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警报来自一封凌晨两点的邮件:五角大楼火控部门发现,高超声速导弹的致冷片只剩最后一批库存,缺口不到10克,却足以延误整条生产线。供应商回复一句“要货?先问问中国”,让整个项目组瞬间沉默。

这小小的缺口让美国决策层真正理解什么叫“技术链七寸”。他们很快意识到,所谓“自主可控”不只是在矿区挖矿,而是要把矿石一路炼到99。99%的高纯粉末,再压成磁体、切片、镀膜——任何一个环节断链,昂贵的战机就成了摆设。

为了止血,白宫对外语气软了不少,说什么“别误会,中美依然可以做朋友”。内部却批给国防部10亿美元,用来全球抢货:钴、钽、钪、锑,一个都不能少。


台评论员:大陆捏住了美国“命门”

囤货的速度很快,但效果不佳。以钴为例,美国上一座大型钴矿还是上世纪80年代关停的,如今连合规采矿工程师都不好找;临时采购只能靠加拿大和刚果金,运输、冶炼再转到亚利桑那仓库,成本直接翻倍。

更棘手的重稀土更是摆在中国的炼厂里。全球92%的精炼产能、70%以上的重稀土分离专利都握在中国科研机构手里。美方可以用政治口号鼓动资本,却无法在短期内补课50年的技术梯度。


台评论员:大陆捏住了美国“命门”

美国也试过分散供应链,例如拉拢澳大利亚、越南、格陵兰岛开新矿。但矿山投资周期少则七年,重稀土分离要用到的萃取剂超过两百种,环保、废水处理、居民抗议,每一步都是烧钱的深坑。疫情后通胀高企,华尔街对“慢热”项目并不感兴趣。

真正的焦虑来源于军工生产线的“高耦合”。一粒镝,牵动F-35的舵面控制;一点铽,左右海军的新型相控阵雷达。美国国防物流局统计,现役武器系统里有88%的零件直接或者间接使用中国稀土。换言之,若中国按下出口红灯,美国需要同时改造成千上万份设计图纸。


台评论员:大陆捏住了美国“命门”

中方下一步并非简单“卡脖子”,而是升级全产业链出口许可制度:每一克重稀土粉末都要报关说明用途,军品、敏感领域优先级直接拉到最低。此举相当于在供应链上加了一把闸刀——不必完全停供,却能随时调速。

华盛顿表面上仍把这招称作“经济胁迫”,私下却默默请咨询公司测算最坏情况。结论让人泄气:即使砸下200亿,自建完整供应链仍需十五年;若走并购捷径,又很难绕开中国在全球稀土企业的股权网络。

有意思的是,欧洲企业的态度更灵活。德国两家汽车巨头已主动与中国磁材厂签了长期合同,理由很简单:和美国比肌肉不如先保生产。日本则把目标放在再生稀土,尝试用回收线路板提取镓、铟——虽然成本居高,但至少能练技术。

对中国来说,稀土牌并非用来“一击封喉”,而是博弈桌上持续加码的筹码。真正的优势在于几十年积累的工艺细节:温度曲线、酸碱比、自动化控制,外人很难靠烧钱复刻。即使中国把原矿全卖出去,也能在精炼环节继续攥住价值链。

国内一些声音担心“打草惊蛇”,其实大可不必。美国已经惊了,新矿尚未开工先想到囤货,就是最好证明。下一步更关键的是补短板:高端磁材下游应用、稀土永磁电机、激光晶体,把优势变成产业集群,才是长久护城河。

从企业视角看,这轮角力也提供了商机。小工厂只要能在细分环节做到极致,比如钆镓石榴石晶体、铽镝合金靶材,就可能成为全球独供;龙头企业则可以顺势布局海外加工节点,锁住客户又规避单一市场风险。

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才刚开幕。美国可以继续囤货,也可以投入真金白银去补技术课,但每一次市场波动和政策试探,都在证明一个现实:产业链是守出来的,不是吆喝出来的。谁掌握了“最后一克粉末”的定价权,谁就握住了未来装备的开机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