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进程中的困境不是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每个执法者都要面对的生存现实与职业操守的深刻矛盾——这种复杂性,正是此剧最想引发的思考与共鸣

文 | 《法治周末》,记者 郑超

全文共2043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作为首部聚焦“检察侦查”职能的法治题材剧作,《以法之名》实现了专业题材的艺术突破,被央视称为“新时代法治剧标杆”。

《以法之名》于6月24日首播。开播当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正式设立检察侦查厅的消息——这一巧合,是法治建设进程与文艺创作的一次深度呼应,让该剧的播出具有了特殊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作为全国检察宣传文化工作的重要力量,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陆续推出了《人民的名义》《巡回检察组》《第二十条》等优秀作品。这些影视作品既被观众热捧,也广受业界好评。

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以下简称最高检影视中心)副主任彭诚是《以法之名》的总制片人之一。剧集播出后,彭诚听到最多的评价反馈是——“真实”。

为何如此“真实”?这源于最高检影视中心从真实案例中取材的创作原则。“你们在司法一线办案,我们在艺术创作中呈现。”彭诚如是说。

经过近8年的实践探索,如今,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已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影视创作质量管控体系。在彭诚看来,这一体系难以简单概括,但至少要做到:创作前期的顶层指导、全流程的层层质量把控、与主创团队的专业化沟通机制,以及深入基层的实地调研采风。

实践证明,上述机制具有显著成效。7月6日,《以法之名》播放量破亿,成为2025年第二部单日播放量破亿剧集。

彭诚觉得,可以说,在用文艺创作与法治建设进程进行深度呼应上,最高检影视中心这支专业团队“做出了一点成绩”。

近日,围绕《以法之名》的创作过程,《法治周末》记者与彭诚进行了对话。

图为总制片人彭诚(右)在《以法之名》拍摄现场与演员张译进行交流。 受访者供图

01

在驻组检察顾问全程指导下

调整关键场景

《法治周末》:据了解,最高检影视中心的制片团队在《以法之名》幕后做了大量工作。能否举例说明,通过法律顾问“纠错”避免了哪些“硬伤”?

彭诚:我们主要针对涉及法律实务工作的情节和台词进行了专业调整。主创团队对公安刑侦戏比较熟悉,但他们是第一次拍涉及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这类特殊案件的检察侦查题材。第一集中,洪亮询问王春祥的场景就经历了多次重拍。

我看完样片后发现,演员的表演状态和场景布置都不准确。主要问题在于整体氛围太像公安审讯了,而且是那种针对恶性刑事犯罪的审讯方式,这是不符合检察工作实际情况的。

剧中检察官王春祥在押解犯罪嫌疑人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这个事件的性质可大可小:往大了说可能涉及法律责任,往小了说可能就是个违反程序的纪律问题。

为了剧情需要和艺术表达,我们设置了合理化的情节让张译饰演的十一部检察官洪亮介入。但通过台词明确说明:这本来是检务督察的案子,因为各种原因才由十一部接手。调整后,郑雅萍的台词就指出了这点。这样的处理既保证了戏剧张力,又确保了专业人士观看时不会觉得失真。

再如,提审万海的戏份中,我们提出要规范主辅审配置和在场人数要求,等等。

通过驻组检察顾问的全程指导,我们对不少关键场景进行了调整。此外,还对不符合司法实务的台词进行了重配,确保从程序到法言法语都经得起专业推敲。在专业性把控上,必须要避免出现“硬伤”。

02

剧情参考了近几年发生的

多起真实案例

《法治周末》:除前述调整外,在与影视团队合作过程中,还会提醒对方重点关注什么问题?

彭诚:在创作层面,除了细节调整外,更需要把握的原则是:检察官的侦查工作与公安机关的侦查方式存在本质区别。

这一点,我们反复向主创团队强调过——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工作方式必须与政法委、法院、公安机关的职能区分开来。这种专业差异必须通过影像语言准确呈现,这才是最关键的创作要点。

《法治周末》:是否可以透露《以法之名》剧中涉及哪些真实案例?

彭诚:检察侦查工作作为一条“隐蔽战线”,其案件资料的公开披露实属不易。剧情参考了近几年发生的多起真实案例。

比如,湖南省衡阳市检察机关一网打尽108起民事案件背后的黑恶势力和保护伞;湖北省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原党组成员、副州长、州公安局原党委书记、局长田某徇私枉法案;辽宁本溪市检察机关办理的陶某等人涉嫌严重刑事犯罪案背后相关的职务犯罪案件。

03

专业呈现司法工作人员涉嫌犯罪案件

《法治周末》:当前剧集正在热播中,您是否收到来自政法系统的专业反馈,其中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评价?在您看来,本剧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彭诚:我们收到了很多来自政法系统各单位的正向反馈,也有同行到我们这里“取经”。值得一提的是,兄弟部门在项目审查等方面也给本剧提供了大力支持。

当然,来自检察侦查一线的检察官们反响最为热烈。长期以来,检察侦查工作都是检察机关的“隐藏职能”,这些默默无闻的检察官们很少有机会对外讲述自己的工作。这部剧很“真实”,就是他们最大的感受。

本剧剧情的一大亮点,在于对检察机关侦查讯问司法工作人员涉嫌犯罪案件的专业呈现。值得说明的是,剧中每一场讯问戏都经过精心设计,各具特色,而这些场景均取材自真实的检察侦查案例。

《法治周末》:最高检影视中心未来的创作重点是什么?有哪类剧集正在创作中?

彭诚:在创作层面,我们始终杜绝同质化呈现,力求全面覆盖检察机关的各项职能。

基于此,最高检影视中心未来的创作重点将聚焦于尚未充分展现的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等新领域。

虽然短期内不会重复“检察侦查”同类题材,但法律监督始终是我们的核心主题之一。目前,我们正在精心筹备下一部以法律监督为主题的重磅作品。

荐书合作请添加评审团大秘微信好友(微信号muxihuaibai)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