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译、李光洁、蒋欣主演的检察侦查剧《以法之名》迎来收官。从第一集追到最后,观众的内心极其煎熬,有气愤,有憋屈,有不甘,伴随着各种情绪,在大结局的那一刻,渴望一抒浊气。然而,这部前期凭借“刀刃向内”的现实尺度和精彩剧情收获不少好评的剧作,却被“以法之名烂尾”的话题推上热搜,为啥引发大家这么沉浸式评论?

东平“狼人杀”:正邪交织人性欲望
这些年来关于公检法司的影视作品并不少见,《以法之名》选择将镜头锁定在“刀刃向内”的检察侦查部门。在剧中,这个负责抽丝剥茧查找真相的部门叫“第十一部”。历时三年、跨越四省、十几个城市、采访了100多位检察官,并且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高检配备的专家团队深入参与进来,从策划到最终成片,提供深度、实时的专业指导,给予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
虽然是“扫黑”题材,但这是国内电视剧首次展现最高检十一部的“刀刃向内”,大家有信心它能引发全民讨论。观众们天然就关注司法体系中的复杂案例与纠错过程,这部精准命中了现实主义创作的作品,在展现改革开放进程中交织的复杂利益、人情世故与人性挣扎的同时,也深切触及了中国司法改革进程中的难点、卡点。在剧情推进的同时,观众渴望看到正义如何战胜邪恶,期待获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快感。
一桩特大涉黑案件“万氏集团涉黑案”历经两年半,终于办了下来,本该是件喜大普奔的好事儿。谁能想到,被告人竟然在签了认罪认罚具结书后当庭翻供。被打成“万氏集团黑社会成员”的前万氏集团代理律师张文菁在法庭上高喊:“万海无罪!我们不是黑社会..……”
随着剧情展开,案件背后果真有不能为人知的真相,所谓的证据也不过是人为编造的“伪证”,一个万海案牵扯出背后更大的案件网。谁有这么大的能量,能够把万氏这么大一个集团,说打成黑社会就打成黑社会?真正的黑社会组织,其背后到底有多大的一把保护伞,可以渗透整个东海市的公检法系统?
观众猜测着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每个角色最后又会不会有什么反转。“狼人”为所欲为,“好人”战战兢兢,在这场大型高端“狼人杀”里,顽强抵抗的“好人”真的会付出生命的代价。看着“好人”憋屈,我们希望反派们最后都能付出恶的代价。正义如果迟到了,那么真相就不应该再沉默。如果没有东海省派出“第十一部”,这所谓的“扫黑除恶”不过就是钱权交易的遮羞布,或许正义就不会出现,真相也会被掩盖。

人物群像有看点:案件背后重要的是“人”
“用情节把人拽进故事里,但看到最后会发现,案件结果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人。”剧中的检察官们都不是扁平的脸谱化角色,他们有使命、有纠结。塑造“人”,选择角色的演绎者很重要。洪亮让谁演?傅导首先想到的就是张译。“他很符合剧中所刻画的洪亮这一人物形象。他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且很认真的演员,他会把每一场戏拆解到每一个细节点,并在我们原本设定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级的表达,赋予角色新的生命力。”尽管有网友提出张译饰演的角色好像开始同质化了,但他也赋予了洪亮这个角色不同的光彩。

在和李光洁合作过后,他觉得这是一位很有表现力的演员,他的脸自带正气,却又让人捉摸不透内心,复杂与层次也是剧中李人骏的人物特写,傅导觉得李光洁就是李人骏的最佳扮演者。郑雅萍,一个偏概念化的角色,也被对塑造公检法人物有热情、有表达的欲望的蒋欣呈现得饱满丰富。

其他许多角色的扮演者也是有硬实力的演技派。演员的阵容搭建起来了,角色的刻画自然就有了保障。角色如果有了灰度,就变得立体,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好坏、善恶掺在一起,每个角色都是被自己的选择推进了命运的洪流。当“刀刃向内”,必须砍向同事朋友,甚至是砍向自己和家人,如何抉择拷问的是自己的初心和曾经的理想。
在这错综复杂的棋局里,纵然身不由己,也不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先前负责万海案的主办检察官乔振兴,坚持证据不足不起诉,结果被替换。他在查万海案的时候,又发现了旧案真相,对于真正的犯罪集团来说,他就是个挡路石,于是乔振兴蹊跷的“自杀身亡”。
有观众说这部剧所有眼泪都是为乔振兴而流,清正廉洁却被威胁,只能将真相吞下清醒地背着污名死去。而李人骏这个人物,他不完全坏,也不完全好,似乎更像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摘下“代理”二字成为检察长后,在这个处处受限的关系网中,他的选择和结局也令观众好奇。当初的三人组,乔振兴身死,李人骏又疑点重重,洪亮站在执法的交汇路口又该何去何从。

戏份不多的女演员董晴,表现惊艳。她饰演的辩护律师张文菁,初以 “黑社会组织骨干成员” 身份亮相法庭,当庭喊冤的激烈场面成为《以法之名》开篇最震撼的一幕。
尽管整部故事的基调很沉重,但创作团队的一些设计也令观众能在严肃中找到笑点。被一群“狼人”包围的东平市公安局局长许言午,为了明哲保身只能选择不作为,但在“第十一部”的案件调查中仍会暗搓搓递线索。反派在向他汇报案情的时候,拙劣的说法错漏百出,他的反应令观众忍俊不禁甚至替他发声——“许言午:有时候真的很想报警,但是自己就是警察局局长。”观众注视着剧情发展,也关心着角色命运。 就像傅导所说,“所以当真相越来越清晰时,背后让人唏嘘的是人物的命运。”
圈稳路人盘,内容才是制胜关键
《以法之名》在叙事方面并不完美。随着剧情推进至后半段,不少观众反馈节奏拖沓,36 集篇幅讲述一个案件显得冗长,案件推进缓慢,前期营造的压抑感未能有效转化为剧情张力。在大结局中,关键人物万海在真相即将揭晓前夕离奇死亡,令许多观众难以接受;收尾部分仓促,部分角色结局以文字 PPT 形式交代,破案过程也被指依赖反派内斗而非主角侦查能力,使得整体剧情虎头蛇尾。
面对网友的质疑与批评,7 月 9 日晚,该剧导演傅东育发文回应:“好的坏的,赞誉的、批评的痛斥的都收到,在总结。比如开篇入戏慢,注水抻长度,演员选择有失误…… 全在反省中。和《以法之名》告别。它记录了我三年的跋涉历程。在下一部作品里重逢。”
《以法之名》的口碑起伏说明,在法治题材创作中,如何在保证专业性与现实还原度的同时,兼顾作品的观赏性与叙事流畅性,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一方面,创作者应坚守对现实的尊重,深入挖掘司法实践中的丰富素材,将其转化为生动的艺术表达;另一方面,要注重剧本打磨,优化叙事结构,合理把控剧情节奏,避免因过度追求真实细节而牺牲戏剧冲突与逻辑连贯性。该剧总制片人、虎鲸文娱敦淇工作室总经理敦淇则表示,希望观众不仅能收获 “爽感”,更能产生 “代入感”,“与剧中人物、情怀共情共鸣,让更多人了解检察官的正义担当与使命。”
作品的内容一定是在作品播出的前、中、后期都发挥着作用的。前期把观众拽进来,中期与观众共情、共鸣,后期阐发观众的思考。 “扫黑”题材的影视作品反映了中国法治进程的动态发展,司法改革与法制建设日新月异,作品也必须与时俱进,呼应最新的法治精神和实践。《依法之名》的创作也贯彻着它的初心:让检察官从“司法符号”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感,让民众增加幸福感和安全感。
实习生 徐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盛媛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