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深秋,洛阳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时年42岁的卫立煌站在军事地图前,手指反复摩挲着“中条山”“太行山”的标记,眉头拧成了疙瘩。
只见桌案上的战报显示,日军正集结重兵准备发动冬季攻势,而国民党内部的“反共摩擦”却愈演愈烈,形势岌岌可危。
其实自从1938年访问延安后,卫立煌与中共的联系就从未中断过,无论是秘密接济八路军弹药物资,还是与毛主席、朱德等人互通电报,他对共产党的信任与日俱增。
只彼时,卫立煌转身望向窗外,又想起1938年在延安与毛主席的彻夜长谈,想起朱德总司令赠送的那柄刻着“抗敌到底”的佩剑,想起林伯渠在西安办事处对他说的“国共合作是民族大义”。
可以说当这些画面在脑海中交织,让这位国民党高级将领愈发确信:只有共产党,才能真正挽救中国的危亡。

卫立煌一边寻思着,一边转身看着机要秘书赵荣声,突然说了一句:“荣声,你跟了我这么久,觉得我这个人……适合加入共产党吗?”
听到这话,赵荣声不知如何回答,直接愣在原地,手中的文件夹也差点掉在地上。
其实作为中共秘密党员,赵荣声还真没想到,卫立煌会在这个时候提出这样的问题。
而他也太清楚这个问题的敏感性了,一个国民党一级上将、战区司令长官要求加入共产党,这在国共合作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最后赵荣声定了定神回答:我去八路军西安办事处问问林伯渠吧?”卫立煌同意了,并且拿出100元私房钱,让赵荣声去找林伯渠。
那么,林伯渠会如何作答呢?
1938年初,当韩信岭战役失败后,卫立煌打算转移到中条山。
于是他在向赵荣声征求意见时,赵建议:“还是走陕北这条路好,这正是一个参观延安的好机会。”
最终卫立煌听取了赵荣声的建议。
那年4月的延安,卫立煌的到访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当车队驶入延安城时,城墙上“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标语格外醒目,街道两旁挤满了敲锣打鼓的群众,而毛主席也亲自到城外迎接。
当时伟人握着卫立煌的手说:“卫将军是抗日名将,延安的军民都盼着您来呢!”
这番话着实让卫立煌感动不已。而他也深切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宽阔胸襟和高风亮节。
值得一提的是,在延安的三天里,卫立煌看到了与国民党统治区截然不同的景象:抗大的学员们用树枝在地上推演战术,窑洞里的干部与士兵同吃小米饭,农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支援前线。
尤其让他震撼的是毛主席在窑洞里的一番话:“国共两党就像兄弟,现在外敌入侵,兄弟之间就算有矛盾,也该先联手打跑鬼子。等赶走了日本人,再坐下来好好谈。”
当离开延安时,卫立煌可谓五味杂陈,回到西安后,他不顾国民党高层的反对,亲手签署手令:“即发十八集团军步枪子弹一百万发,手榴弹二十五万枚。”
可想而知,蒋介石闻讯非常气恼,就质问他为何要这样做。卫立煌他直言:“八路军在前线拼命,我们不能看着他们没弹药!”
正是因为这句话,让蒋介石对他的猜忌更深了。
当时赵荣声的上级,正是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林伯渠。林伯渠曾明确指示他:“你要在卫立煌身边长期潜伏,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争取他成为‘革命的国民党员’。”
因此,当卫立煌提出入党请求时,连夜秘密前往西安,向林伯渠汇报。
林伯渠沉思良久,缓缓说道:“你回去告诉卫立煌,他现在的身份和地位,留在国民党内对革命的贡献更大。真正的革命者,不在于是否入党,而在于是否真心为国家、为人民做事。”
于是赵荣声将林伯渠的话转达给卫立煌时,而卫立煌沉默了很久也做出回应:“只要能抗日,我卫立煌不在乎党派身份。”
应该说这番话,既是对林伯渠的回应,也是对自己的承诺。
不过,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有一天,赵荣声收到一封署名“胡服”的信,并约他到渑池县去晤谈。
当赵荣声如约而至后,一看,原来“胡服”就是刘少奇。而他这次从延安来,是想就统战问题与赵荣声说一下。
据悉,在谈话间,当赵荣声谈到卫立煌想入党的事时,刘少严肃地说:
“你胆子不小啊,想挖蒋介石的墙脚?”
“现在国共合作期间,卫立煌这样的高级将领突然加入共产党,会给国民党制造反共借口。”
“你要记住,统战工作不是简单的‘拉人’,而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
刘少奇的一番话,让赵荣声如梦初醒。他这才意识到,卫立煌的入党请求,背后涉及的是整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
从那以后,他更加谨慎地在卫立煌身边工作,既保持着与中共的联系,又避免给卫立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卫立煌没能加入共产党,但他却用实际行动支持着中共的抗日事业。
就在1941年中条山战役期间,他不顾蒋介石的反对,允许八路军在其防区内活动。
当然,八路军也曾经为卫立煌部解围创造了条件,使得他备受感动。
然而,卫立煌的“亲共”行为还是引起了蒋介石的强烈不满。1941年5月,蒋介石以莫须有罪名将他革职软禁在成都。直到1943年,因滇缅战场吃紧,才不得不重新起用,任命他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卫立煌的处境更加艰难。
1947年,蒋介石任命他为东北“剿匪”总司令,试图挽救东北败局。但卫立煌深知国民党的腐败和不得人心,他暗中与中共联系,表示“不愿再打内战”。在辽沈战役中,他故意拖延战机,拒不执行蒋介石的作战命令,为东北野战军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当辽沈战役失败后,卫立煌被蒋介石撤职查办,软禁于南京。最终于1949年1月逃往香港。
后来到了1955年3月,卫立煌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当时毛主席、周总理都亲自到机场迎接。
据悉,在欢迎宴会上,毛主席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卫将军,我们等你很久了。你当年在延安说的话,我们都记得。”
而卫立煌也激动地说:“主席,我卫立煌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回到新中国。”
1960年1月17日,卫立煌在北京与世长辞。不过在临终前,他留下遗言:“把我的骨灰撒在黄河里,我要看着祖国统一。”
其实卫立煌的一生,确实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是国民党的“五虎上将”,却与中共领导人结下深厚友谊;他曾被列为“战犯”,却最终成为新中国的功臣。
由此可见,真正的爱国,不在于党派归属,而在于是否心系国家、情牵人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