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月30日,中方发布《关于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立场文件》,重申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欧盟沉默整整7天后,10月7日突然发声,声称联合国2758号决议"未涉及台湾主权",拒绝承认台湾属于中国。
欧盟为何选择此时摊牌?这背后暴露了什么算计?
编辑:倏禹
76票对35票的铁证,欧盟却说看不见台湾两字
欧盟这次的表态,说穿了就是在玩文字游戏。他们声称联合国2758号决议只涉及"代表权转换",因为决议中没有明确写出"台湾"两个字,所以台湾地位就是"未定"的。
这种逻辑荒唐到什么程度?就好比你家房产证上写着"张三拥有北京市朝阳区某某小区房屋所有权",但有人跳出来说,因为房产证没有逐个列出卧室、客厅、厨房,所以这些房间的归属就成了"未定"。
事实摆在那里,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优势通过决议。这个投票结果,比很多国家的总统选举都要悬殊。
更关键的是,决议通过前,联合国大会先是高票否决了"两个中国代表权提案"和"一中一台及台湾自决提案"。这说明什么?说明国际社会早就明确拒绝了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图谋。
从法理角度看,欧盟的解读更是站不住脚。1943年《开罗宣言》、1945年《波茨坦公告》这些国际法文件早就明确规定,日本窃取的台湾必须归还中国。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这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作为二战欧洲战场的主要受害者和胜利方,现在却选择性遗忘这些历史文件,这不是健忘症,而是故意装瞎。
联合国秘书处法律事务办公室多次出具法律意见,强调"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没有独立地位","台湾当局不享有任何形式的政府地位"。
就连联合国官方文件到现在还在用"台湾,中国的省"这个表述。欧盟是眼瞎了,还是装作没看见?
8473亿贸易不敢丢,政治正确不能少,欧盟想两头吃
欧盟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跳出来?背后的算盘其实不难猜。一边是8473亿欧元的年贸易额,中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这块蛋糕不是说丢就能丢的。
另一边是美国的施压,特别是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今年9月访问华盛顿期间,与美方协调对华施压策略。
美国人的意思很明确:你们欧盟想在中美竞争中保持中立?门都没有,必须选边站队。欧盟内部也是一盘散沙。德国、法国这些经济大国因为对华贸易依赖度高,主张维持务实合作。但波罗的海国家受美国影响,倾向采取激进立场。
今年10月的欧盟特别会议就是个缩影,原定两小时的会议因为成员国争吵延长到四小时,最终的决议虽然以"共识"名义通过,实际上缺乏多数国家的真心支持。
欧盟试图以台湾问题为筹码,迫使中国在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中让步。时间节点很说明问题,今年10月中欧电动汽车关税谈判陷入僵局,欧盟随即通过涉台决议。
这种"经济胁迫+政治施压"的双重策略暴露了欧盟的真实面目。说白了,欧盟就是想当婊子又要立牌坊。既想继续享受与中国合作的经济红利,又想在美国面前刷"政治正确"的存在感。
但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注定要失败。你不能一边数着从中国赚来的钱,一边却在台湾问题上捅刀子。
更何况,欧盟这种前后不一的做派,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中还明确承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现在却又出尔反尔。这样的合作伙伴,还有什么可信度可言?
全球183国齐声反对,欧盟几个国家在唱独角戏
欧盟以为自己代表了国际社会?看看现实就知道多可笑了。今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大会上,183个国家联合反对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与,直接粉碎了民进党当局的"国际空间"幻想。
183比几?这个对比够不够鲜明?更有意思的是,就连欧盟内部都不是铁板一块。今年9月,罗马尼亚边检部门以"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为由,拒绝一名台湾游客持驾照入境,并将证件移交中国大使馆。
罗马尼亚外交部随后发表声明,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不是孤立案例。匈牙利、德国等国近年相继出台规定,禁止境内机构与台湾进行官方互动。
从实际操作看,联合国及其机构这50多年来严格遵循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想加入世界卫生组织?被拒绝。想参与国际航空组织?还是被拒绝。为什么?因为联合国根本不承认台湾是一个"国家"。
更直接的证据是,联合国在计算中国会费时,把台湾的GDP也算进去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联合国在实际操作中,早就把台湾当作中国的一部分来处理。
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在建交时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包括欧盟成员国在内。现在欧盟突然跳出来对台湾地位说三道四,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国际法专家指出,欧盟的涉台表述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第二条"不干涉内政"原则。根据国际法院1971年"纳米比亚咨询意见案"判例,任何国家均不得通过承认或支持分裂实体来破坏他国主权。
欧盟的表态实质上就是将国内政治矛盾外化为对国际法的挑战。在这种国际大势面前,欧盟就像是在大合唱中突然跑调的那几个人,既刺耳又尴尬。
70%技术断供一出手,欧盟绿色梦想瞬间熄火
面对欧盟的挑衅,中国的反制来得既快又准。今年10月9日,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对稀土相关技术等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一招可谓精准打击。根据欧洲央行数据,欧元区约70%的稀土进口直接来自中国。
什么概念?就是说欧盟的绿色转型计划,从电动汽车到风力发电,从太阳能板到储能电池,关键原料基本都要靠中国。中国这一管制,欧盟的"绿色新政"瞬间就卡了壳。
全球无人机市场调研数据显示,中企在传感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占据70%-80%市场份额。管制措施生效后,欧盟的"无人机墙"防御计划因为缺乏关键部件供应而搁浅。
德国、法国等国被迫重新评估对华强硬政策的代价。这种反制既有理又有力。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
在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上,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指出:"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就是挑战二战后国际秩序,开历史倒车者必遭失败。"
这种"以法律定规则、以经济促理性"的反制模式,既维护了国家核心利益,又避免了关系全面恶化。更重要的是,这次反制让欧盟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你想在台湾问题上挑衅中国?那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这不是威胁,而是正当防卫。从长远看,中国提出的"三大合作领域"——深化气候变化合作、扩大数字经济投资、加强人文交流,为中欧关系提供了超越地缘政治博弈的务实路径。
但前提是,欧盟必须在一个中国原则这个根本问题上回归理性。毕竟,合作是双向的,尊重也是相互的。欧盟如果一意孤行,受损失的最终还是自己。
结语
台湾问题从来不是什么"地位未定",而是国际法和历史的铁板钉钉。
欧盟如果真想在中美竞争中保持独立,就别在原则问题上当美国的马前卒。
面对这种公然挑衅,你认为中国的反制力度够不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