衣服都脱了,身上都是泡沫,怎么出去?”

“那我怎么办?我拉裤子里啊?”张卫国又急又气,说话也顾不上体面了。

“你这人怎么这样?就不能忍一忍吗?”李淑芬的眉头紧紧锁着,“我洗个澡碍着你什么事了?天天说天天说,烦不烦?”

“你那叫洗澡吗?你那是住在卫生间了!一天三小时,谁受得了?水费不要钱啊?燃气不要钱啊?”积压了二十天的怨气,在这一刻彻底爆发了。张卫国感觉自己像个被点燃的炮仗,把心里所有的话都吼了出来。

李淑芬的脸“唰”地一下白了。她没想到张卫国会说出这么重的话。

她裹紧了浴巾,猛地把门拉开,站在他面前,眼睛里含着泪光:“张卫国,你把话说明白!什么叫水费燃气费不要钱?我搬来的时候说好了AA制,我哪个月少给你一分钱了?我花我自己的钱洗澡,碍着你什么事了?”

“这是我家!”张卫国被气昏了头,口不择言地吼出了这句话。

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

空气瞬间凝固了。

李淑芬死死地盯着他,眼神里充满了失望和受伤。她什么也没说,转身“砰”的一声关上了卫生间的门。

张卫国愣在原地,肠胃的绞痛和心里的悔恨交织在一起,让他狼狈不堪。他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这句话,像一把刀子,把两人之间那层薄薄的温情,彻底捅破了。

那天晚上,他最终还是穿着睡衣下了楼,去了那个又脏又暗的公共厕所。回来的时候,李淑芬已经洗完澡,回了自己房间。

客厅里只亮着一盏昏暗的壁灯,照着空荡荡的沙发。

张卫国坐在沙发上,一夜无眠。

他想起李淑芬刚来时的样子,想起两人一起逛菜市场的场景,想起她为他做的每一顿早饭。那些温暖的画面,此刻都变得无比讽刺。

他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太小题大做了?不就是洗澡时间长点吗?至于发那么大火吗?

可转念一想,他又觉得委屈。这不是小题大做。这是他的家,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他有自己的节奏和习惯。凭什么要为了一个外人,把自己搞得这么憋屈?

他想不明白,到底是自己错了,还是她错了。

或许,他们都错了。错在以为两个人搭伙过日子,就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他们都忘了,彼此身上都背负着六七十年的生活惯性,那东西,比石头还硬,比烙印还深。

第5章 一场平静的告别

第二天早上,张卫国起了个大早。

他想跟李淑芬道个歉。昨晚的话,确实说得太伤人了。他甚至想,以后她洗澡,自己就提前准备个塑料桶,以备不时之需。忍一忍,也许就过去了。

他在厨房里熬了粥,煎了两个荷包蛋,摆得整整齐齐。

李淑芬走出房间的时候,神情很平静,看不出喜怒。她已经穿戴整齐,连头发都梳好了。

“淑芬,我……”张卫国刚想开口。

李淑芬打断了他:“卫国,我们谈谈吧。”

两人坐在餐桌前,谁也没动筷子。桌上的粥还在冒着热气,但气氛却冷得像冰。

“我想过了,”李淑芬先开了口,声音很轻,但每个字都很清晰,“我还是搬回去吧。你这里,我住不惯。”

张卫国的心沉了下去。他知道,这一天还是来了。

“淑芬,昨天是我不对,我脾气上来了,胡说八道,你别往心里去。”他急切地解释,“我给你道歉。”

李淑芬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苦笑:“不全怪你。其实,我也想了很多。我们……真的不合适。”

她顿了顿,看着张卫国的眼睛,认真地说:“卫国,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洗那么久的澡吗?”

张卫国摇了摇头。

“我老伴儿走得早,女儿又在国外。以前在自己家,白天还好,一到晚上,整个屋子安安静静的,就觉得心里发慌。只有在浴室里,开着热水,听着水声,被温暖的水汽包围着,我才觉得我是真实存在的,才觉得没那么孤单。”

“那是我一天当中,唯一完全属于我自己的时间。我可以慢慢地搓洗每一寸皮肤,可以给头发做护理,可以敷个面膜。那不仅仅是洗澡,那是我在对抗孤独,是我在告诉自己,就算没人疼,也要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活得体面一点。”

张卫国听着,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他从来没想过,那让他烦躁了二十天的“哗啦啦”的水声背后,竟然藏着这样深沉的孤独和心酸。他只看到了自己的不便,却从未试图去理解她的内心。

“还有,”李淑芬继续说,“你爱吃红烧肉,我喜欢清蒸鱼;你觉得菜市场的菜便宜实惠,我觉得超市的有机菜吃着放心;你看战争片觉得过瘾,我听着枪炮声就心慌……卫国,我们俩,从根上就不一样。”

“我们都像两棵长了几十年的老树,根已经扎得很深了,谁也改变不了谁。硬要凑在一起,只会互相妨碍,谁也活不好。”

她的话,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两人之间所有的问题。

张卫国沉默了。他无力反驳。

是啊,他们都太老了,老到已经失去了为另一个人改变自己的能力和意愿。他们想要的,或许并不是一个朝夕相处的伴侣,而只是一个能排遣孤独的幻影。当幻影走进现实,带来的却是无尽的摩擦和失望。

“这个月的钱,我昨天算了一下,水电燃气还有菜钱,一共是八百六,我给你凑个整,给你九百。”李淑芬从口袋里拿出一个信封,推到张卫国面前。

张卫国看着那个信封,觉得无比刺眼。他一把推了回去:“我不要!你给我做饭,打扫卫生,我还没给你工钱呢!”

“那不一样。”李淑芬坚持着。

两人推来推去,最后张卫国吼了一声:“我说不要就不要!你要是再给,就是看不起我!”

李淑芬的手停住了,她看着张卫国,眼圈红了。

“好,”她收回信封,站起身,“那我……去收拾东西了。”

张卫国看着她的背影,喉咙发紧。他想说点什么挽留的话,却发现一个字也说不出口。

他知道,李淑芬说得对。他们,真的不合适。

第6章 兰花与新生活

李淑芬的东西不多,一个小时就收拾完了。

还是那个拉杆箱,还是那几盆花。她叫了一辆出租车,停在楼下。

张卫国帮她把箱子拎下楼。两人站在楼门口,相顾无言。

“这盆兰花……就留给你吧。”李淑芬指了指张卫国手里捧着的那盆君子兰,“就当……我留个念想。记得按时浇水。”

张卫国点点头,感觉那盆花有千斤重。

“那我走了。”李淑芬拉开车门,坐了进去。

“……路上慢点。”张卫国憋了半天,只说出这么一句。

出租车开走了,很快就消失在小区的拐角处。

张卫国捧着那盆兰花,在楼下站了很久。初秋的风有些凉,吹得他心里空落落的。

回到家,他把兰花放在客厅的窗台上。屋子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寂静,但这一次,他觉得这种寂静格外刺耳。

他看着这个家,到处都是李淑芬生活过的痕迹。厨房里,调味罐被她贴上了标签,摆得整整齐齐;卫生间的毛巾架上,还挂着她用过的、带着淡淡香味的毛巾;他的衣柜里,空出的那一半,像一个无法填补的缺口。

短短二十四天,她好像已经渗透到了这个家的每一个角落。

张卫国忽然觉得无比懊悔。他是不是太固执了?太自私了?如果他当初能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理解,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可是,没有如果了。

接下来的日子,张卫国又回到了一个人的生活。

他试着像以前一样,凑合着吃,乱糟糟地过。可他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他会下意识地把碗筷洗得干干净净,会把脱下来的衣服马上挂起来,甚至会学着李淑芬的样子,用洗菜水去浇那盆兰花。

他开始理解,李淑芬所追求的那种“讲究”,并不仅仅是洁癖或者浪费,而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他也开始理解,那三个小时的浴室时间,对一个孤独的老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个月后,张卫国在老年活动中心又见到了李淑芬。

她还是那样,穿着干净的衣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浅浅的笑。看到张卫国,她没有躲闪,而是大方地打了个招呼。

“老张,最近怎么样?”

“还……还行。”张卫国有些局促,“你呢?”

“我也挺好。搬回自己家,自在。”

两人聊了几句,气氛不再像上次那样尴尬。张卫国告诉她,那盆兰花长得很好,又发了两片新叶。

李淑芬听了,笑得很开心。

又过了一段时间,社区组织老年人一日游,去郊区的农家乐。两人都报了名。

大巴车上,他们恰好坐在一起。车窗外是飞速倒退的风景,车厢里是老人们的欢声笑语。

“淑芬,”张卫国忽然开口,“对不起。”

李淑芬愣了一下,随即笑了:“都过去了。其实我也有不对,我不该把我的生活习惯,强加给你。”

张卫国摇摇头:“是我太小气了。活了一辈子,连这点包容心都没有。”

那天,他们在农家乐的池塘边聊了很久。聊各自的子女,聊过去的岁月,聊对未来的打算。他们发现,当不再试图成为生活伴侣,而是作为朋友相处时,一切都变得轻松自然起来。

他们可以欣赏对方的优点,也可以包容对方的“怪癖”。

从那以后,张卫国和李淑芬成了一种新型的“朋友”。

他们不住在一起,但每周会约着一起吃两顿饭。有时候在张卫国家,他做他拿手的红烧肉,李淑芬会象征性地吃两口,然后主攻她自己带来的清炒时蔬。有时候在李淑芬家,她做清淡的饭菜,张卫国也会吃得津津有味,只当是给自己清清肠胃。

他们会一起去逛公园,一起去参加社区活动。但天黑之后,他们会各自回到自己的家。回到那个完全属于自己、可以随心所欲的空间。

张卫国再也不用担心晚上上厕所的问题,李淑芬也可以安心地享受她“三个小时的浴室”。

张卫国家里的那盆君子兰,被他伺候得越来越好,每年都开出灿烂的花。他儿子张强回来看见,惊讶地说:“爸,你什么时候还学会养花了?”

张卫国笑了笑,看着窗台上的那抹翠绿,说:“人啊,总得学着跟自己过不去的东西和解。不管是花,还是人。”

他终于明白,对于他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最好的陪伴,或许不是朝夕相处,非要挤进同一个屋檐下,而是保持着一碗汤的距离。

既能相互取暖,又能各自安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