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从这段时间的国内互联网关注焦点来看,一个月前的那场9·3大阅兵的讨论热度终于出现了些许的降温。基本上,无论是国内军迷和专家,还是国外媒体和机构,各界的关注点均主要围绕于解放军公开的种种新型国产武器装备,如“鹰击”系列高超音速反舰导弹、“东风-61”洲际导弹、“惊雷-1”空射型高超音速导弹和100型坦克等。

红箭-73反坦克导弹为何老而弥坚

首次公开的“东风-61”洲际导弹

然而,在将注意力集中于这些新锐装备的同时,一款可能是“本次9·3大阅兵中‘最古老’的现役装备”,同样不应为我们所忽视。其所展现出的堪称惊人的效费比和适用性,使其拥有了极其强悍的生命力,仍是解放军的“打印+收台”神器。没有错,那就是很容易被忽略的“红箭-73”系列反坦克导弹。

红箭-73反坦克导弹为何老而弥坚

两栖突击方队装甲车上搭载的“红箭-73”

在浩浩荡荡接受检阅的装备方阵中,有着40余年历史、发展出最新型号的“东风-5C”陆基井射型洲际导弹,还算不上是“阅兵式中最老的现役装备”。与之相比,出现在国产8轮装甲车炮塔侧部的“红箭-73”才是真正的“老当益壮”,其最早服役于上世纪70年代,距今已有超50年的历史,目前现役最新型号为“红箭-73E1”,在命中精度、抗干扰能力、最小射程等性能指标方面,均大大优于早期型号。

红箭-73反坦克导弹为何老而弥坚

“红箭-73”系列已服役50余年

说起服役周期久且生命力顽强如“五对轮”59式坦克一般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起的,大概就是该弹“单枚采购价格仅为数千美元”;“高达约10万枚的生产和库存量”;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理想到不可思议的效费比”。不过,仅仅是效费比高往往并不一定能够打动军队。对于那些对装备的某些性能有着硬性、甚至是堪称极度要求的各国军队和职业军人来说,装备关键性能所达到的水平,乃是可以用“不惜代价”和“无视成本”去追求的。因此,“红箭-73”的魅力绝不仅限于“量大管饱”,在看到其“价廉”的同时,更不应忽视其“物美”的一面

红箭-73反坦克导弹为何老而弥坚

解放军西部战区部队的“红箭-73”

说起“物美”,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红箭-73”系列是少有的可几乎完美适应解放军地面作战两大主要方向的国产反坦克导弹,那就是西部和东南部,即来自印度的潜在高原山地军事斗争需求,以及未来潜在的收台之战。在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地环境下,相比起诸如更晚诞生的“红箭-8”系列、“红箭-9”系列、“红箭-10”系列等国产反坦克导弹,“红箭-73”不仅更加轻便、适合一线轻步兵部队随身携带和使用,其还有一个独特的优势,那就是鲜少出现老兵口中常说的“掉高度”现象

红箭-73反坦克导弹为何老而弥坚

“红箭-73”有4片大型弹翼

得益于“红箭-73”系列弹体后部的4片大尺寸弹翼,使得该弹可在空气稀薄的高海拔地带获得更多的升力,从而拥有更好的飞行稳定性,而不至于像其他弹翼尺寸较小的反坦克导弹那样,在飞行过程中出现“掉高度”或飞行轨迹“无规律乱晃”。也就是说,看似最老式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反而是远距离命中精度最为理想的选择,这使得其深受“专职打印”的解放军西部战区部队的喜爱

红箭-73反坦克导弹为何老而弥坚

两栖战车发射“红箭-73”

而在“收台”方面,海峡对岸的台岛为多丘陵地形,可供反坦克导弹等陆战直瞄类武器连续飞行数公里的作战场景并不多。往往1~2公里,就是一线步兵班或步兵战车最常见的发射反坦克导弹的作战距离。此时,最大射程4000米的“红箭-8”、最大射程5000米的“红箭-9”,以及最大射程可达10公里的“红箭-10”等,在作战效能方面其实并没有比型号最老且最大射程仅为3000米的“红箭-73”高多少,即它们在这种战场环境下的作战效能其实是差不多的。

红箭-73反坦克导弹为何老而弥坚

“红箭-73”系列已服役50余年

正因如此,在各类安装有螺旋桨且具备涉水浮渡能力的解放军陆军步兵战车,以及海军陆战队两栖战车上,“红箭-73”系列始终是它们的不二之选。用这款导弹消灭对岸的那些“老式铁乌龟”,已然足够了。“打印+收台”两不误,“红箭-73”这名服役50余年的“老兵”,大概率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发光发热”下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