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就纳闷,家里的猫一只啥都想管:吃饭要掺罐头,睡觉抢枕头,玩的时候还得和你拼个高低。

那时候我就琢磨,猫的世界是不是就靠“自由”和“任性”撑着?

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哈佛大学研究表明:父母不能太纵容孩子

后来我发现,有些爸妈养娃,活脱脱就是在养一只合不拽的大猫,什么都让着,什么都由着,生怕孩子哪根汗毛受点委屈。

这种教育方式,哈佛心理学家都看不过去了:孩子的人生大事,拜托别统统丢给未成年自己去扛这不是放手,这是放生。

和大家分享一个柴米油盐的真事儿:一位妈妈觉得,女儿长大了,啥都要民主,总不能把孩子当小学生对待吧?

结果女儿越发放飞自我,小矛盾升成了大战役,沟通变成了斗嘴。

这才明白,不是所有的“尊重”都有好结果。

一味讲平等,容易养出逆风飘荡的“熊孩子”,家里最后鸡飞狗跳。

说到“假尊重”,家有个青春期妹妹就能看到典型案例。

吃饭随便、睡觉无规律、作业写不写随她心情。

我爸妈本意是让孩子自由发展,结果妹妹倒是天天快乐,父母却快要焦虑症发作。

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哈佛大学研究表明:父母不能太纵容孩子

现实是,孩子的天性像弹簧,越不压他,他越能弹到天花板去。

培养习惯、立规矩,不是压抑,而是帮他们练好内功。

什么事都放给孩子自己做主,最后只能让他们在人性的小池塘里游泳,遇到浪头,全身都是水。

真尊重是啥?不是“你说什么我都听”,而是“你有什么想法我愿意懂”。

吃饭穿衣这些家务事,孩子可以有话语权。但触及底线健康、学习、为人处世还是得爸妈上场,划清楚界限:能谈的咱们好好商量,不能碰的就是雷区。

毕竟,孩子喜欢玩手机、吃炸鸡、晚睡晚起,没人天生爱自律,这些生活的支点,是需要家长拨正方向的。

打个比方,你想当孩子最好的朋友?挺美。

朋友跟朋友一块儿刷游戏消磨时间,父母的价值可不在于陪着浪。

父母的使命,是站在坑边拦着孩子掉下去,而不是拍拍肩攒着一起跳。

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哈佛大学研究表明:父母不能太纵容孩子

成年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会累,谁都不是万能阿拉丁。

有时候孩子发脾气提要求,父母的拒绝不是没耐心,是教会孩子现实和交流。

我个人认为,最顶级的尊重,恰恰是守住自己的底线,给予孩子选择,但不过分迁就。

你可以决定今天煮面还是炒饭,但“饭前洗手、作业按时交”是铁理,不容议价。

成年人的辛苦,不能全靠当爹妈来补偿,孩子也不是用来无限满足育儿英雄梦的试验品。

每次看到网上说“做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最好朋友、最铁兄弟”,我都想摇人把话题带偏。

父母是归航的灯塔,朋友是躲雨的屋檐,功能不同。

给孩子太多权利,让他们自己当家,一不小心就把风险转给了最不会掌舵的小队长。

心理学家说得漂亮:“悬崖边界清楚,不容易跌落,湖水边界模糊,踩进去容易淹死。”

同样道理,家长的规则守得住,孩子反而更安心,敢放心冒险。

总觉得家庭里的“尊重”是门艺术,不是“你要啥我都给”,也不是“我说啥你都服”。

最好能做到一句话:君子之交,礼尚往来,父母和孩子也是如此。

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哈佛大学研究表明:父母不能太纵容孩子

规则清晰,界限分明,护犊子的同时,也要学会撒手,让孩子在拥抱自由前摸清风浪。

养娃不是围观他们长大,是参与他们成长。过度纵容,那叫溺爱;适度尊重,才是爱。巧妙的边界,就是最好的安全感。

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哈佛大学研究表明:父母不能太纵容孩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