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高危人群的“典型代表”。25岁,北京,芭蕾老师,生活规律,饮食清淡,皮肤白皙,气质温柔,和很多人心里“艾滋病患者”的模样,八竿子打不着。

但就是这样一个女孩,站在我面前时,手指捏着检查报告,眼神飘忽,嘴唇发白,说话断断续续:“医生……这个结果……我是不是……已经晚了?”
我知道你可能有点难以接受,但这不是个例,也不是第一次。
艾滋病从来不是“特定人群”的病。它不会挑人,不看性别,不分职业。它只看有没有暴露机会,有没有及时检测。
她说,其实半年多前就发现自己有些不对劲。总觉得疲惫,晚上睡不好,月经紊乱,还频繁口腔溃疡。她以为是练舞太累、压力大,去做了体检,结果各项指标都“差不多”,没查出个所以然。她也没想过要查个HIV,毕竟她觉得“那种病”离自己很远。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太多人对艾滋病的认识还停留在20年前。总以为它等同于“乱”,等同于“吸毒”,等同于“同性恋”。而现实是,异性传播早就成了主要途径之一。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报告的新增HIV感染者中,通过异性性传播的比例已经超过70%。
她后来才坦白,和男友分分合合三年,期间对方有过不固定的性伴侣,她知道,但没太在意。她也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但一次无保护的性行为,足以让病毒找上门来。
我们总以为,艾滋病离我们很远。但真相是——很多感染者感染后的前两年,根本没有明显症状。就像感冒、乏力、低烧、皮疹、淋巴结肿大这些“很普通”的表现,谁会第一时间想到它跟HIV有关?
那些“感觉不对劲”的时候,身体已经在用力提醒你。
免疫力下降是最常见的信号之一。比如频繁感冒、反复口腔溃疡、皮肤感染、阴道炎总是反复发,甚至莫名其妙的低烧和盗汗。很多人误以为是上火、疲劳、压力……却不知道,那也许是HIV在体内悄悄作乱。
一旦进入潜伏期,病毒可能几年都“安静”地存在体内,不闹腾不吵闹,但免疫系统正在一点点被侵蚀。当你发现免疫细胞(CD4)掉得厉害,病毒载量升高,可能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干预时间。
我见过一个男孩,27岁,来医院是因为一个小腿上的“癣”迟迟不好,反复搔痒流脓。皮肤科医生建议他抽血查免疫功能,顺带做了个HIV检测,结果阳性。
他当场懵了,反应比谁都激烈:“我怎么会得这个病?我不可能!”但他回忆起来,确实有过一些“暧昧但不确定”的关系,只是没去做过检测,也从未用过保护措施。
艾滋病不会在你感染当下就给你一个“剧痛”或者“警告”。它就是这么“安静而冷酷”,冷静到你以为自己什么事都没有。
很多年轻人对“艾滋”两个字,还是半信半疑的态度。他们了解得不多,却又觉得自己懂得不少。尤其是网络上各种混杂的信息,什么“艾滋可以治好了”“吃药就行”“不严重”……这些说法就像是“安慰剂”,让人放松了警惕。
但现实并没有那么轻松。
目前的抗病毒治疗,确实能让病毒载量控制到检测不到,但这不代表“治愈”。你每天都要吃药,一天不落,而且是终身服药。一旦中断,病毒就可能反弹,甚至产生耐药。
药物副作用也不是“吃糖丸”那么简单。有些人会出现恶心、失眠、脂肪重新分布、肝肾功能异常。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得那么好。
心理压力才是最难对付的。她在诊室哭了整整十分钟,一直在说:“我真的不是坏人……我只是没当回事。”她没有恶意,她也不是“故意”。只是她不知道,一次忽视,就可能改变人生的轨迹。
我特别想跟大家说:艾滋病毒检测不是“羞耻”,是“责任”。尤其是有过不确定性行为的人,不管你觉得对方多安全,不管你是不是只“试了一次”,都应该定期检测。
现在检测方式也非常便捷了,可以匿名检测,自费检测,甚至自测试剂都可以买。不是为了“怀疑自己”,而是为了“保护自己”。
就像你不会因为怕牙医就不刷牙、不补牙,也不该因为怕结果就拒绝检测。
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现在的抗病毒治疗只要及时启动,很多人都能拥有接近正常的寿命和生活质量。
我知道你可能会想,“我又不是那种人,没必要吧。”但问题是,“那种人”从来就不是个精准的标签。病毒不会看你是不是老师、医生、运动员,它只看你有没有暴露的机会。
她在出院前来找我,说自己决定继续教舞,她说:“我不能让这个病毁了我全部的生活。”
那天她穿得很轻松,扎着马尾,眼睛红红的,但比第一次见她时,更坚定了。她会一直吃药,也会定期复查,但她已经明白,生活还要继续。
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选择面对。
艾滋病不是道德的裁决,不是对“放纵”的惩罚。它只是一个病毒,只要你有可能接触,就有可能感染。
安全性行为是所有人的共识,不管你是什么性别,什么年龄。避孕套不是只为了避孕,它更重要的作用就是预防性传播疾病的传播,尤其是HIV。
还有一点很重要,不要歧视艾滋病感染者。他们不是“有罪之人”,不是被抛弃的“边缘人”。他们是患者,是需要被理解和支持的人。你永远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也不能用标签去定义一个人全部的价值。
她不是“得艾滋的芭蕾老师”,她是一个正在努力生活、认真工作的年轻女孩,只是感染了病毒。
我们都可能是那一个“没当回事”的人。提醒自己,也提醒身边人:别等问题出现了才去面对。健康这事,从来不能靠“侥幸”。
参考文献:
[1]王昊,李志勇.我国艾滋病性传播现状及防控对策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5):603-607.
[2]刘晓东,赵晶晶.艾滋病潜伏期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时机探讨[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11):789-793.
[3]张莉,韩雪.抗HIV治疗药物的依从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3,29(3):281-285.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