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黄淮一带之所以能诞生华夏文明?和其优越的气候密不可分!

全球升温,令诞生华夏文明的我国气候仅剩“雨热同季”一个优势!

黄淮一带大致位置

气候包括气温、降水、光照三个最主要的因素。

首先,我国黄淮一带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气温适宜人类生存:

热带地区为什么诞生不了人类文明?抛开人种因素,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气温高,影响人的创造力!同样,寒带地区也诞生不了人类文明。

我国黄淮一带气温的特点是:

1、地处北温带最佳纬度,全年平均气温非常适中;

全球升温,令诞生华夏文明的我国气候仅剩“雨热同季”一个优势!

中国各地年平均气温

2、冬季最冷时和夏季最热时分别受两个天气系统的影响:一个是北极冷涡,另一个是副热带高压,气温年较差较大,但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温度适宜。

北极冷涡和副热带高压都是都是春夏向北移动,秋冬向南移动。在北极冷涡和副热带高压中间,必然存在这样一个带状气候区:冬季北极冷涡移到最南端时,往往只是边缘南移到该气候区,全面控制该气候区的时间很短;

全球升温,令诞生华夏文明的我国气候仅剩“雨热同季”一个优势!

最冷时极地冷涡移动方向

夏季副热带高压移到最北端时,往往只是边缘北移到该气候区,全面控制该气候区的时间很短。

全球升温,令诞生华夏文明的我国气候仅剩“雨热同季”一个优势!

夏半年各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平均位置

在古代,我国黄淮地区刚好就处在这样一个带状气候区,这个带状气候区冬季会很冷,夏季会很热,但冷热的时间均不长。过了最冷或最热这一小段时间,其它时间都是最适宜的气温。

其次,我国黄淮一带降雨量适中,并拥有世界上最佳的“雨热同季”季风性气候:

我国东部季风区是全世界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区!我国黄淮一带拥有世界上最佳的“雨热同季”季风性气候。

全球升温,令诞生华夏文明的我国气候仅剩“雨热同季”一个优势!

中国七月降雨量、海平面气压和盛行风向

我国黄淮一带,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地表获得的热量逐渐增多,季风引起的水汽输送就逐渐增多,降雨量也逐渐增多,7月份降雨量达到最多,季风的“雨热同季”效应最佳。适合农作物生长并高产,适合人类生存。“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再次,我国黄淮一带光照适中:

适量光照是植物生存的条件之一。光照过少,将限制光合作用,如:连阴雨导致作物减产,森林地下的幽暗处植物稀少;光照过多时,会超出植物的耐受范围。通过破坏光合系统、引发氧化应激、加剧水分流失等途径,对植物造成多维度伤害。

我国黄淮一带刚好处于极地冷涡和副热带高压南北争雄的中间地带,虽然不像北欧那样处于阴雨寡照,雨水很多的极锋地区,但锋面雨仍较多。锋面雨的特点是强度小,历时长,可以使年太阳总辐射量不至于过多。


然而,工业革命以来持续不断地全球升温改变了我国原有的优越气候条件:

全球升温对我国的不利面:

1、我国高温日数增多,极端高温和其导致的次生灾害频发:

全球升温,极地地区由于大气环流的热传导效应,升温最显著。北极地区不那么冷了,北极冷涡必然减弱。尤其夏季,北极冷涡大大减弱,早早就龟缩在北极地区,导致副热带高压失去北极冷涡的挤压,向北膨胀。2025年,8月份才能北进控制黄淮一带的副热带高压,7月初就北进到该地区,这就是2025年陕西、河南、山东这么早就出现超高温的原因。

全球升温,令诞生华夏文明的我国气候仅剩“雨热同季”一个优势!

2025年5月份遭冷涡挤压的副热带高压

全球升温,令诞生华夏文明的我国气候仅剩“雨热同季”一个优势!

2025年7月初失去冷涡挤压而向北膨胀的副热带高压

现在夏季的副热带高压比工业革命之前偏北,冷涡也偏北很多,三四十年前黄淮一带夏季由冷涡、冷空气带来的凉爽降雨,现在已经很少了!很多都是低涡或热梅雨降雨,不凉爽。古代很宜居,曾诞生人类文明的渭河平原,7月15日,泾河国家级气象站首次报道超42°C的高温,打破该地区高温极值,这是气候变坏的象征性事件之一。

全球升温,令诞生华夏文明的我国气候仅剩“雨热同季”一个优势!

关中极端高温

2、中东部地区在副高控制下太阳辐射增多增强,不利于植物生长:

全球升温,使副热带高压夏季早早就偏北,盘踞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导致长时间晴空万里,不仅气温高,太阳辐射量也过多过强,有的田地两三天浇一次,植株仍然萎蔫,枯黄矮小。

全球升温对我国的有利面:

全球升温,会使夏季亚欧大陆升温快的效应更明显,形成的热低压气压更低,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夏季风更强;

全球升温,令诞生华夏文明的我国气候仅剩“雨热同季”一个优势!

夏季风的形成

并且由于温度高,空气所携带的水汽多。最终导致我国季风区的降雨增多,我国的“雨热同季”效应会更显著,从这一方面看,有利于农作物高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