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与午睡有关?医生再三提醒:血压高的人,午睡别乱来

高血压与午睡有关?医生再三提醒:血压高的人,午睡别乱来

本文173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62岁,患高血压已有8年,平时血压控制得还算稳定。她有午睡的习惯,中午不到一点就准时躺下,每次能睡一个半小时。

可最近,她发现下午起床后常常头晕,测血压一看,竟然比清晨高出一截。

高血压与午睡有关?医生再三提醒:血压高的人,午睡别乱来

她以为是血压药不够力,自己把药量加了一点,结果几天后反而出现乏力、心悸,一测血压,已经降到90/60mmHg了。

张阿姨这才去医院检查,医生一听她的作息习惯,立马就明白了问题所在——不是药的问题,是她午睡睡过头了。

很多人都以为午睡越久越好,能补觉养脑。其实,这种想法对高血压患者来说非常危险。午睡时间一旦不当,血压反而更不稳定,甚至可能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高血压与午睡有关?医生再三提醒:血压高的人,午睡别乱来

不少高血压患者都有午睡习惯,但你可能不知道,午睡方式不对,血压更容易“失控”。

午睡时,人体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心率变慢,血压自然下降。但一旦醒来,特别是突然醒来,大脑清醒速度赶不上血压的变化,交感神经迅速兴奋,血压会突然上冲。

这种反弹式升压,对原本血管就不健康的高血压人群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冲击。轻则头痛、乏力,重则诱发心梗、脑卒中。

午睡时间太长,是血压波动的“催化剂”

高血压与午睡有关?医生再三提醒:血压高的人,午睡别乱来

研究发现,午睡超过60分钟的人,血压波动幅度更大,尤其是在醒来的前后30分钟内。这段时间,正是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有些患者午睡超过两小时,醒来时不仅血压猛升,还会出现短暂的意识模糊、视物不清,甚至晕厥倒地。这并不是偶发现象,而是血压调节机制被打乱的结果

高血压患者的最佳午睡时间,是20到30分钟

这段时间足以让身体恢复活力,又不会进入深度睡眠。深度睡眠中被唤醒,大脑和神经系统会出现“短路”,血压变化更剧烈。

高血压与午睡有关?医生再三提醒:血压高的人,午睡别乱来

而且,短午睡不但不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反而能让下午精神更集中。很多临床医生自己也只午睡二十分钟,醒来后冲杯温水,活动五分钟再继续工作。

除了时间,午睡的姿势也很关键

很多老人午睡时直接躺在沙发上或趴在桌子上,这是非常危险的。错误姿势会压迫颈动脉或影响呼吸,导致脑供血不足,醒来后出现头晕甚至低血压。

最推荐的方式是在床上平躺,头部稍微抬高一点,保持呼吸通畅。如果条件不允许,也要尽量靠在椅背上,避免低头太久。

高血压与午睡有关?医生再三提醒:血压高的人,午睡别乱来

午睡前后不要马上测血压,也不要立刻起身活动。

有些患者午睡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测血压,看到升高就慌了。这种做法不科学。刚醒来时,身体还没完全调节好血压状态,测出来的数据偏高不准确。

建议醒来后先静坐5分钟,喝点温水,再活动一下身体,等血压稳定后再测,结果才更真实。

不是所有高血压患者都适合午睡

高血压与午睡有关?医生再三提醒:血压高的人,午睡别乱来

如果你有以下情况,医生建议暂时不要午睡

血压波动大,早晚差值超过30mmHg;

最近两周有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

夜间睡眠充足、白天不困;

本身患有严重心律失常或冠心病者。

这类人群午睡后反而会加重症状,不利于控制血压。

午睡不是高血压患者的“标配”

高血压与午睡有关?医生再三提醒:血压高的人,午睡别乱来

与其把午睡当成“养生法宝”,不如把握好规律作息、早晚监测血压、科学用药这些基本功。午睡睡不好,不如不睡。

有些人一午睡就犯困,睡不够就烦躁,这可能不是习惯,而是身体发出的信号。

长期高血压会影响脑供血,导致疲劳感增强。这类人午睡时间一旦拉长,脑供血问题反而更严重。建议及时复查脑血管情况,必要时做颈动脉彩超或脑部核磁检查。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是服药时间与午睡的冲突

高血压与午睡有关?医生再三提醒:血压高的人,午睡别乱来

部分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缓释片)在服药后1~2小时内血压下降最明显。如果这段时间恰好是午睡时间,可能会诱发低血压,醒来后反弹更剧烈。

最好根据个人作息调整用药时间,避开午睡高峰时段,具体方案应由医生评估后决定。

总的来说,午睡对于高血压患者既是机会,也是风险。

控制得好,可以提升身体恢复能力;控制不好,就变成了血压波动的“导火索”。高血压人群午睡要记住几点:

高血压与午睡有关?医生再三提醒:血压高的人,午睡别乱来

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

姿势要自然、呼吸通畅;

醒来后缓慢起身,别急着测血压;

药物与作息同步调整,避免叠加效应。

这些看似细节的小事,恰恰是保护血管、稳定血压的关键。

参考资料:① 中国高血压联盟.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修订版)[Z]. 2023.
②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R].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