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7月21日报道,昨晚,央视播出了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链博会开幕首日接受《面对面》栏目专访的录像,这是他18年前接受央视《对话》栏目专访以来,第二次接受央视专访。

在这一时长接近40分钟的节目中,黄仁勋深度分享了自己对中国供应链、市场、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的看法,并重申了英伟达对中国的长期承诺。

黄仁勋称,当前,世界越来越动荡,变化越来越快,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中国供应链的专业能力。全球供应链脱钩并不现实,中国不仅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还为其他国家的供应链提供技术和产品。此外,英伟达而言,中国市场也是独一无二的。

英伟达H20芯片恢复供应在国内引发了一定争议,有观点认为这会阻碍中国的创新。对此,黄仁勋回应道,中国创新的步伐是不可能被阻挡的,中国科研人员在受限环境下打造出了全球独一无二的解决方案。他认为,如果没有各种限制和挑战,创新和发明往往就不会出现。

黄仁勋在访谈中特别点名了阿里巴巴、美团、腾讯、百度、小米、比亚迪等企业,将其称之为“朋友”。他还说,自己敬佩并尊重华为,华为的体量比英伟达大得多,从规模、人员规模和技术能力来看既广又深。

谈及未来,黄仁勋认为AI将催生庞大的产业,蕴藏着极大的机遇。将像电力或互联网一样,成为每个国家和社会的核心基础设施。尽管英伟达在当前的AI浪潮中如鱼得水,市值一度冲破4万亿美元,但黄仁勋说自己从不自满,保持警觉,33年来每天都要承受高压,拼命工作。

他乐观地认为,伟大的市场离不开竞争,而中美两国能找到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方式,让英伟达这样的美国企业能继续在中国市场发展并服务这个市场。

黄仁勋与央视记者董倩进行了本次对谈,以下为完整对话实录:

01.

全球供应链不可能彻底脱钩

中国供应链堪称奇迹

董倩:你为链博会开幕式演讲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黄仁勋:是的,我今天(7月16日)起得很早,凌晨4点就起来了。

董倩:链博会开幕式上,你一开始用中文演讲,然后切换成英文,最后又用中文说了几句话?为什么?

黄仁勋:如果我全程用中文的话,得花半个小时,太费时间了,而且我特别紧张。我的中文是在美国自己学的,随便学的。

董倩:这届链博会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因为不仅英伟达,全球的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黄仁勋:中国运营着全球数一数二的供应链体系,它的规模、复杂性、多样性、制造的产品类型、技术含量、参与建设中国供应链的企业数量,都堪称世界级的奇迹。

中国还为全球其他供应链提供设备、控制系统和零部件。中国不仅自己运营供应链,还研发技术和产品帮助别人运营供应链。因为全球供应链正在日益多元化,甚至可以说越来越冗余了。这其实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机会,把自己的供应链和制造技术推广到全球。

世界各地都在新建供应链和生产线,但有一点不会改变。无论发生什么,全球供应链根本不存在彻底脱钩的可能性。全球供应链过于复杂,永远都是相互关联的。

这种关联也是大家所需要的,这正是供应链最美妙的一点。就当今各行业的复杂程度而言,我们根本无法想象一个供应链体系不互联、不互相依存的世界。这种互相依存不仅是一种必要条件的,也是良性的状态,增强了我们的抗风险能力。

虽然英伟达在中国的制造业务不多,但我们服务的很多客户、合作伙伴、技术合作伙伴都处于中国的供应链中。

全球供应链非常庞大,且高度关联。英伟达一方面受益于这一复杂、先进、技术含量极高的供应链体系,另一方面我们的供应链也是全球性的,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生产合作伙伴。为了打造我们的AI超级计算机,我们需要一两百家不同的技术合作伙伴为我们的产品提供支持。

供应链这一词的诞生,源于多家企业共同参与到一家企业产品制造的理念。不同区过去那种所有东西都自己造、垂直整合一切的生产方式,供应链是把全球各地公司、各个国家的看家本领都整合起来。

这样一来,最终的产品的质量,比任何企业单打独斗做出来的都要好。美国不可能独自生产所有产品,既不现实也没必要。这种智慧,这种名为供应链的绝妙创造,确实是我们这代人想出来的。

以前这叫“制造业”,现在叫“供应链管理”。制造仍然是重要的一部分,但供应链整合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传统制造,堪称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02.

世界动荡且充满变数

比以往更需要中国供应链

黄仁勋:我访华时感到非常受欢迎。我真心相信,我们在这里的客户和合作伙伴非常欢迎我们,也非常重视我们。

如今这个世界对供应链的敏捷性、速度和自动化要求越来越高,这些要素对于一个越来越动荡、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而言,至关重要。这对技术开发者和供应链专家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英伟达的核心专长之一就是打造高度敏捷的供应链体系。

董倩:为什么强调英伟达的供应链很“敏捷”?

黄仁勋:因为我们制造的产品极其复杂,如果我们的AI超级计算机中150万个零件,哪怕有一个零件缺货,或者某个零件故障、供应不足,整个系统就无法完成组装。我们必须十分“敏捷”,这意味着无论供应变化,需求波动,还是供应商断供,都要能够适应这些变化。

拥有敏捷的供应链并拥有支持这种敏捷性的技术,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中国的大好机会。我完全有信心,尽管我们不愿遇到断供,比如天气、地缘政治或供应商质量问题。

没有人喜欢断供,但供应链本身就是为了“敏捷性”而设计的,冗余机制充分,有很多备用方案,这正是当代供应链架构的聪明之处。在当今充满变数的环境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中国供应链的专业能力。

03.

中国创新无法阻挡

有压力才会迸发创意

董倩:有评论认为,H20无法满足中国市场需求,也有人担忧这会阻碍国内创新的动力。对此你怎么看?

黄仁勋:中国创新的步伐是不可能被阻挡的,当然我相信英伟达能做出重要贡献。AI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技术栈,就像多层的蛋糕一样复杂。我们的芯片只是基础,上面还有系统、网络技术、AI基础设施、软件、AI算法以及最上层的应用服务。

整个技术栈异常复杂,一方面,AI的发展需要这一系统每一层的创新,但如果某一层进展不够快,工程师们足够聪明,他们可以通过上下层的创新来弥补,从而推动整个系统前进。这正是为什么你不得不佩服,DeepSeek这家公司的惊人创新能力。他们的R1是真正的创新,重新设计了AI模型运行的很多方式,让它们能充分发挥H20架构的优势。

这种做法非常有创意。尽管是基于H20构建的,但他们依然取得了世界一流的成果。这也说明研究者和开发人员完全能够根据不同技术层面的特点进行调整。我对中国的创新能力充满乐观和信心,不管手头上有什么资源,他们都能够适应。

H20虽然不是英伟达最顶尖的产品,但其能力依然十分出色。正是这种架构定义,甚至可以说创造了如今的AI革命。H20即便放到今天依然相当出色,

董倩:假设英伟达产品不受限制,英伟达能根据中国市场实际需求供应最新、最高端的芯片,谁会吃亏谁会受益?

黄仁勋:这很难说,但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各种限制和挑战,创新和发明往往就不会出现。深度求索的R1、阿里巴巴的Qwen、月之暗面的Kimi,这些架构都是真正的创新,而这些创新常常诞生于受限的环境中,有压力才会迸发绝妙创意。

当然人生的目标不是要承受压力,没人喜欢压力,但当压力客观存在,而人们对创新的梦想、希望和渴望依然强烈时,他们就会创造出新的东西。

我们看到在过去几年里,最近这两三年,中国AI研究人员开发出一些突破性的成果,这些成果与世界其他地方非常不同,这让我无比钦佩。

04.

AI将成核心基础设施

中国市场“独一无二”

董倩:中国市场对你们有多重要?

黄仁勋:中国不是众多市场中的一个,中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市场,这个市场的活力、创新能力、发展势头以及这个产业的发展速度,都是绝无仅有的。

我们在这里已经30年了,早在大多数高科技公司来华之前,我就到中国了,那时候中国只有联想和长城这两家科技公司,我的很多老朋友,都是一起在PC行业成长的。

我要特别提到我在中国的几位杰出朋友,阿里巴巴、美团、腾讯、百度、小米、比亚迪。

董倩:这次你来北京时见了雷军。

黄仁勋:我们合作已经很久了,从小米创立之初就开始了。我们一起做过手机,现在我们正在共同开发AI,包括自动驾驶软件,还有很多项目正在合作。

中国市场既有活力,又有创新能力卓越的优秀工程师,中国计算机科学家数量是全球最多的之一,唯一能与之比肩的只有美国。而且终端消费者群体规模极其庞大,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市场,而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市场。

作为技术供应商,我们需要客户,所有供应商都需要客户,而这个市场非常独特,你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不参与中国市场的意外后果和长期影响虽然难以预测,但我怀疑结果不会乐观。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凡的时代,因为这是一场全新技术革命的开始,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技术革命,智能的自动化生产,也就是AI技术。现在非常明确的是,它将催生非常庞大的产业,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技术,蕴含着难以置信的机遇。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相对新兴的科学,化学、物理、生物、量子这些科学领域都有很长的历史,可能有300年、200年或100年。

但计算机科学相当年轻,它是我这一代的产物,直到我这一代,编写软件的概念才被认可为一门科学。在我们之前,过去60年一直由通用计算和摩尔定律这个概念主导。这种计算机架构的基础框架,实际上决定了最终在上层运行的算法,英伟达在创造架构方面相当独特。这个架构重塑了运行在我们计算机上的所有算法,这种重塑带来了不同的能力、不同的方法论,还有很多不同的东西。

计算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工具,对每个社会都影响深远,而我们这代重新定义了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产业叫AI。AI或智能化不是某个特定产品的专属能力,而是每个社会、每个行业、每家公司、每个产品的基础。智能化或AI将成为每个国家和社会的核心基础设施,就像今天的电力和互联网一样重要,而且会比这两者都更加重要。

这是世界的一个独特时期,我不记得曾有过这样的时期。

董倩:为什么这么说?

黄仁勋:我不记得上一次有如此影响力的技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给我举一个例子,说说还有哪个时代、哪种技术能像这样同时占据全世界各国领导人、科技界领袖、企业领袖,几乎每个人的首要关注点,我不记得有过任何类似的情况,这非同寻常,已经无法用寻常眼光来看待它带来的非凡影响。

我们必须认清当今在世界中的位置,不能自满,要珍惜这个机会,感恩这个机会,并竭尽全力把握这个机会。

董倩:这个新世界是什么?

黄仁勋:我们将拥有过去对我们来说相当艰难才能获得的能力,这就好比,突然之间我们都能跑得比任何人都快,我们都能每小时跑60英里、70英里、80英里,现在我们都能飞了,而过去人类是不能飞的。

历史上从未有过一种技术能提升所有人,或许你根本没有大学文凭,或许你只拿到了高中学历,或许你对某个想学习的新应用领域一无所知,对我来说可能是数字生物学,或许你不是个很出色的艺术家但你想表达自己的创意,或许你不擅长写作,但因为AI你突然就能讲故事了。

由于AI的突然出现,我们所有的能力都得到了同步提升,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平等工具。对于那些过去觉得科技没有服务到他们的人,因为过去的科技很难用,如今的AI技术触手可及,而且简单易用。

所以我希望每个人都接触AI,我们抓住这个机会提升所有人。如果我们不在这里,本地市场也会得到服务,这里有很多创新型企业。

05.

敬佩并尊重华为

对中国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黄仁勋:华为不仅极具创新力,更是一家规模和实力非凡的公司。华为比我们大得多,从规模、人员规模和技术能力来看,他们既广又深。

如果有人仔细看过华为手机,就会明自其中蕴含的技术奇迹。如果你看现在的华为,他们在自动驾驶领域非常出色,AI技术也相当卓越。这是一家拥有强大芯片设计能力、系统设计和系统软件的公司。

如果我们不在这里,会有中国创新者、芯片公司和华为为这个市场服务,很多云服务提供商也会自研芯片。所以我认为中国AI市场,无论有没有英伟达都会进步,如果我们不在这里,华为也一定能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是我对人类创新能力的信心,有志者事竟成。

华为取得的成就完全值得尊重与赞赏,这是一家非凡的科技公司,只要他们决定专注并投入的领域,就一定能做好。

董倩:华为是你们的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

黄仁勋:首先从企业哲学、企业文化、他们挺过的难关、取得的成就和构建的事业来看,除了非凡这个词,你找不到其他评价。

他们的成就值得钦佩,这家公司依然极具竞争力,他们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但你仍然可以钦佩和尊重竞争对手,并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

对手不是敌人,但世界很大,我希望未来我们能继续竞争很多年。但我对他们的感情是钦佩、尊重并且充满竞争意识的。关键点在于,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国家之间也存在竞争,但这些都可以共存。

董倩:你曾说过所有会动的东西,未来都可能机器人化,而且很快,有多快?

黄仁勋:就是现在。我们看到中国遍地都是自动驾驶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在这里的发展速度,比任何地方都要快。小鹏有、理想有、蔚来有、小米有、比亚迪有。

所以将AI、软件和机械系统融合的能力,对中国来说是非常自然的能力,所以这对中国来说是个非凡的机遇。

我的很多中国员工和我们共事超过二十年,我们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都设有办公室,我每年都很喜欢来和他们一起庆祝春节。

英伟达正在成长,这里有杰出的人才,我们还有非常棒的合作伙伴和客户,我希望能继续为他们服务,因此我对英伟达在中国的机遇持乐观态度。我乐观地认为中美两国能找到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方式,让像我这样的美国企业能继续在这个市场发展并服务这个市场,我对这些前景充满信心。

我和我的中国员工共同缔造了这家世界级企业,我为他们感到无比自豪。我们的任务很单纯,做好本职工作,做好我们能掌控的事,尽最大努力发展尖端技术,培育和服务全球开发者与研究者的生态系统,在我们被允许的市场开展业务,当然要遵守每个国家的法规和法律,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法律法规,我们必须全部遵守。

但我相信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有可能打造一家极其伟大的公司,这家公司将服务这个非凡的时代,服务于这项非凡的技术,并最终服务于全球各国、各个行业和各个企业。

董倩:你喜欢竞争。

黄仁勋:我热爱竞争。在我之前那一代CEO们都是身经百战的,他们把商业竞争和企业经营比作战争,我不这么认为。

董倩:为什么你不这么认为?

黄仁勋:因为我们并非处于战争状态,因为我们在竞争,而事实证明你需要竞争来创造市场,你需要竞争才能为双方开创未来,所有伟大的市场都离不开竞争

因此从定义上说如果你想要市场,你想要繁荣你想要增长,竞争就是伴随而来的。

所以我的核心理念是,在服务和推动行业市场发展的同时,帮助所有人成长是可能的,而最终你自己也会因此受益成长。

我尊重我的竞争对手,并且很乐意与他们相处。英伟达与全球许多公司竞争,在很多方面我的大多数客户,也在与我竞争,但我们依然能毫无障碍地合作。

因此我认为在当今这个万物深度互联、彼此依存的世界里,我在许多方面都需要依赖我的竞争对手。例如我采购大量英特尔CPU,也使用那些生产芯片,并与我竞争的公司的云服务,所以我认为在很多层面上,我们相互依存。

明智的做法是留出竞争空间,同时认清有些领域注定要竞争。我们可以充满激情地竞争,而在其他领域我们将会合作。存在大量可以合作的领域,我们要寻找彼此合作的乐趣,尊重对方的竞争,并始终尽可能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

未来对所有人都是未知的,这对每个人都是机遇,所以我每天尽可能早起,为未来持续努力,不敢有丝毫懈怠。

06.

从不自满、保持警觉

每天都要承受高压

董倩:你在一次采访中说过,你带着焦虑和担忧醒来,没有自信和骄傲,为什么?

黄仁勋:我不知道。我总是感觉我们快要倒闭了,也许是因为创立英伟达时,我们确实时刻面临倒闭危机。我是极少数从公司创立之初到现在还在的创始人,我不认为此前有任何创始人见证过自己的公司从零成长到万亿美元市值,这种危机感始终如影随形,那些创业初期的感受从未离开过我,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我从不自满,始终保持着警觉。我总在想,就在我们取得某项成就的同时,别人也可能正在创造伟大,我忍不住想让英伟达做得更多,也忍不住相信我们能实现更多,我至今仍感觉每天都在面临倒闭危机,这种意识永远不会从我体内消失,我也不希望它消失,因此我会努力率先抵达未来。但如果别人先做到了,那就这样吧,我会努力追赶。

董倩:当CEO的乐趣是什么?

黄仁勋:实话说,当CEO大多时候并不那么有趣,你时刻承受着压力,33年来每一天每一分钟,我都在压力中度过,33年里的每一秒我都感受着公司、客户和市场的重担,这种压力从未离开过我,哪怕一刻都没有。

所以并不总是有趣的,有趣的是看到我们公司和员工的成就,有趣的是看到合作伙伴和客户们的成就。

看到雷军造的新车就很有趣,他成功造出了车,而且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惊人的成就。对我来说有趣的是,山姆·阿尔特曼推出OpenAI o1,现在是OpenAI o3。谷歌CEO皮查伊的的德米斯·哈萨比斯推出Gemini Pro,埃隆·马斯克发布Grok,最新版Grok 4,这些都让我感到有趣,我很享受,我很享受看到自己以某种方式,略微参与其中并做出了贡献。

我喜欢看到别人成功并有所作为,而我也能以某种方式参与其中。但除此之外,担任CEO每一天都承受着高压,需要拼命工作。

董倩:但你还是想干到80岁。

黄仁勋:我应该做,因为我认为我是最合适的人选。只要这个事实不变,我就应该继续做下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东西”,作者:陈骏达,编辑:云鹏,36氪经授权发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