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菲律宾突然宣布了 ​9月25日,菲律宾农业部长劳雷尔宣布将原定60天的大米进口禁令延长时间,并提高进口关税,从15%提高到35%。 ​又一次封闭大米进口,农民和穷人都要遭殃。 别听政府说得多好听,“保护本地农民”这话早被现实戳穿了。棉兰老岛的稻农罗宾去年种了7亩多稻田,收了3吨多稻谷,除去成本净赚还不到2500元人民币。现在米商的收购价已经跌到每公斤8到10比索,远低于12到14比索的生产成本,这意味着今年他的收入还要再少四分之一。非政府组织早算过账,2020年光稻米收购价下跌就让农民亏了52亿人民币,如今禁令延长、关税翻倍,就能让这些血汗钱回来吗?恐怕很难。 对穷人来说,这道禁令更像一把勒紧脖子的绳子。菲律宾人顿顿离不开米饭,人均一年要吃151公斤大米,是中国人的两倍多。买米的钱占了普通家庭近10%的预算,贫困家庭更是要掏出20%。去年政府把关税降到15%,本想平抑物价,结果马尼拉的米价反而涨到每公斤55比索以上,现在关税加回去,中间商只会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最后还是穷人买单。那些每天靠“unli rice”(无限续饭)才能吃饱的底层人,往后怕是连饭都续不起了。 更要命的是,这政策根本没戳中问题的根子。菲律宾80%的耕地攥在大地主手里,农民租地耕种还要背高利贷,一年忙到头大多还债了,哪有钱搞生产升级?政府搞的“大米竞争力提升基金”看着热闹,每年投100亿比索,可下发的农机根本不适合当地地形,只能扔库房吃灰。去年上半年稻谷产量明明创了908万吨的新高,可农民还是赚不到钱,问题出在中间环节——进口商和米商低价收粮、高价卖米,把利润全吞了,国家粮食局甚至还把储备米低价卖给私企,100多个官员因此停职。 之前为了压通胀降关税,现在为了农民升关税,菲律宾政府总在两头晃。作为全球最大的大米进口国,每年要进口几百万吨大米才能补上缺口,可土地改革喊了几十年没动静,农业基础设施烂得一塌糊涂,台风一来就淹掉上万亩稻田。不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光靠禁进口、加关税,无非是让农民暂时喘口气,转头就让穷人饿肚子,最后还是中间商坐收渔利。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政策,本质上是把农业困境甩给最弱势的群体。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