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太魔幻了!诈骗头目陈志只是一只白手套,他背后的保护伞又是谁?
6802
0
相关文章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他从福建连江的一个辍学网管,摇身一变,成了柬埔寨的“公爵”、首相顾问、跨国财阀。
他的“太子集团”拿遍“社会责任奖”,政府考察团络绎不绝;他与权贵称兄道弟,资产遍布全球,甚至染指古巴雪茄、比特币矿场。
可就在2025年10月,美国一纸制裁令揭穿真相:他不是企业家,是诈骗首脑;他的帝国,是靠电信诈骗、洗钱、人口贩卖堆起来的“毒金大厦”。
陈志的发家史,看似“逆袭”,实则漏洞百出。
一个初中辍学、身无长物的年轻网管,凭什么在异国他乡短短十年,打通政商黑三界?凭什么连柬埔寨首相,都对他委以“正部长级”顾问?凭什么中国一些机构还为他站台背书?
这些问题,不查则已,一查便是惊雷。
先看他的“创业资金”。
他说是“姐夫资助200万”,可姐夫只是个深圳打工的石材商,谁信?
再看他的“第一桶金”,信恒地产,空壳公司,无项目、无经验、无背景,怎么在柬埔寨站稳脚跟?
更离谱的是,27岁就当上首相顾问,一个外国人,既无政治资历,也无商业实绩,洪森为何如此信任?
答案只有一个:他背后,有更大的棋手。
陈志很可能只是“白手套”,替人洗钱、替人敛财、替人打点关系的“操盘手”。他的“太子集团”表面做地产、金融、慈善,实则是跨国犯罪的掩护壳。
2025年,他旗下比特币公司“被盗”12.7万枚比特币,如今被美国没收,这哪是“被盗”?分明是早就计划好的资产转移。
而那些“社会责任典范奖”“慈善家称号”,不过是给赃款“漂白”的包装纸。
更讽刺的是,我们国内的一些媒体和机构,竟成了这场骗局的“帮衬”。财经媒体大肆吹捧,政府部门组团考察,山西商务厅领导还去他的项目“调研指导”。
这些行为,无意中为陈志贴上了“正经商人”的标签,让他更容易骗取信任、洗白资金。这不是简单的“看走眼”,而是对境外风险的集体麻木。
我们不禁要问:
一个靠诈骗起家的集团,为何能在中国境内设立展厅?
为何能屡获“慈善奖”?
为何连政府官员都愿意与之互动?
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还是因为“招商引资”的冲动压过了风险意识?
陈志的案例,暴露了三大漏洞:
一是跨境监管的盲区。犯罪团伙利用东南亚政局复杂、法律宽松的环境,搭建“合法外衣”,转移资金,逃避打击。
二是“成功学”叙事的蛊惑。一个“草根逆袭”的故事,总能轻易赢得掌声,哪怕背后是血泪。
三是部分机构对境外风险的无知与轻视。只要对方“有项目”“能投资”,就愿意递出橄榄枝,却忘了查一查:钱从哪来?路怎么走?
如今,美国出手,冻结资产,制裁集团,陈志的“帝国”一夜崩塌。
可代价呢?
被骗的成千上万受害者,被贩卖的劳工,被洗白的赃款,还有那些被玷污的“慈善”“责任”等字眼。
更令人担忧的是,陈志倒了,但“陈志模式”未必终结。只要还有监管缝隙,还有对“海外成功”的盲目崇拜,还会有人前赴后继,用同样的套路,编织下一个“帝国梦”。
我们不能只等外国政府来“拆穿”,而应主动建立境外企业风险预警机制,严查资金来源,杜绝“只看项目,不看背景”的短视行为。同时,媒体和机构更应守住底线,别让“考察”变成“站台”,别让“交流”变成“背书”。
陈志的结局或许悲惨,他可能只是棋盘上的一颗弃子,幕后大佬早已金蝉脱壳。
但他的故事,应成为一面镜子:真正的财富,不该建立在谎言与罪恶之上;真正的成功,不该以无数人的痛苦为代价。
当“慈善家”摘下面具,露出诈骗犯的真容,我们该反思的,不仅是他的罪,更是我们为何曾为他鼓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