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圳厚德书院暴雷,在舆论界引起不小动静。
那些受厚德书院停办影响的家庭,大多都是中产阶级。这些家长在上世纪 90 年代的时候来到深圳,他们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会,赚了钱,后来就定居在这儿了。
在教育理念上,他们和别的家长不太一样。一方面,大家都觉得他们可能是全国 “最不卷” 的家长了。
像衡水模式那种管理特别严、孩子压力特别大的教育方式,他们是坚决反对的。他们不想让孩子用健康和快乐去换成绩,希望孩子能轻松点成长。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很少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职高或者专科院校上学。
这想法也挺矛盾的,不过也能理解,每个家长都对自己孩子有期望 。
但这靠着资本运作的学校,依赖外部资金输血,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比如政策调整或者投资减少,学校就很难扛住,经营就会陷入困境。
钱被挤兑,学校破产,学生只能转学,老师也都失业,家长的血汗钱根本要不回来。
它反映出一个残酷的事实:光靠资本推动,没有核心教育实力,还过度依赖金融手段的民办教育,从根子上就很脆弱。
“买来的好名声早晚消失,教育得靠真本事,不能靠投机”,是这个事情给我最深的感受。
但这样类似的情况在不少民办学校还在上演。
我对国内外的民办教育了解不少,从东南亚到欧洲,从 K12 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研究。
在那些成熟的“市场化”教育体系里,公立教育是给大家兜底的,私立教育成了培养精英的专门途径。
像哈佛、耶鲁、斯坦福这些顶尖大学,就证明了私立教育在学术上能取得很高成就。
但它们学费贵得很,天生就把不同阶层分开了,主要服务那些有钱的精英。
民办学校好不好,关键看师资和服务,而这都得靠学费来支持。
在一些完全市场化的国家,我看到公立学校资源少,管理也松,所谓的“快乐教育”,其实就是不管底层孩子了。
再看私立学校,老师水平高,设施也好,可普通家庭根本负担不起学费。
这种差距明显的“双轨制”,让社会阶层很难流动。
跟他们比起来,咱们国家的公办基础教育也算相当不错了。
不仅免费,师资水平比好多发达国家的公立教育都强,给普通家庭的孩子提供了公平又不错的起点。
这里面,“教师编制”起了大作用。
现在网上对教师群体有不少负面看法,好多人喊着要“取消编制”“打破铁饭碗”。
大家的想法能理解,可要是真把教育全交给市场,后果很严重。
编制可不是简单的“铁饭碗”。
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都往大城市跑。
在这种情况下,编制是让那些不发达地区、偏远地方和条件差的学校能招来老师、留住老师的关键。
想想看,要是没有编制,小县城或者乡村学校,工资不高,环境也不好,发展机会又少,怎么跟一线城市比?编制的作用就在这儿,它用长期稳定的工作和保障,让老师放弃一些马上拿高薪的想法,达到一种平衡,这样优秀人才才愿意去那些不太好的地方扎根。
要是取消编制,这个平衡马上就没了。教育完全市场化,老师的价值就全由市场供需决定了。
对能力强的老师来说,这可能是个好机会,私立名校、高端补习机构会出好几倍的工资抢人。
“五倍年薪,干一年顶五年,走不走?”答案很明显吧。
实际上,很多公办学校的好老师面对私立学校的邀请,还是选择留下,就是因为编制带来的稳定性。
编制就像给老师的“市场身价”上了个紧箍咒,把优质教育资源的价格压低了。
要是把这个紧箍咒拿掉,优秀老师肯定都往出钱多的地方去了。
而且普通家庭和底层民众的孩子最吃亏。
当教育变成谁有钱谁就能上好学校的买卖,穷人家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就越来越少,甚至没了。
取消编制,整个教师行业的行业情况必然会跟着发生变化。
理论上全国教师需求量是5400万,这样每15个学生刚好能每个学科都分到一个老师,也是教培行业最推崇的小班模式。
现在国家靠公立教育资源集中的优势硬把教师数量压到1900万左右,一旦取消编制市场化那可是3500万的缺口,到时候一半家庭都读不起书,只需要2700万教师,那也是800万缺口,你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学费疯涨都不说了,到时候什么歪瓜裂枣都能当老师,你上不起正规的学自然有民间偏方给你选,就怕到时候偏方都比现在公立学校学费贵。
搞笑的是,好多喊着取消编制、贬低老师的人,恰恰就是这些普通家庭的。
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在推动一个对自己很不利的改变。
学生难管,帮学校背锅,忍受学生的辱骂,如果没有编制了,还会有多少老师愿意挣这些窝囊费。
“教师的编制和公办学校”是对普通人享受教育和拥有跨越“阶层机会”的兜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