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蒋欣、李光洁等主演的电视剧《以法之名》迎来超点大结局,该剧播出至今近半个月,热度居高不下。
根据数据平台热剧显示,该剧热度最高值达到1.05亿,遥遥领先于同阶段播出的其他网剧,创下平台播放历史新高。

然而,伴随着超高热度的同时,也有不少争议声紧随其后。观众讨论最多的当属于“情节注水”“用回忆凑时长”“节奏拖拉”等问题。
特别是从第19集开始,几乎每一集都有5-15分钟不等的回忆剧情,重复播过的片段,不停地带着观众回忆前情。
最后几集剧情好像坐上火车一般,进度超级快,甚至还存在剪辑硬伤。
比如谢鸿飞跳崖那里,衔接的不够自然,话没说完就转场了,显得特别突兀。
所有证据全靠反派主动送上门,弱化了专案组的能力,连重要证人都保护不了,明知有内鬼却不行动等等。

为此,“以法之名 烂尾”的词条也登上热搜,最高时占据榜一的位置,讨论量达到了4.7万。
由此可见,观众对于《以法之名》的结局有多失望。
随着“以法之名烂尾”的话题讨论越来越多,导演傅东育也在收官之际发布动态:

从这段话不难看出,在剧集播出时,导演也在关注观众的反馈,也知道剧集存在节奏慢、注水、回忆多等问题。
但导演一句“演员选择有失误”难免让人怀疑有甩锅嫌疑,因为大部分观众都觉得该剧演员演技很好,甚至一开始都是冲着演员阵容去的。
不少网友在导演的转发区(因为设置了不能评论)下留言,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演员选择零失误,演技都很好。”

“演员有啥问题,本子就烂了个大的,每集强行回忆的不时长我还以为我老年痴呆看过了又看了了一遍。”

“演员失误啥了?啥事都往演员身上推?你破冰行动和以法之名都烂尾了你知道不?结尾都强行牺牲一个人,真以为观众会感动?”

“别甩锅给演员了,演员们有零个问题好吗这剧最大的败笔是剪辑和剧本,伏笔没回收,逻辑圆不上,回忆水时长,这么高的收视率完全是靠被你甩锅的演员好吗?”
的确,从《以法之名》播出开始,关于演员演技的讨论不少,几乎都是赞扬的声音。

比如最先火出圈的就是张文菁的反问指导小组的画面,“谁在栽赃谁在陷害”八个字,迅速火爆全网,吸引了不少观众。

其次,发现乔振兴去世的第一案发现场,秦峰拿出手机还原视频拍摄画面,那个神级转场也让观众印象深刻。

还有周梅隐忍哭泣,一边教训女儿,一边忍不住心酸的画面,都是教科书式的演技。
《以法之名》中演员贡献了太多的名场面,演技也很好,对角色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

导演这一句“选角失误”没有指名道姓,却将参与拍摄的演员推上风口浪尖。让人不由得怀疑,导演这是在影射哪位演员?
首当其冲的就是男一号张译,毕竟从剧集刚开始,就有观众说张译出演的剧太雷同,洪亮性格太怂,没有突破。
但从该剧来看,张译对洪亮的演绎并没问题,相反,许多名场面都是张译亲自指导的。

其实,与其甩锅给演员,不如从剧本身上找找原因,这几大剧本硬伤问题不容忽视。
首先,剧情拖拉、注水严重,时长不够回忆来凑。
前面提到过,从19集开始,几乎每集都有回忆的剧情,同样的画面和剧情,反复不断的重复。
如果是对剧情的补充,采用回忆的方式呈现,那观众可以接受,可没有意义的片段,就有注水的嫌疑了。

也就是从注水回忆开始,该剧的风评急剧下降。
其实,除掉那些回忆的片段,想必28集就能大结局,至于导演为何硬要将时长支撑到36集,那就不好说了。
或许是总台规定,又或许是其他原因。

该剧的逻辑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万海的下线。
万海就曾暗示过郑雅萍和张文菁,监狱里面有保护伞,所以他不敢说出真相。
按照正常的思路,难道不应该是先找出内鬼,让内鬼不能通风报信吗?
又或者说,将万海保护起来,让他免受伤害,毕竟他不仅是万海案的受害者,同时也是“一三一案”的知情者。

然而,剧中不仅没有找内鬼,也没有保护万海,以至于万海被内鬼杀害,内鬼还逃到国外去了。
明明是为了万海案而成立的专案组,最后万海死了,死在黎明到来前,这结局让人说不出滋味。
想必大家也都发现了,该剧对证人的保护几乎没有,既不会提前对嫌疑人进行监视和布控,也不会保护证人,如此明显的逻辑硬伤,导演竟然没发现。

该剧另一大逻辑硬伤就是案子进展全靠反派内讧。因为江远跟陈胜龙争夺矿场,所以有了矿难,专案组由此成立。
因为禹天成要杀陈胜龙灭口,陈胜龙才联系洪亮告诉他有录音,专案组才掌握了所有证据。
那如果没有反派内讧,那是不是专案组就没机会成立,万海就一直被冤枉着呢?
明明可以展现专案组的办案能力,强调联合办案的重要性。可所有线索和证据都是反派主动送上门来的,弱化了正面人物的能力。

总的来说,《以法之名》被观众骂烂尾并不冤,导演甩锅也不应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