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8吨垃圾寻表 城市善意该如何表达

7月14日,大同市城市管理局就“两环卫工徒手翻8吨垃圾寻找儿童手表”一事回应称:求助者打的是投诉电话。只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

此前报道称,来自深圳的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从太原抵达大同,车上孩子将儿童手表装入干净的纸质垃圾袋中玩耍,下车时不慎遗忘。卢女士拨打了12345热线,随后两名环卫工人花费4小时徒手在8吨垃圾中找到手表。本是一场佳话,但很快发生变化,不少网友提出质疑:找一块儿童手表是否有必要?谁来体恤一线环卫工人?

首先应看到,政府部门呼应群众求助、迅速展开行动,这是行政素养和伦理的体现。若是各地各部门都能把群众合理诉求放心上,真抓实干、雷厉风行,这是城市福音、民生福音。

其次,衡量一件事的成本和收益,也应客观进行。“如果不是来大同,我真不知道自己会这样的幸运,而这样的幸运源于众多善良的人”,来自失主家庭的赞誉,对应的是一个城市的良好形象。对此事加以传播,可能会形成上佳的“广告”效应。在各地比拼文旅的当下,一个热门旅游城市的努力也就很容易被“看见”。

不过,正如网友追问的,假如有人以此为样本,下次丢了耳机和优盘也找过来,当地要不要兴师动众地寻找呢?如果拒绝,又以何为理由?其实,很多人并不是反对来自政府部门的帮助,而是希望将宝贵的公共资源用在刀刃上。

表面上看,4小时的寻找,并不是“极限运动”,效率也不低,但是,大热天里,两名环卫工人仔仔细细、寂然无声地翻一座“垃圾山”,不顾腥臭,不惧琐屑,真的是平易之事吗?有谁知道他们的内心想法呢?

在宏大的叙事中,两名环卫工人的身影显得微小,但他们的形象、得失和感受同样不可忽视。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既然做这事是为了彰显一个城市的担当,有关部门、有关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为何不能前来搭把手呢?两个人翻垃圾,能比一群人翻垃圾更显效率吗?寻找手表并不是一件高技术的活,不必“术业有专攻”,让其他人员参与其间,既节省时间,又替环卫工人分担了辛劳,可以有。何况,从办公室到现场参与这一事务,更有利于形成良好互动,提升“办公室”对民情民意的关切度。

延伸而论,如何更合理处置类似事务,值得深思。这不仅需要我们更科学、精细地进行成本考量,从而做出合理决策,更需要我们细细体恤被纳入“办好事”框架内的劳动者的苦衷。

7月14日晚间传来最新消息,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大同有关部门表示:坦诚接受老百姓的批评,会对环卫工人奖励。这一闻过则喜、善待环卫工人的表态,让人看到了当地改进工作作风、改善“助人为乐”机制的决心,令人欣慰。

展现城市善意,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把所有环节都考虑到、做到位,是题中应有之义。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

翻8吨垃圾寻表 城市善意该如何表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