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早晨,华盛顿的街道格外寂静。联邦大楼的灯光也都熄了,一纸通知让75万公务员都回家休息去了。
美国联邦政府正式“关门”啦,这可是自2018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停摆。不过,这次可不只是“短暂休息”那么简单。
特朗普这次可没走寻常路,他直接喊话:如果局面不打破,这75万个“铁饭碗”,恐怕就变成“碎瓷碗”了。一句“永久裁员”,一下子把事态推向了更紧张的局势,也让美国再次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
同一天,万里之外的芝加哥交易大厅大屏一片惨绿,大豆价跌到10块1,跌破种豆人11块出头的成本线。交易员低头刷手机,一条中文新闻弹窗:中国今秋一粒新豆都没从美国订。自打1999年有记录以来,头一回。屏幕上的数字往下跳,像有人拽着裤脚往深渊里拖。
医保补贴和非法移民成了无法调和的矛盾焦点。白宫副总统直言不讳,关门继续,裁员随即跟进,切割力度不留情面。特朗普方面更是不遗余力,预算办公室掀起“大清洗”,个个账本上要砍的刀子都亮了出来。专利商标局率先沦陷,裁掉岗位1%都让人觉着刺骨。
这不是第一次,上回2018-19年,长达35天,折腾得天昏地暗。这回又闹什么幺蛾子?国会两党你踢我我踢你,临时拨款案卡壳,政府直接歇业。是美式政治的乌龙,还是谁想借机大刀阔斧搞自家势力扩张?一地鸡毛后,究竟是谁在买单?美国老百姓恐怕最想问这关门闹剧,啥时是个头?
这次政府关门,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预算数字之争。它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带有攻击性的胁迫工具,其目的就是削弱对手,甚至不惜瘫痪政府的部分职能。而这一工具的终极形态,就是将“永久裁员”这张牌狠狠地拍在谈判桌上。
僵局的根源,始于对一份拨款法案的不同解读。共和党人坚持要通过一份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干净”法案,他们给出的理由是,这能为后续更复杂的谈判争取宝贵的时间。然而在民主党看来,这无异于缴械投降。
他们的诉求非常明确,要求将延长《平价医疗法案》的补贴、并恢复部分合法移民的医保福利等核心议题,与整个预算案牢牢绑定。他们宣称,“民众的健康保障,没有妥协的余地。”这么一来,本该是关于数字的财政谈判,迅速演变成了一场意识形态上的零和博弈,谁也输不起。
白宫和国会的领导层更是摆出了寸步不让的强硬姿态。特朗普总统公开将责任推给民主党,宣称政府关门完全是他们的错。参议院领袖图恩也直接排除了任何为争取支持而修改法案的可能性。特朗普本人更是放出狠话,强调“对话不意味着让步”,彻底堵死了和解的通道。
副总统万斯的一番言论,则更加赤裸裸地暴露了这次停摆的工具性。他毫不避讳地将政府关门与阻止为移民提供医保福利直接挂钩。分析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根本就是一种经过精密算计的政治策略,两党都想通过制造一场短暂的痛苦,来换取长远的政治利益,同时向自己的支持者展现强硬。
真正的升级,来自于特朗普总统的公开威胁。他宣称,正在考虑采取大规模裁员这类“不可逆转”的措施,作为逼迫对手就范的终极筹码。这一说法立刻引爆了舆论。民主党人怒斥此举为“政治报复”,而部分共和党人却将其视为一个“精简政府”的绝佳机会。
这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恰恰凸显了双方对政府和公务员角色的根本分歧。特朗普那句“可以借此机会摆脱民主党的东西”,更是清晰地道出了裁员威胁背后最真实的政治动机。
这场停摆的影响力,绝非仅仅局限于华盛顿的政治圈内。它像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激起了一圈圈不断扩大的涟漪,从联邦雇员的餐桌开始,迅速蔓延到国家的经济数据,最终撼动了全球市场的预期。
风暴的中心,无疑是那些突然失去收入的联邦雇员和最需要政府帮助的弱势群体。大约75万到80万名雇员被迫进入无薪休假状态,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生计。仅雇员薪资一项,每日的直接损失就高达约4亿美元。
一名农业部的雇员在接受采访时无奈地表示,如果停摆再持续下去,自己可能就得去申领救济食品了。这种个人困境,迅速传导至社会最脆弱的角落。数百万孕妇和儿童赖以为生的食品券发放可能中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援助和能源补贴资金也面临断档,学校的午餐资金中断甚至迫使一些地方政府不得不自掏腰包先行垫付。
停摆还让美国经济陷入了一个危险的“黑箱”状态。劳工部已经宣布,将暂停发布包括非农就业报告在内的所有关键经济数据。这意味着,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政策制定者,都无法准确评估经济的真实健康状况。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足以加剧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更关键的是,数据的缺失可能会直接干扰美联储的利率决策,为货币政策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
实体经济的打击也立竿见影。旅游业协会发出警告,政府关门每周可能给行业带来高达10亿美元的损失。经济学家预测,停摆每持续一周,就将对美国GDP造成0.1个百分点的拖累。
与此同时,庞大的行政机器也开始失速。国家公园和博物馆对公众关闭,只是最直观的影响。更深层次的瘫痪在于,护照、签证和绿卡的办理出现延误。疾控中心和食药监局的数据更新与药品审批流程也变得异常缓慢。航空业同样受阻,新航线的审批和飞行员培训已经暂停,甚至可能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尽管军队、FBI等关键职能部门不受影响,但这种系统性的效率损失,是任何豁免都无法弥补的。
其实,美国政府关门本身算不上一件新鲜事。但这次危机中,“永久裁员”这个词的出现,标志着事件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它不再是一种可逆的程序性冲突,而是演变为对整个公务员制度潜在的、永久性的破坏。
回顾历史,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已经关门超过20次。无论是2013年奥巴马时期因医改争议导致的16天停摆,还是2018到2019年,特朗普因边境墙预算争议引发的史上最长35天停摆,其核心逻辑都是一样的:资金临时中断,雇员临时休假。
尽管上一次长达35天的停摆造成了超过1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但所有人都默认一个基本假设,风波过去后,政府职能和人员最终都会恢复原状。那是一种程序性的僵局,是一种暂时的“暂停键”。
但这一次,范式被彻底改变了。与以往不同,白宫直接下令,要求各机构制定的是“大规模裁员”预案,而不是简单的无薪休假计划。有消息称,可能有多达10万名雇员面临被永久解雇的风险。这在现代美国政府停摆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