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中国凡是存在次中心的省份,通常情况是一个为行政中心即省会,另一个则是省内的港口城市。”

江苏 的“散装”模式,其他省具有不可复制性。为何如此?

“散装江苏”的形成具有其内在合理性,从现代经济发展规律来看,经济集聚区域通常具备优良的自然地理条件或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

“散装江苏”为何难以复制

从区域经济理论角度分析,该理论表明,只要经济发展存在规模经济,就必然会引发集聚现象。即便不同城市初始条件完全一致,也会出现集聚;若部分地区拥有更优质的交通基础设施或更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其集聚效应则会更加显著。

江苏的城市发展必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其一,沿长江和大运河布局。长江沿线地位至关重要,其航道深度具备类似海洋港口的通航能力,可等同于沿海地区,此外江苏还有很多城市沿着大运河。其二,京沪线。京沪铁路作为中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从历史延续至今,其沿线串联起多个江苏城市。此外,江苏还有部分城市属于沿海布局,如连云港、南通、盐城等。

由此可见,尽管江苏存在苏南与苏北的发展差异,但苏北城市同样分布于京沪铁路沿线或沿海地区。这一布局使得江苏各地区的地理位置条件差距较小。

若要在中国其他省份中寻找类似案例,山东省具有一定相似性。山东省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胶东半岛全域沿海,且京沪铁路贯穿全省,覆盖范围广泛,即便浙江省也难以达到这一水平。

浙江省西部存在大量山区,缺乏类似京沪铁路的干线铁路贯穿,因此浙江西部的农业、旅游业及自然资源相关产业发展较为突出,而经济发达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及环杭州都市圈。

广东省的情况与之类似,其经济发达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粤东、粤北、粤西则以山区地形为主,农业占据较大比重。

为何省域经济容易"强省会"?

进一步观察中国其他省份的经济发展状况可知,经济实力较强的省份,在体量上堪比小型国家。以邻国韩国为例,其全国人口约5000万,而中国部分省份人口规模动辄上亿,规模较小的省份人口也达数千万。

中国诸多省份的省会,在设立之初便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往往位于省内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区域,例如湖北省的武汉、四川省的成都、陕西省的西安等。在这类体量的省份中,若省会恰好处于自然地理条件最优区域,极易形成高度集聚的发展模式,而非“散装”形态。

或许有人会问,中国是否有部分地区可培育次中心?在此总结如下:中国存在次中心的省份,通常是行政中心(省会)+港口城市。

“散装江苏”为何难以复制

从东北地区举例,辽宁省为沈阳搭配大连;山东省为济南搭配青岛;江苏省为南京搭配苏州;浙江省为杭州搭配宁波;福建省为福州搭配厦门和泉州;广东省为广州搭配深圳。

这类组合均为省会搭配港口城市,部分省份如安徽省,呈现合肥搭配芜湖的组合,其中芜湖作为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形成“行政中心搭配经济次中心”的模式,且经济次中心多为沿海或沿江的地理条件优越城市。

而如成都、武汉等城市,其行政中心与自然地理条件最优区域相重合,形成“强省会”发展模式。因此,不应仅凭主观设想推行多中心战略,否则可能导致资源分散,不利于经济发展。江苏的“散装”发展模式具有其独特成因,并非人为因素导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