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已经被抢票逼疯了。
演唱会跟上百万人拼手速,却回回陪跑;节假日火车票一秒售罄,只有候补是大家唯一的退路。可现在,就连博物馆的门票,也要靠抢了。
卡点抢票已经是常态,一张门票抢一周也不算稀奇。更有热门的博物馆,门票被黄牛包圆,大家想要参观就只能加价买票。
挤不进网红博物馆的年轻人,决定换条赛道,结果却发现自以为的小众博物馆里也到处是人。
这让大家开始疑惑,博物馆这两年怎么突然走红了?
博物馆,越来越受欢迎了
热衷于搞抽象的年轻人,发现坐拥“显眼包”文物的博物馆,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旅游打卡地。
景德镇陶瓷博物馆里,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排成长队,只为一睹“无语佛”的真容;陕西历史博物馆满脸写着“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的俳优俑,引得一大批打工人来寻找共鸣。
博物馆能有现在的热闹场面,离不开2008年国家推行的免费开放政策 [1]。
自从有了这种不掏钱参观的机会,博物馆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了。2007年,全国博物馆参观人次仅2.6亿。到2019年已翻三倍,达到11.2亿。
此后三年受疫情影响出现回落,但2023年游客“报复性”回归,参观人次重回高点,达到12亿;2024年更是突破至13.3亿,创下历史新高 [2]。

不过,并非所有博物馆都能成为人气担当。
在这场“流量赛”里,两家中央级的博物馆——故宫和国博依旧是顶尖选手。即便2024年因为限流参观人次有所下滑 [3][4],它们仍占据最热博物馆榜单的第一和第三。
而在省级博物馆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凭借1161万的接待人次稳坐头把交椅。其次是上海博物馆,2024年参观人次超600万,几乎能与国博争胜。
2024年,上海博物馆借来“埃及法老”,这场持续13个月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参观人数、营收等方面刷新了全球单个收费特展的纪录 [5]。
其他各有“看家本领”的省博,热度也在攀升。
2024年,湖北省博物馆参观人次较五年前翻了一倍多。游客们想要丝滑入馆欣赏“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只能早点起床、错峰观看。
坐拥辛追夫人“千年不腐”的传奇,以及薄如蝉翼的素纱褝衣等稀世珍品,2024年湖南博物院接待人次高达491万人次。

除了中央级、省级博物馆这些“头部选手”,地县级博物馆同样是人们日常“泡馆”的便利去处。《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地县级博物馆的参观人次较2019年增长了7.65% [6][7]。
尤其是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虽然坐落在小城,却已成为博物馆界的新贵。
2024年它吸引了600万人次到访,比2019年暴涨823%。大家不仅为奇特的青铜器和独一份的古蜀文明而来,还热衷在馆内利用光影重叠“戴上”青铜面具打卡,展柜前常常被挤得水泄不通。
上至中央,下至地县,许多博物馆都开启了人从众模式。
火起来的博物馆,体验变差
网红文物圈粉无数,吸引年轻人蜂拥进馆。只是人多了,槽点也多了,参观体验也越来越差。
社交平台上,关于“博物馆体验差”的帖子里,“拍照党”是大家吐槽最多的对象。他们把博物馆当成拍艺术照的取景地,五六个 pose 来回换。遇上了看文物的游客,非但不主动让位,反而指责大家影响了他出片。
其他公共场所里可能出现的通病,博物馆里也悉数上演。有人大声说话、视频外放,也有人不守规则、随意插队,如此众生百态,简直比菜市场还鲜活。
懒得计较的游客不愿意起冲突,只想近距离欣赏文物。可转头一看,讲解团们早就包围了展柜。就算大家能见缝插针地挤进去,多数情况下看到的也只是印着指纹、手印和脸印的玻璃,像是给文物蒙上了一层云雾。

博物馆里没人管的小孩,也是大家吐槽的重灾区。
众所周知,博物馆不只是摆文物的地方,更是一间“没有围墙的课堂”。走进去,就能和文物面对面,边看边学历史文化。寒暑假一到,馆里到处是来受文化熏陶的小朋友:有的牵着父母的手,有的则跟着研学团穿梭其中。
2013年,国务院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里提到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7年、2018年,教育部又公布了两批国家级研学基地,总数581个,光是文博院馆就占了两成 [8]。
研学成了“潮流标配”,家长们看着朋友圈里其他孩子的研学照,不愿意让自己的小孩落后,纷纷砸钱报名研学团。
如今,全国博物馆中,未成年参观人次已超过三亿,占总量的四分之一。像故宫这类的中央级博物馆,2018-2022年未成年人参观人次占比稳定在10% 左右,2023年则猛增至33.03%。
分省份来看,江西、安徽、湖南、山东和西藏的博物馆,未成年人参观人次占比均超过了三成。而在福建、内蒙古、河南、甘肃等省份,未成年人参观的比例同样跑赢全国平均线。

大家怕的不是博物馆里孩子多,而是家长素质低。他们看着孩子在博物馆里嬉笑打闹却放任不管,要是能逮着跟文物“亲密接触”的机会,还会主动喊孩子钻进栏杆里跟文物合影。
有的研学团则是两三个老师带着三四十个学生,根本顾不过来。小孩在馆内乱跑、大叫,觉得没意思的干脆拿出手机,一溜坐在楼梯上和同学们五排《王者荣耀》,看到这种景象的网友们戏称:
“暑假游学,到另一个地方打游戏。”
研学到最后,研学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家长的钱打了水漂,孩子们没学到啥,就连普通游客的参观体验也被毁了。
参观体验差,博物馆也得背锅
摊上了低素质的游客,多少人的博物馆之旅,都是从满心欢喜到失望而归。更扎心的是,“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这种经典论断,放在一些博物馆身上也完全成立。
社交平台上网友们讨论博物馆自身存在的问题时,提到最多的就是工作人员不作为、服务差。
网友直言,有的博物馆工作人员要么班味十足,问个厕所都翻白眼,要么习惯性摸鱼,对不文明行为视而不见。
就更不用说考验专业能力的讲解了,枯燥的文字、没有起伏变化的语调,让人完全没有听下去的欲望,难怪大家锐评:
“像在听80岁老头子教的历史课,而不是和文物产生共鸣。”
一圈逛下来,历史文化知识带不走半分,只有门口的文创,是付费即得。

不仅服务差点意思,博物馆管理的“硬伤”也不少。指示牌不清楚,进馆后不知道该往哪走;布展混乱,逛下来像是古玩市场堆货;展厅的光线也昏暗得不行,根本看不清文物的细节......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魏学峰指出,目前全国不少文博单位都存在断层断代现象,专业人才队伍匮乏 [9]。博物馆招不来专业人才,服务和管理自然难有起色。
另一方面,博物馆想要“支棱”起来也很难。2023年全国博物馆亏损达14.23亿元,除中央级博物馆外,其他层级的博物馆总体上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一直以来,博物馆都是靠财政拨款吃饭。2023年,全国博物馆的收入中,财政拨款超过八成。
办展览、卖门票,算是“补贴家用”。像上海博物馆靠古埃及展狂揽7.6亿元,其中门票就卖了3.2亿 [5]。但对地市级、县级博物馆而言,这样的“泼天富贵”几乎不敢想。
2024年,被《黑神话:悟空》圈粉的游客纷纷去山西平遥双林寺打卡,平遥县双林寺彩塑艺术馆全年参观人次也才32万 [10],按官方票价估算,全年门票收入刚破千万元。

此外,文物资源雄厚的博物馆还能靠文创增收。
根据媒体报道,故宫博物院时任院长单霁翔在2019年参加活动时曾表示:2017年故宫文创销售收入就已高达15亿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许多 A 股上市公司的营收 [11];湖北省博物馆2024年卖出了280万件文创,销售额直接破亿 [12]。
反观县级博物馆,它们不仅拨款少、没啥盈利能力,还要承担全国超半数的客流 [7],早就压力山大了。
例如,湖南省慈利县政府每年向当地博物馆拨付20万元免费开放补助,但这笔资金仍不足以维持博物馆的日常开支。仅恒温恒湿库房的电费,每个月就要上万元 [13]。
而在山东省莘县,2022年以来财政补助资金无法按时到位,导致博物馆出现水电、物业欠费,就连瓦片掉了也没钱修 [14]。
按时开门接待游客,已经让不少博物馆捉襟见肘,展览水平自然也难以跟上,也没人力物力来维持游览秩序,更别提换空调、修厕所这些需要花钱的硬件改善了。
尽管如此,一到难得的节假日,人潮还是蜂拥而来:不是挤景区,就是挤博物馆。至于体验好不好,先抢到票再说吧。
参考文献:
[1] 文化和旅游部. (2008). 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 Retrieved 30 September 2025 from 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cfg/gfxwj/202012/t20201204_906126.html.
[2] 文化和旅游部. (2025). 2024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Retrieved 30 September 2025 from 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tjxx/202505/t20250530_960335.html.
[3] 黄高原. (2024). 国博多措并举防范“黄牛”倒票 暑期以来已封禁42.5万个风险账户、165.7万个高频访问IP. 中国旅游报. Retrieved 30 September 2025 from https://www.ctnews.com.cn/paper/content/202408/26/content_97152.html.
[4] 王洋. (2024). 调整放票策略 加强技术封堵 故宫全力防“黄牛”. 中国旅游报. Retrieved 30 September 2025 from https://www.ctnews.com.cn/paper/content/202408/22/content_97075.html.
[5] 钟菡. (2025). “史诗级”文化大展创三项世界纪录,带动消费超350亿元 一城托举,上博登“金字塔之巅” 观众逾277万人次,总收入逾7.6亿元,持续13个月的大展圆满收官. 解放日报. Retrieved 30 September 2025 from https://www.jfdaily.com.cn/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code=jfrb&date=2025-08-18&id=454961&page=01.
[6] 文化和旅游部(编). (2020). 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0.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7] 文化和旅游部(编). (2024). 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4.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8] 吴儒练, 李洪义, & 田逢军. (2021). 中国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地理科学, 41(07), 1139-1148.
[9] 曹颖频, & 周雅丽. (2021). 魏学峰:为文博事业发展鼓与呼. 正义网. Retrieved 30 September 2025 from https://news.jcrb.com/jsxw/2021/202103/t20210329_5673549.html.
[10] 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 (2024). 平遥县双林寺彩塑艺术馆. Retrieved 30 September 2025 from http://nb.ncha.gov.cn/museumdetail.html?msg=fd180fcd499c4028b3a99d5554c93a06&nianfen=2024.
[11] 新京报. (2019). 把故宫15亿文创“账本”当做一种激励. Retrieved 30 September 2025 from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55058766614703.html.
[12] 中国文物报. (2025). 湖北省博物馆创新发展 持续出圈. Retrieved 30 September 2025 from http://www.zhongguowenwubao.com/portal/DigitPager/paperDetail/publishdate/2025-05-16/paperId/21497/id/107948.
[13] 马晓洁. (2025). 县级博物馆破“限级”. 瞭望. Retrieved 30 September 2025 from http://www.sx.xinhuanet.com/20250513/f26f0c902696405da8ce4348bac58f28/c.html.
[14] 聊城市统计局. (2024). 聊城市县级博物馆经营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Retrieved 30 September 2025 from http://tjj.liaocheng.gov.cn/channel_t_178_12966/doc_6745346091554f6360602bb8.html.
作者:壹十七 乐乐 秋瞳 起司司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