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头看,简直像一场荒诞剧:

一个被查出从事跨境非法活动、靠暴力与欺诈敛财的集团,竟然能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被某些媒体捧成“发展典范”“社会责任标杆”,甚至引来红十字会走访、地方政府调研。

当真相揭开,人们才猛然惊觉:原来我们看到的“光鲜企业”,不过是一场精心包装的假面舞会。

更讽刺的是,这场舞会的舞台,正是我们信任的媒体。

从2017年到2025年,翻看那些旧报道,字里行间全是溢美之词:“创新驱动”“东南亚经济新引擎”“承担社会责任”“助力青年创业”……

一篇篇报道像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宣传稿,把陈志和太子集团塑造成一个“走出去”的成功样板。

2019年,红十字会还曾到访,留下合影,无形中为这个集团贴上了“公益”标签。今年八月,山西方面还派人前往调研,仿佛它真是值得推广的“优秀项目”。

可现在呢?这些报道成了最刺眼的反讽。当初越用力吹捧,如今就越显得荒唐可笑。

问题来了:媒体的职责是什么?是当企业的“吹鼓手”,还是做真相的“守门人”?显然,某些媒体在这八年里,彻底搞反了角色。

他们不是在调查、核实、监督,而是在为一个危险的庞氏骗局,提供“合法性背书”。一篇篇正面报道,无形中成了骗子的“信用担保”,让普通人放松警惕,甚至心生向往。

这不是简单的“报道失实”,而是系统性失守。

为什么没人追问?一个在境外运作、业务模糊、高薪招人的企业,资金从哪来?利润怎么赚?为什么能频频登上主流媒体版面?是记者没能力查证,还是被所谓的“政绩”“合作项目”迷了眼?

当“发展”成了唯一标准,底线就被轻易踩在脚下。只要企业看起来“规模大”“有投资”“能带动就业”,哪怕模式可疑、背景不清,也能被包装成“典范”。

更可怕的是,这种“造神”模式并不罕见。

过去这些年,多少P2P平台、传销公司、非法集资团伙,都曾被媒体热捧为“金融创新”“共享经济先锋”?

等爆雷了,受害者哭天抢地,当初的报道却早已删得干干净净,仿佛从未存在过。

而这一次,太子集团的崩塌,再次暴露了某些媒体的软骨病:他们习惯于追逐“大企业”“大项目”“大人物”,却对风险视而不见;他们热衷于报道“领导调研”“企业献爱心”,却对底层员工的真实处境漠不关心。

当媒体变成“宣传部”,公众就失去了判断真相的坐标。

现在,网友们翻出这些旧报道,不是为了嘲笑谁,而是为了追问:是谁在为“太子集团”一路绿灯?是谁用笔杆子,为一个毒瘤企业披上了金袍?

历史不会忘记。

这些报道,不该被删除、被遗忘,而应被永久存档,成为新闻行业的警示碑:当媒体放弃质疑,选择迎合,最终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

别再让“典范”变成“典范案件”了。

媒体的笔,不该是权力的附庸,也不该是资本的喇叭。它唯一该服务的,是事实,是公众,是良知。

否则,下一次,我们还会被另一个“太子集团”骗得更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