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
夏日的热风似乎能从一千年前吹到今日。烈日炎炎之下,一位叫尤袤的南宋官员却不得不出门上班。时至大暑,长时间的高温成为农事的首要威胁。因此即便天气炎热,身在官场的尤袤也不能偷闲纳凉,得顶着烈日出门查看水利设施。在召公埭前,他终于发出了对酷暑的控诉:“凉风是不肯吹来的,毒日头又不愿意落下去。(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
尤袤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被后世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只是与其余三人相比,尤袤的诗作几乎覆灭于一场大火,因此名声远不及另外三人。诗作命途多舛,尚存的诗文所展现的也只是一个大暑天都要工作的形象。而同样是大暑节气,陆游正枕着凉席,喝着小酒,计算何日能得入秋(嗜眠但喜蕲州簟,畏酒不禁河朔杯),范成大正在山中行舟漫游,还遇上了一场大雨(白龙起幽蛰,黑雾佐神变。盆倾耳双聩,斗暗目四眩。)。杨万里的夏日更是既有“小荷才露尖尖角”,又有“接天莲叶无穷碧”。大暑时节,天气湿热,正是万物生长最快的时候。而在高温中旺盛生长的不仅是动植物,还有我们越发苦不堪言的脾气。但在文人笔下,大暑更多透露的是一份随适与平静。就连尤袤也只是调侃着“我又不是傻子,只是困在这名利场而已(我非褦襶儿,亦尔困驰骛)。要是被陶渊明看见,恐怕要笑话我为何还不辞官归去(渊明应笑人,有底不归去)。”可见,即便身陷公务俗事,仍存有桃花源的惬意想象。
在这个炎热的大暑时节,一起来看看属于古人的“清凉智慧”吧!
大暑节气AI生成图
大暑,顾名思义,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根据历法推算,大暑一般出现在一年的7月22-24日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虽然略微南移,但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依然受到强大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控制。这个大范围的暖性高压系统就像一个巨大的“锅盖”,下沉气流不仅带来稳定少云的晴热天气,还会将地面的热量和湿气牢牢“闷”住,导致散热困难。因此,大暑时节不仅热,更关键的特征是“湿热交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桑拿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的大暑三候:“初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其中“土润溽暑”正是对高湿度导致体感加倍闷热的精准写照。此时我国南方多地以及北方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常达到35℃以上,极端高温可能超过40℃;同时,空气中相对湿度常常高达70%-90%甚至更高。高温加上高湿,使得体感温度远超实际气温,人体的汗液蒸发受阻,散热效率大大降低,这让“大暑”之“大”的含金量大大提升。
高温湿热天气AI生成图
尽管大暑期间高温高湿的“桑拿天”让人倍感不适,但对于许多动植物而言,这却是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大暑的第一候“腐草为萤”,说的正是萤火虫在此阶段变为发光成虫,反映了昆虫活动的活跃。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大暑时节尤为关键。此时光照强烈,热量充足,加上充沛的雨水,为农作物提供了极其优越的生长条件。水稻进入关键的灌浆期,棉花忙着结铃,各类夏播作物也都在加速生长,为秋日的丰收积蓄能量。可以说,大暑的酷热和湿气,是农作物冲刺成熟的重要驱动力。正因如此,即便天气酷热难耐,农民也必须抓紧进行关键的农事活动,丝毫不敢懈怠。一方面要防范“伏旱”——持续高温少雨会迅速蒸发土壤水分,必须及时灌溉保墒,确保作物不因缺水而枯萎减产;另一方面,也要警惕“伏涝”——局地突发的强降雨或台风带来的暴雨,极易引发田间积水甚至洪涝,必须迅速组织人力开沟排水,防止作物被淹或发生病害。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雨骤至霆奔龙挂可骇》所描绘的惊险场景:“水车竞施行,岁事敢休宴。咿哑啸簧鸣,轣辘连锁转。”展现的正是农民在大雨突降时,争分夺秒地启动水车奋力排水的紧张劳动画面。
“送大暑船”民俗。来源/CCTV《新闻直播间》截图
大暑时节特有的湿热气候与农事压力,催生了祈求安康的民俗活动。清代学者俞曲园在其笔记《右台仙馆笔记》中记载有“送大暑船”这一习俗。同治年间,台州临海县连年瘟疫肆虐,尤其在大暑前后疫情最为严重,难以消退。当地民众为禳解灾疫,先是为主管瘟疫的五位神明建庙祭祀,后又相约举行“送船”仪式:制作一艘形似普通渔船的大型木船,船上满载各种象征性祭品,如桌椅床榻、枕席被褥、鸡猪鱼虾、米谷豆麦,甚至备有微型刀矛枪炮等武器模型。仪式于大暑前数日开始,伴有盛大法事。至大暑当日,这艘精心准备的“大暑船”在神轿、仪仗、鼓乐及民众簇拥下游行至椒江口,最终被送入海中,任其漂流,象征着将瘟疫灾厄彻底送走。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包含马队、香亭、戏曲表演的大型庙会,成为当地凝聚社区、祈求平安的重要文化盛事。
过于炎热的天气,往往会给健康带来负担,因此古人特别注重大暑时节的养生。为了应对暑热,古人发明了许多清热、养阴的食物,例如“伏茶”。广义上,“伏茶”泛指暑热天气饮用的凉茶。其配方常因地域而异,常见成分有竹叶、槟榔、荷叶、六一散等;也有使用茯苓皮、大麸皮或白豆蔻、佩兰等健脾药材熬制的配方。在广东岭南地区,则流行用“五花”——木棉花、金银花、白菊花、鸡蛋花、槐花,配合布渣叶、葫芦茶熬制,风味独特。在古代,伏茶不仅是家庭自制的消暑饮品,更是一种社会慈善形式。每到夏季,城中的商铺、城外的寺庙道观常会熬制伏茶置于路边,供过往行人免费取饮。
(清)金农《花卉墨戏图册》之荷花。来源/辽宁省博物馆
有趣的是,除了清热滋阴的食物,古人还提倡在大暑食用一些“养阳”的食物,来源于中医的一种养生思想:中医认为暑热易耗气伤津,导致外热内虚。虽然高温可能让人感觉阳气过盛,但实则消耗巨大,同样需要适当滋补。因此,通常被视为温性的羊肉,在大暑天反而受到欢迎。山东地区有大暑“喝羊汤”的习俗,南方莆田地区也有在这一天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惯,称为“过大暑”。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下肚,不仅能饱腹,还能通过发汗促进排毒,体现了“以热制热”的养生理念。当然,这种养生方式需要建立在本身身体强健的基础上,如果是阳气过虚的老年人或病人,还是要谨慎食用,避免上火,影响健康。
大暑带给人们的也不是暑热难耐和疾疫,它同时还是调理身体的好时机。中医便有“冬病夏治”的思想,即利用夏季阳气旺盛的特点,通过内服外治、药膳食疗等方法,预防冬季易发的疾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伏贴”。这种疗法属于灸法范畴,但既不依赖针具,也不使用火罐,而是将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特定穴位,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甚至化脓,从而达到祛除寒邪、疏通经络的效果。这种疗法尤其适用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等遇寒易发或加重的慢性疾病。
三伏贴AI生成图
在年复一年与酷暑的交锋中,古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共生方式。他们不仅发展出伏茶消暑、以热制热等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更巧妙地利用大暑的“天时”来强健体魄,弥补冬日的伤损。在暑热面前,这种超越气候的心境与智慧,反而帮助古人获得了一份独有的平和与清凉。
虽然古时的大暑和今日一样,热得让人烦躁,但在古代文人笔下,大暑也同时在浸润着一份今人向往的恬静悠然。比如黄庭坚的大暑,便被一缕笛声勾走了魂魄:
《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当然,在夏日能听到一缕清丽的笛音,多是可遇不可求。常见的暑日乐趣,便是浸一壶凉酒,邀一二好友畅饮。张耒在大暑日调笑友人“只怕樽前称海量,一挥百盏不言休”,黄裳“欲倒金罍却恐醒”。如今的我们喜爱在夏日喝些冰啤酒、撸些小串,恐怕在古人那便已有先声。
(元)倪瓒《凉亭消夏图》
凉榻、清荫、佳酿、瓜果,一同构成了古人的大暑图景。要论起过得最有代表性的大暑,恐怕要数南宋诗人曾几了: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大暑时节,赤日炎炎,清风不兴,诗人却身处安静深幽的山林茅屋中,面前摆放着井水浸着的冰镇瓜果,手中拿着经书打发时间,却也不急着读完,没看上两页,便充作了睡枕。这样悠闲的生活,哪里还能看到暑热的身影呢?
对于没有制冷设备的古人来说,深埋地下、温度较低的井水就是天然的冰箱。因此,没有什么比夏日发现一口水质清冽冰凉的好井水更让人高兴了。范仲淹在越州知州任上时,就遇上了这样的好事。他本只是命人清理山间平地上的杂草,不想却发现了一口废弃的井眼。工匠观察辨别后,认为这里面是上好的泉水,将其清理修缮,三日后打水上来一尝,果然甘美可口。更可喜的是,这口井中的泉水非常清凉,大暑天时饮用,就像嚼冰咽雪一样。这种天降冷饮店的好事自然让范仲淹十分欣喜。因为井水的清白无染,范仲淹还在此修筑了“清白堂”和“清白亭”,并写下了《清白堂记》。在文章最后,他如此表达对此堂名的期盼: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
范仲淹画像
于范仲淹眼中,这口清泉不仅是夏日的享受,更是对自己为官的规训。在发现这口甘泉之前,范仲淹的仕途坎坷。他因多次直言进谏而屡遭贬黜,在景祐年间与宰相吕夷简爆发激烈冲突。范仲淹不满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作《百官图》向宋仁宗进谏;吕夷简则反诘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吕之间的争执迅速扩大,侍御史韩渎捏造范仲淹同党名单,馆阁校勘欧阳修等人则直斥不为范仲淹辩护的谏官“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这场“景祐党争”之下,虽然范仲淹先遭贬谪,但次年吕夷简也被罢相。两败俱伤再次引起朝中无休止的谏争,以至宋仁宗明确下诏禁止朋党。
在这样的汹涌朝局下,身处暴风眼的范仲淹却在越州自得其乐。他修缮了清白泉,汲水泡茶,发现无论是何地、何种名茶,用此井水烹煮的茶汤都甘冽馥郁,使人身心愉悦。这口井水同样惠及了越州百姓。除了修井,范仲淹还力邀“一时儒宗”李觏来越州州学执教,为当地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日绍兴地区成为著名的文教昌盛之地,“后生小子,无不读书”,不能不说也有范仲淹的一份贡献。
于盛夏酷暑之时,范仲淹铸造“清白堂”,并以此自砺。他也确实从未背弃“清白”二字。发现清白泉后的第二年,由于北方和西夏战事失利,范仲淹重新进入朝堂视野,被调往西夏前线任职。在戍守边境的三年里,范仲淹操练士兵、修缮工事、营田实边,使西夏的多次大规模入侵皆无功而返,终于在庆历三年(1043)请求议和。边境平定后,范仲淹回到中央,开始了真正践行他政治理想的“庆历新政”。虽然这场意在刷新政治、弃除陈弊的改革终究在重重力量的阻碍下失败,但范仲淹从未放弃他的追求。改革失败后,应友人滕子京所邀,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正是其一贯心境的体现。
今日岳阳楼。摄/秋石,来源/图虫创意
无论党争漩涡的窒息,塞上风沙的酷烈,抑或改革途中遭遇的滔天巨浪,都没有改变范仲淹坚定的“清白”心境。在这份心境治下,即便面对人生的酷暑灼烤,也自有一方清凉天地。直至南宋时,这份清白仍为人所感怀。南宋诗人王十朋游历至绍兴时,便专至清白堂,写下了对范仲淹的追思:
钱清地古思刘宠,泉白堂虚忆范公。
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二贤风。
大暑时节的酷热,反而促生了古人内在秩序的构建。它源于对自然节律的接纳而非抗拒,是在溽暑的喧嚣中开辟出心灵的寂静之地。当外在的酷热被承认为不可更改的客观存在,精神的焦点便转向了内在的调适与安顿。面对无法回避的“热浪”,无论是自然的暑气还是人生的困境,真正的应对智慧往往不在于改变环境本身,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笃定。这种由内而生的安定之力,因其根植于主体的自觉与修养,方能穿透一切时代与处境的“大暑”,赋予生命以恒久的清凉质地。
编辑:周斌 詹茜卉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