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不行,团长说过不许动!你想害死我啊?"我瞪了小杨一眼,死死按住他的肩膀。草丛里蚊子嗡嗡直叫,咬得我浑身是包,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淌,可我连动都不敢动。
那是1983年盛夏的一个晚上,我和战友小杨趴在团长家院子外的草丛里,都快两小时了。就因为团长阿姨说的那句"毕业后你一定要回来",我俩干了这么一件傻事。
其实一切都得从我考上军校那天说起。那天我正在训练场上擦枪,那是我们步枪的日常保养,每次训练后都得把枪上的灰尘擦干净,不然指导员查铺会罚人。我擦着擦着,就听见指导员王大壮拿着电报单小跑过来:"老刘!好消息!你考上啦!"
我愣了一下,手里的枪差点掉在地上:"考上啦?真的假的?"都说当兵的人不轻易流泪,可那一刻我真想哭。我,刘光荣,一个农村来的大老粗,居然考上了军校!
"千真万确!"指导员笑着拍拍我的肩膀,那笑容比平日里训练时的严肃样子亲切多了,"全团就你一个考上的,运气不错。团长说了,让你收拾收拾,下午去他家吃饭。"
"去团长家?"我瞬间紧张起来,心脏开始狂跳。当兵三年,我连团长办公室都没进过几次,更别说去他家了。在我们眼里,团长魏大成可是大人物,参加过边境自卫反击战,荣立过三等功,走路都带风,是我们这些小兵眼中的"大英雄"。
下午四点,我洗了个澡,水房只有几个简陋的淋浴喷头,平时都是哗啦啦冲一下就完事,那天我特意多冲了会儿。换上叠得板板整整的军装,连袜子都是新的,那是我留着探亲用的。
路上碰到老李,这家伙是我的老乡,比我大两岁,平时没少照顾我。他挤眉弄眼地说:"听说啦,刘光荣同志高升了,以后别忘了兄弟们啊!有好事想着我们啊!"
"去你的吧!"我笑着踹了他一脚,心里却美滋滋的。要知道,在部队,能考上军校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团长家在干部楼三单元,两室一厅的标准房。我站在门口,深吸一口气,敲了敲门,咚咚咚,敲得特别有节奏,就跟敲报告一样。心跳得比跑五公里还厉害。
门开了,是团长阿姨,四十多岁的样子,穿着家居服,头发随意地盘着,笑容很温暖。
"来了啊,小刘。快进来坐。"阿姨把我让进门,屋里很简朴,但收拾得干干净净。墙上挂着几张全家福,茶几上放着一本《解放军报》。
团长从书房出来,穿着便装,没有军装时的那种威严,看起来随和多了:"考上了不错,这说明你有潜力。军校不比连队,要求更高,以后要更加努力。"
"是!团长!"我条件反射地挺直腰板,像训练场上一样。就差敬军礼了。
"别那么紧张,今天是以私人身份请你来的。"团长笑着指了指沙发,"坐下说话。"
阿姨在厨房忙活,锅碗瓢盆的声音传出来,还有香味,让我想起了家。不一会儿端出一桌子菜:红烧肉、清炒小白菜、西红柿炒鸡蛋、还有一盘花生米。看起来很家常,但在部队,能吃上这样的饭菜简直是享受。我们食堂平时都是大锅菜,萝卜白菜轮流转,能吃到肉就是好日子了。
"别客气,都是家常菜。"阿姨说着给我碗里夹了块红烧肉,那肉软烂入味,比食堂的炖肉强多了。
团长给我倒了杯啤酒:"今天高兴,喝一杯。"他举起杯子:"祝贺你迈出人生重要一步。"
"谢谢团长!"我有点拘谨地端起杯子,一口闷了,辣得眼泪都快出来了。平时在连队,别说啤酒了,连汽水都是稀罕物。
酒过三巡,团长开始跟我讲他当年在军校的经历,还有一些学习方法。说起在食堂排队要早去,说图书馆的角落位置最安静,说政治课要特别注意笔记。我认真地听着,心里暗暗记下。
临走时,阿姨塞给我一个纸包:"路上吃,妈妈做的鸡蛋饼。"那语气,就像我妈送我上学时的样子。
她送我到门口,手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突然说:"小刘,毕业后你一定要回来,我们等你。"
那一刻,我鼻子一酸,差点掉泪。三年军旅生涯,第一次感到如此温暖。平时在连队,大家都是粗声粗气的,很少有这种家的感觉。
"一定,阿姨,我一定回来。"我郑重地点点头,像是在宣誓一样。
回到宿舍,战友们围了上来。我们住的是六人间,铁架子床,叠得跟豆腐块一样平整的被子,床底下整齐摆放的鞋子。
"怎么样?团长家什么样?"小杨好奇地问。这家伙是我的铺位兄弟,上下铺,平时总爱哼小曲,尤其喜欢《小芳》那首歌。
"团长媳妇漂亮不?"老王贼兮兮地笑着。他是我们班的笑料担当,爱讲荤段子,每次都能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
"吃的啥好东西了?"小孙咽着口水问。他是我们连有名的"吃货",每次家里寄来的腊肉都舍不得吃,留着每晚睡前嚼一小块。
我打开纸包,里面是六个鸡蛋饼,散发着香气。我掰成几份,分给大家:"尝尝团长家的手艺。"
"哇,真香!"小孙一口吃完,眼睛都眯成一条缝,"比我妈做的还香!"
"你小子见过世面了啊,以后去军校了可别忘了我们这些弟兄。"老张说着,他是我们中最年长的,已经服役五年了,经常教我们如何"偷懒"还不被发现。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窗外月光洒进来,照在墙上贴着的几张家乡照片上。我想着军校的生活,想着四年后归来的场景。说实话,我有点害怕,怕自己不适应,也怕辜负大家的期望。
"老刘,睡了没?"小杨小声问道。
"没呢,你咋也没睡?"
"想啥呢?"
"想以后的事。"
"肯定没问题的,你可是我们连的骄傲啊!"小杨笑着说,"等你当了大官,可别忘了提拔我啊!"
我们俩小声笑了起来,被老张喊了一句:"说啥呢?明天还要早操呢,赶紧睡觉!"
第二天,我开始收拾行李。老兵几乎没什么行李,一个背包就装完了:几件换洗衣服、一本日记本、几张照片,还有家里人的来信。那时候没有手机微信,写信是我们联系家人的唯一方式,每封信都保存得很好。
小杨坐在床边看我收拾:"老刘,你说咱俩认识三年了,说不定以后再也见不着了。"他的眼里有点湿润。
"瞎说什么呢,我毕业肯定回来看你们。"我拍拍他的肩膀,心里也有点不是滋味。虽然天天嫌连队生活苦,可真要走了,还真有点舍不得。
"真的?那咱俩拉钩。"小杨一本正经地伸出小拇指。
我笑了,这大小伙子还跟小孩似的,却还是跟他拉了钩:"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临出发前一天晚上,连队给我开了个简单的欢送会。其实就是食堂加了个菜,饭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天。指导员说了几句鼓励的话,战友们每人说了几句,有的调侃,有的祝福。虽然简单,但比什么都让人感动。
晚上,小杨神秘兮兮地拉我到操场角落:"老刘,我有个主意。"
"啥主意?"我正嚼着从食堂偷偷带出来的馒头。
"咱俩去团长家看看吧,你不是说阿姨让你毕业后回去吗?我想看看是啥样的人这么照顾你。"
我吓一跳,差点被馒头噎着:"你疯了吧?没事跑团长家干嘛?万一被发现,咱俩都得完蛋!"
"就远远看一眼,不进去。"小杨眼睛亮晶晶的,"就当是给你送行了。再说,你不好奇团长下班后是啥样吗?"
我犹豫了一下,心里确实好奇。平时我们看到的团长都是严肃的、发号施令的,很少见到他生活中的样子。加上那天阿姨的热情,确实让我有些感动。
"行吧,就远远看一眼。"我妥协了。
就这样,我俩趴在团长家院子外的草丛里,看着屋里的灯光。夏夜的蚊子特别毒,叮得我们直挠痒。汗水顺着脸往下淌,我后悔极了,这不是找罪受吗?
"老刘,我想起来看看。"小杨蠢蠢欲动。
"不行,团长说过不许动!你想害死我啊?"我瞪了小杨一眼,死死按住他的肩膀。
突然,院子里传来脚步声。我和小杨吓得趴得更低了,心都快跳出来了。
"谁在那里?"是团长的声音。
完了,被发现了。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要知道,擅自进入军官家属区可是违反纪律的。
团长拿着手电筒走过来,光柱扫过草丛。我闭上眼,感觉完蛋了,估计明天就不用去军校了,直接被处分。
"是你们啊,"团长的声音里居然带着笑意,"站起来吧,蹲着多难受。"
我和小杨尴尬地站起来,浑身是泥,像两个小偷被当场抓获。
"报告团长,我们......"我结结巴巴地不知道怎么解释。
团长摆摆手:"进来吧,阿姨刚蒸了馒头,正好给你们当夜宵。"
我们跟着团长进了屋,阿姨看到我们的样子先是一愣,然后笑了:"你们两个小鬼,在外面玩泥巴呢?快去洗手。"
那天晚上,我们在团长家吃了香喷喷的馒头,还喝了热牛奶。团长家的馒头松软香甜,比食堂的硬馒头好吃多了。团长没问我们为什么鬼鬼祟祟在外面,只是给我们讲了一些他年轻时的故事,比如他当连长时如何带兵打靶,如何和战士们一起挖战壕。
"其实我看见你们很久了,"临走时,团长笑着说,"下次想来就直接敲门,别在外面受蚊子咬。"
我们羞愧得低下头,小杨的耳朵都红了。
阿姨从屋里拿出两个纸包:"给你们的,路上吃。"她看着我说:"记住我的话,毕业后一定要回来。"
"一定,阿姨,我一定回来。"我郑重地点点头,心里暖融融的。
第二天一早,我背上行囊,向着新的生活出发。站在火车窗口,望着渐渐远去的营区,那些平日里觉得单调乏味的训练场、食堂、宿舍,此刻看起来都那么亲切。小杨、老王他们一直送到站台,挥手告别时,我看到了他们眼中的羡慕和不舍。
火车慢慢开动,我知道,无论走到哪里,这里永远是我心中的家。心里默默告诉自己:四年后,我一定回来。
军校的生活很忙碌,比连队还要紧张。白天是紧凑的课程,晚上是无尽的作业和复习。我常常想起连队的日子,虽然辛苦,但简单纯粹。军校的宿舍条件比连队好多了,四人间,还有书桌,但我还是怀念那个六人挤一屋、被子叠得像豆腐块的老宿舍。
我经常收到小杨他们的来信,讲述连队的新鲜事:老王终于评上了优秀士兵,小孙参加了军区的歌咏比赛,还有新来的兵如何如何菜。每读一封信,我都仿佛回到了那个熟悉的连队。
而我始终记得那句"毕业后你一定要回来"。
四年后的夏天,穿着崭新军装的我,又一次站在了团长家门口。肩上的军衔闪亮,但敲门的手有些颤抖,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记得当年那个憨头憨脑的兵。
门开了,是阿姨,她愣了一下,然后笑了:"你回来了,小刘。"
"阿姨,我回来了。"我站得笔直,声音有些哽咽,"我答应过您,毕业后一定回来。"
团长从里屋走出来,看到我,眼里闪过一丝惊喜:"长高了,也壮实了。看来军校伙食不错啊!"
"团长好!"我习惯性地敬了个军礼。
"进来吧,家里人都在等你。"团长拍拍我的肩膀。
我跟着走进去,惊讶地发现小杨、老王、小孙他们都在,还有几个不认识的新兵。桌上摆满了菜,墙上居然挂着"欢迎回家"的横幅。
"你们......"我一时语塞,眼睛有点发热。
"怎么样,惊喜吧?"小杨得意地笑着,"团长前天就通知我们了,说你要回来。"
"我们可是盼了四年了!"老王拍拍我的肩膀,"瞧瞧,现在是大学生了,牛啊!"
阿姨给我盛了碗饭:"尝尝,还是你爱吃的红烧肉。"
"谢谢阿姨。"我接过碗,香气扑鼻,和四年前一模一样。
望着这熟悉的一切,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家。不是血缘,不是地域,而是这份牵挂和温暖,是那句"毕业后你一定要回来"的约定。
席间,大家问我军校生活,我问他们连队的变化。小杨已经是班长了,老王准备明年转业,小孙还是那个爱吃的小孙。我们说笑着,仿佛时光从未流逝。
"知道为什么让你考上军校后来家吃饭吗?"饭后,团长单独把我叫到书房,递给我一杯茶。
"因为我成绩好?"我疑惑地问。
团长笑了:"因为你像我当年,也是农村来的娃,考上军校不容易。我希望你明白,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永远记得有人在关心你,有个地方永远欢迎你回来。"
我鼻子一酸,重重地点了点头。
在军营的日子,教会了我坚强、勇敢和责任,而团长一家,教会了我爱与牵挂。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一盏灯为我亮着,总有人在等我回家。
这,大概就是我军旅生涯中最珍贵的财富吧。多年后回想起来,我依然记得那个蚊子嗡嗡的夏夜,记得阿姨温暖的笑容,记得那句让我魂牵梦萦的话——"毕业后你一定要回来"。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