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停火之后国际托管还是独立建国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加沙之战虽已告一段落,但未来加沙能否实现真正的和平?事实上,截至目前,所谓的和平不过是停战、停火而已,这种状态极为脆弱。尤其当人质完全归还给以色列后,以色列实际上掌握着随时再度打击加沙的主动权,甚至可以说想打就打、想撤就撤

即便此次是支持哈马斯的人,恐怕也不得不承认,最终的战争结局与此前的判断相符:以色列将长期控制加沙的重要战略区域,实现想打就打、想和就和的目的,且基本摧毁哈马斯的统治体系。

尽管哈马斯仍宣称拒绝缴械,且巴勒斯坦必须由巴勒斯坦人自主统治,但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仍取决于诸多条件。

加沙停火之后国际托管还是独立建国

从战术层面看,以军并未达成彻底荡平哈马斯的目的;但从战略层面而言,以色列已彻底粉碎伊朗、真主党、哈马斯针对以色列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什叶派走廊。若未来伊朗在哈梅内伊去世后发生变故,那么以色列即便付出了惨痛代价,也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如今,犹太人的国际声誉不佳,尤其在中国互联网上声名狼藉,同时也得罪了欧洲。但从中东具体局势来看,若沙特阿拉伯未来与以色列建交、伊朗发生重大变化、真主党和哈马斯被缴械,相较于哈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之前,以色列的战略环境已发生根本性、甚至天翻地覆的改善。尽管其国际形象糟糕,但在中东地区,以色列确实为自己争取到了足以保障10至20年和平的环境。

有人会问,若当时不发动这场战争会怎样?事实上,在哈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袭击之前,以色列的战略形势已十分危急——黎巴嫩真主党与哈马斯对以色列形成合围,背后的伊朗更是气焰嚣张。因此,尽管以色列未完全实现所有战略目标,但从整体战略层面来看,仍可算作赢家。

当下,不少人认为以色列虽在战术上获胜,却在战略上沦为输家。但客观而言,尽管以色列在政治和舆论层面得罪了许多国家,包括不少秉持正义的国家,但其在中东的地缘安全环境,相较于哈马斯发动袭击前,已得到极大改善。

那么,未来加沙地带会走向何方?这一问题极具探讨价值,我个人对此相对悲观。

我认为,在人质通过72小时窗口期归还后,以军针对哈马斯的特种作战不会停止,且很可能会以“巴勒斯坦人对巴勒斯坦人”的形式打击哈马斯。

以色列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政策倾向:它不会真正允许巴勒斯坦建国,反而会有意推动巴勒斯坦内部分裂,即让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势力与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势力相互割裂,这是以色列的基本政策。因此,巴解组织(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不应想当然地认为哈马斯倒台后,自己就能接管加沙。

首先,在以色列眼中,巴解组织中的诸多激进派别与“小哈马斯”无异,且巴解组织本身已被哈马斯严重渗透。

其次,即便巴解组织愿意与以色列联手镇压哈马斯,以色列也不会允许加沙地带成为巴解组织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以色列的核心诉求是“不能有一个统一的组织领导巴勒斯坦”,而是要让巴勒斯坦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以便其实施“分而治之”的策略。

我对巴勒斯坦建国前景较为悲观,未来的巴勒斯坦国很可能类似当年南非白人政权统治下的“黑人家园”。就像如今的莱索托那样,巴勒斯坦人在此聚居,白天前往以色列务工,夜晚返回聚居区。这本质上是一种现代形式的种族隔离制度。

究其原因,以色列绝不可能给予大量巴勒斯坦人公民权——这会颠覆其“犹太国家”的属性;同时,巴以双方的敌意已根深蒂固,难以消除。

此外,当前的巴勒斯坦地区完全不具备建立统一国家的能力,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需依赖外国援助生存。而“依赖外援”的属性,又可能使其沦为碎片化的小型自治区域,就是环绕以色列、为其提供劳动力的贫民区。这或许就是所谓“巴勒斯坦国”的最终归宿。

事实上,除中国、爱尔兰等少数国家明确支持巴勒斯坦的立场外,绝大多数周边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建国要么态度冷漠,要么并不真心支持。

伊朗只是将巴勒斯坦当作对抗以色列的工具;约旦对巴勒斯坦人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埃及所谓的“支持巴勒斯坦建国”,本质上是为了避免巴勒斯坦人涌入埃及;沙特、卡塔尔则一直将巴勒斯坦或哈马斯视为地缘博弈的筹码——没有哪个国家真正关心巴勒斯坦能否建国。

更关键的是,巴勒斯坦人自身目前也缺乏独立建国的能力与条件。因此,巴勒斯坦未来很难摆脱“领土被分割、政权碎片化”的命运,最终形成零散拼凑的自治区域,这或许是最现实的政治结局。

当然,从政治理念层面,我们都支持“两国方案”,认为这是解决中东困局的唯一可行路径,巴勒斯坦人也理应拥有属于自己的国家。但“应该”与“能够”之间,仍存在漫长的距离。

事实上,巴勒斯坦能否独立建国,核心取决于以色列国内的左派力量——即以色列国内支持承认巴勒斯坦建国的势力究竟有多强大。

可惜的是,自10月7日“阿克萨洪水”事件后,以色列国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主张与巴勒斯坦人和解、信任巴勒斯坦人、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的力量,在以色列政坛已被严重边缘化。即便内塔尼亚胡下台,新组建的政府也不会认可“两国方案”路线图。

如今的以色列人普遍认为,任何“承认巴勒斯坦建国”或“允许巴勒斯坦人拥有专属区域”的想法,最终都将为下一次“阿克萨洪水”埋下伏笔。以色列社会亲眼目睹过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人——上至老人、下至婴儿是如何“挥下屠刀”的。要让以色列人相信“两国方案”实施后能与巴勒斯坦和平共处,几乎是不可能的。

此次特朗普提出的“和平方案”实则颇具灵活性,某种意义上就是围绕“归还人质”展开:哈马斯归还人质,以色列放弃“斩尽杀绝”的策略。

但下一步“哈马斯是否缴械”的问题,恐怕很难落实。我认为哈马斯不会真正缴械,最多可能将其武装力量“改头换面”,例如改编为所谓的“巴勒斯坦警察部队”,但以色列是否会认可这种做法,仍是未知数。

目前,以色列已初步实现其战略目标:控制了加沙地带近53%的土地,其中包含大量重要战略据点,而其撤出的仅是人口稠密区域。换句话说,对于剩余47%的区域,加沙如今更像一座监狱,一个人口稠密的集中营——只不过现在为这座“监狱”恢复了供水、提供了食品。

当人质全部移交后,以色列仍会保持对这座“监狱”的随时打击能力。尽管哈马斯依然存在,但其对以色列的威胁已大幅降低,而以色列对哈马斯的打击恐怕会逐渐日常化。这种严峻局面,很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在此背景下,加沙地带的重建工作必将困难重重。

以色列不会允许巴解组织势力进入加沙,哈马斯也不会接受。阿拉伯国家如土耳其、卡塔尔、阿联酋等国是否愿意介入?战前有消息称,阿联酋方面已就此展开相关磋商,但即便这些国家的部队进驻,它们与巴勒斯坦人之间应建立何种关系?

未来的加沙,这座人口稠密的“难民营”,是否会陷入“卡塔尔出资、土耳其提供保护、国际社会供养”的循环?若真是如此,考虑到阿拉伯人在所谓“种族灭绝政策”下的高出生率,加沙人口仍实现了数倍增长,未来的加沙很可能因人口爆炸陷入更深的绝望,而绝望又将催生新一轮袭击。毕竟,巴勒斯坦人与阿拉伯国家军队之间,并非没有冲突的先例。

从这个角度看,特朗普提出的某项政策或许具有一定可行性:既然同属阿拉伯人,不妨让阿拉伯国家对加沙地区开放国门,允许巴勒斯坦人自由出入、自主改变命运,而非将他们困在加沙,使其成为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斗争的筹码,成为所谓“人道主义危机”的牺牲品。

至少从目前来看,这或许是改变巴勒斯坦人悲惨处境最现实的方法。

至于巴勒斯坦建国,约旦河西岸未来或许有可能出现一个巴勒斯坦国家,但加沙地带若想与以色列实现稳定和平,恐怕难以脱离国际托管。

若非国际托管,哈马斯与以色列之间很难实现真正的停火。要实现停火,大概率需要国际托管,而非哈马斯所主张的“巴勒斯坦事务由巴勒斯坦人自主决定”的模式,这或许仅能在约旦河西岸推行。

对于加沙地带而言,最现实的和平路径,或许是由阿拉伯国家或伊斯兰国家的军队,如土耳其军队、巴基斯坦军队、阿联酋军队等实施托管。相比哈马斯,这些军队更易获得以色列的认可,也更有可能保障地区和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