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译、李光洁、蒋欣主演的《以法之名》正在央视八套播出,作为荧屏的公检法角色“专业户”张译此次仍旧饰演检察官,他通过赋予角色矛盾性、脆弱感与成长弧光,开掘出司法角色的人性深度,将一个在情理与法理中平衡、在世故与执着中抉择、在“怂”与“勇”中挣扎的职场中年人形象诠释得充满张力,超越了传统政法剧的扁平人设。
在职场纠结中展现困境
《以法之名》首度聚焦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讲述了一场政法系统内部的“刮骨疗毒”。故事以海东省东平市“万海黑社会性质犯罪案”开庭审理作为开篇,在这起大案审理过程中,东平市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乔振兴在录下一段自称是黑社会保护伞的视频后疑似自杀……疑点重重之下,省检察院检察官洪亮(张译 饰)和郑雅萍(蒋欣 饰)被派往东平市展开调查。
剧中,张译饰演的主人公洪亮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完美角色,而是一个被体制框架与人性反复磋磨的复杂个体。作为省检察院第十一部的检察官,他肩负“刀刃向内”的职责,调查司法系统内部的渎职与腐败,这种“自己人查自己人”的定位,使洪亮成为同事眼中的“异类”,甚至被调侃“交下的朋友不多,落下的埋怨不少”。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洪亮变得随和、圆融、懂变通,有点职场“老油条”的样子……年过四十,与妻子两地分居的洪亮萌生了脱掉检察制服、转行的念头。
剧中有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身为政法部门的“啄木鸟”,洪亮在检察院大楼上上下下与同事们打招呼时,收到的多是关门声和充耳不闻的回应,正是这样的工作性质使得洪亮很纠结,人物出场伊始就向现实妥协,软磨硬泡让领导在自己的辞职报告上签字。
在人物灰度中演活角色
在荧屏扫黑剧、反腐剧中,一大创作难点就是主角人物的塑造,比如《人民的名义》中侯亮平式的理想化身、《狂飙》中“一根筋”的安欣,都因为人物单薄而被剧中其他角色“抢戏”。按照既往政法剧的创作方式,《以法之名》主人公洪亮这种“孤勇者”式的狠角色,会被塑造成一个刚正不阿、雷厉风行的传统政法形象,但也会因为缺乏对司法工作者复杂性的刻画,让人物成为推动悬疑情节的工具性角色或功能化角色。
张译在《以法之名》中找到的破题方法,是深耕人性的矛盾性,在人物基调中加一点灰度,让角色在人性化塑造中厚起来、活起来。此外,人物塑造上还借鉴了职场剧的叙述方式,剧情开篇就从人物困境入手,让角色以“灰度生存者”姿态登场。
细节刻画上,洪亮这个人物在开篇剧情中突出了略带喜感的“怂”,比如在工作中被架空后无能狂怒却只敢借题发挥冲着自己的助理发泄;只身去见身份不明的“知情人”,探明对方身份前表现得谨小慎微、亦步亦趋;休假时半夜接到领导工作电话,嘴里念叨着“都什么玩意儿”,第二天却整装待命出现在工作岗位上……
“怂”的背后透露出一个老职场人的心路:年轻时的棱角和勇气在职场的人情世故中被逐渐隐藏起来,遇到是非对错时要顾虑人际关系,但理想未泯的热忱,又让内心充满纠结。洪亮那种欲言又止、唯唯诺诺的样子,配上或委屈或装傻的表情,让人耳目一新又感同身受,这个好笑又心酸的人物形象打破了政法剧主角人物相对扁平的印象,也为角色后续在查案中的转变做了铺垫与衬托。
在矛盾交织中制造张力
剧中,正当洪亮在理想和现实间摇摆不定之时,他接到了离开检察系统前的最后一项任务:前往东平市调查同窗好友乔振兴之死。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洪亮渐渐拨开了“万海案”的重重迷雾,看似胆怯的他锋芒渐露,不断深挖东平真相,人物内心深处对公平正义的坚守也在无形之中被点燃。
《以法之名》以近年来全国政法工作中“扫黑除恶、打伞破网、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大背景为依托,从检察院第十一检察部“刀刃向内”的职责入手,展现了检察侦查严惩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正中的重要作用。该剧超越了传统扫黑剧“正邪对抗”的范式,主人公洪亮在追查“保护伞”时,需直面同僚、挚友的隐秘伤痛,被置于更深刻的伦理困境中。导演傅东育说,《以法之名》的核心是执法者们的自我觉醒、自我革命与自我成长,这对于个人来说也是最难的部分。
在这部剧中,张译的角色塑造之所以能“厚”出张力,在于他摒弃符号化表达,利用“刀刃向内”的人物特点展开矛盾交织的故事,将一个人到中年、事业上不断被否定,感到自己内心信仰也渐行渐远却不甘心的矛盾角色诠释得让观众理解与共情。这种角色厚度并非简单的性格堆砌,而是通过矛盾性的有机编织,展现了法律刚性与人性柔韧的平衡,这也成为张译表演中最具张力的支点。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邱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