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最近有台湾人说,如果大陆要是强行统一,台湾人民绝对不会同意。但问题是,大陆要的从来就不是“你同不同意”,而是国家的领土完整。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对于台湾的统一一直坚持一个核心原则:国家的完整不能被任何人割裂,这并非单纯的政治口号,而是由中华民族几代人为之付出的巨大努力所承载的历史责任。   自台湾从中国版图上被割裂以来,历史上无数的政治力量、战争和谈判不断交织。   尽管岛内一些力量时常借着“和平”与“民主”的名义抛出各种提议,试图激化两岸之间的对立,但大陆的立场始终如一,统一大计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   在最近的两岸互动中,不少台湾人再度提出“如果大陆强行统一,台湾人民将坚决不同意”的言论,然而,大陆的回应一如既往。   统一不仅仅关乎台湾的问题,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责任,无论岛内如何变化,大陆从来不曾让步,台湾问题的解决,最终是通过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绝非某一小部分人的意愿可以决定。   两岸统一的历史性与民族感情深深扎根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任何试图割裂这一认知的行为都无法获得正当性。   从历史角度来看,台湾自古属于中国,中华民族的完整,正是民族复兴的标志之一。   大陆自成立之初便明确表态,台湾问题始终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部势力干涉,亦不允许任何人分裂国家,台湾若坚持分裂,结果只会使其孤立无援,最终走向历史的误区。   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近日提出“和平民主统一”的提议,强调统一过程应尊重台湾民众意愿,这样的言论在岛内引起了广泛讨论。   表面看,这似乎是马英九在两岸关系中寻求一种和平解决的愿景,然而,若仔细剖析其言辞背后所隐含的政治条件,就会发现,这一提议的实际操作性与现实情况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马英九主张的“和平统一”被明确表述为排除任何武力手段,这一观点无疑表现出他对两岸现状的某种温和立场,但历史和现实的复杂性并非单一的和平提议所能解决。   台湾的政治生态长期受制于美国等外部势力的影响,这种外力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台湾民众的态度与立场,而这种立场与台湾内部的民意并不完全一致。   尽管马英九提到了“尊重台湾民众意愿”,但他似乎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统一不仅仅是台湾民众的选择,而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问题。   另一方面,大陆始终坚持的一点是,统一并非可以由一部分人或者某个政治势力单方面决定,正如两岸许多历史事件所证明的,台湾民众的声音当然重要,但它不能成为“阻挡统一”的决定性因素。   马英九的言论反映了他在美国教育背景下形成的某种政治倾向,往往站在相对温和的立场上去看待两岸问题,但这种立场无法真正反映出中国大陆和全体中国人民对台湾统一的坚决态度。   一国两制方案最早由邓小平提出,目的是解决台湾问题并实现国家统一。   为什么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无法在岛内落地生根?关键在于台湾自身的政治与社会环境,长期以来,台湾当局及部分民众对两岸统一存在较大心理距离,尤其在经历了“去中国化”与对外势力干预后,这种心理距离变得更为深刻。   台湾领导人频频强调“保卫自由民主”,并指责大陆的政治体制,其实,台湾方面所坚持的“民主”和大陆所提倡的“一国两制”之间,在台湾社会的主流观念中存在巨大鸿沟。   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的理解和接受度低,主权问题成为最大障碍。   另外,随着美国在台政策的不断强化,台湾的对外关系与其内部的政治格局不断变化,台湾民众中,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早已与大陆的现实状况差异甚远。   在这种背景下,统一的目标与现实的政治博弈使得两岸之间的对话变得愈发复杂,事实上,大陆的立场依然坚定:“一国两制”能给台湾带来更多的自主空间,而不是强迫统一,反映出大陆方面在理性上的巨大耐性,但也不意味着统一的步伐会因此停滞。   反分裂国家法自2005年出台以来,一直是中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的法理依据,这部法律明确规定,如果台湾试图独立或者持续分裂国家,中央政府有权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捍卫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   这一法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法律条文,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中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传递统一决心的坚定信号。   法律的出台实际上为两岸统一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这一点,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反分裂国家法明确了中国政府的立场:无论台湾内外如何变化,统一是大势所趋,不能允许任何势力撕裂国家的完整。   该法律的通过,标志着大陆在实现统一问题上的法律底线,同时也对岛内一些政治势力试图分裂国家的行为起到强有力的震慑作用。   从现实角度来看,台湾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仅仅依靠政治对话和民意表态就能解决的问题。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金灿荣:马英九的"和平民主统一"论,就是假统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